高尿酸血症与其他疾病的关系XXX XXX XXX XXX XXX(XX学院XX专业XXXX级X班 X省X市邮编)[摘要]尿酸是核酸中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血清中尿酸浓度过高,则可在体内形成针状结晶;此结晶在体内可刺激各部位引起反应性肉芽,形成痛风结节,进一步出现关节炎、骨组织破坏,并可演变为痛风。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不仅易诱发痛风,还易累及肾脏和心血管等系统。
临床上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许多疾病相关,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前言本文通过对高尿酸血症的产生机制及其与肥胖,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各种代谢途径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也为我们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水平的血尿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可能的机制致动脉粥样硬化,并造成斑块的不稳定:血尿酸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在血液中物理溶解度很低,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结晶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血尿酸能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促使血小板血栓形成;在尿酸的代谢过程中还伴随着氧自由基的生成,高尿酸血症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加,损害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从而促进粒细胞在血管内皮的聚集;血尿酸的增加还可促进LDL-C氧化、脂质过氧化,氧化后的LDL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进一步造成血管局部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参与炎症和血栓作用。
此外,高尿酸可通过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的混合作用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程度与血尿酸水平正相关,而颈动脉反映冠状动脉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特别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正相关[1]。
高尿酸血症常伴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 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组危险因素之一。
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 可引起肾功能减退, 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或肾小管分泌受限, 影响了尿酸的排泄, 造成高尿酸血症。
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急症情况下, 人体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 加速次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而使人体内尿酸生成增加。
血尿酸可能通过促进LDL - C 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增加氧自由基生成, 增加血小板聚集以及尿酸盐结晶损伤动脉内膜等作用, 可直接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高尿酸血症可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并存, 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使生成激素的作用增加, 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血管壁细胞增生。
另外,关于血尿酸加重冠心病的病变程度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尿酸的合成过程中, 会伴随许多氧自由基的生成。
黄嘌呤氧化酶有两种存在形式:还原型及氧化型。
在正常情况下, 心肌内的黄嘌呤氧化酶是以还原型存在的, 但是, 在心肌组织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的还原型黄嘌呤氧化酶在钙离子依赖性水解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氧化型黄嘌呤氧化酶。
而同时, 大量磷酸腺苷降解并产生许多次黄嘌呤及黄嘌呤。
当恢复灌注后, 氧被输送入缺血组织中, 在氧化型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 生成超氧化物, 而后者在超氧化物上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结合生成高反应性的氢氧根。
因此, 组织缺血时会产生两种清晰的病理事件。
较多的腺嘌呤核苷酸降解和尿酸的产生及较多的活性氧簇生成。
而后者可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内膜的炎性反应, 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冠心病。
也有人认为尿酸是通过升高甘油三脂及胆固醇, 同时导致盐依赖性高血压, 加重肾功能损害, 从而导致冠心病并加重其病变程度。
高尿酸血症可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血尿酸及尿酸盐结晶均可增强血小板的活性进而激活凝血系统, 加重冠状动脉狭窄。
血尿酸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因素, 与冠心病密不可分。
2.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尿酸与肾脏损害尤其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关系密切,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尿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老年性血管病变时,可直接造成肾脏损害[2]。
增高的尿酸水平可能引起新的肾脏疾病,也可能恶化原有的肾脏疾病。
尿MAU、2-MG、NAG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实验结果[3]表明血尿酸与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指标相关,且HUA组的尿MAU、2-MG、NAG高于NUA组,说明高尿酸血症可加重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损伤,血尿酸升高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进展的危险性相关。
高尿酸血症的肾脏毒性作用表现为肾血管收缩、球内高压以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最终致肾小球硬化,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而高尿酸血症则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表现。
有研究提示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且HUA组显著高于NUA组提示其胰岛素抵抗更明显。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由于糖酵解中间产物向5-磷酸核糖及磷酸核糖向磷酸转移,促进血尿酸生成,高胰岛素可刺激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可通过增加近曲小管尿钠排泄而竞争性抑制血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升高。
血胰岛素增高则通过高血尿酸等间接机制起作用,促使肾小球肥大、硬化,导致肾脏损害[3]。
总之,高尿酸血症是肾脏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肾脏病变的基础。
实行改善胰岛素抵抗措施,控制血尿酸可能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一个世纪之前, 人们就初步认识到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由于潜在的肾功能不全和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混淆, 这种相关性是否独立存在仍不明确。
高血压导致血尿酸升高有调查发现, 25%未经治疗的高血压, 50% 服用利尿剂治疗的高血压病人, 75% 以上的恶性高血压都有高尿酸血症[4]。
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高血压病人肾脏血管受累, 导致尿酸排泄障碍, 从而引起尿酸水平升高。
②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在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后造成血容量减少, 使尿酸重吸收增加, 引起高尿酸血症。
③高血压病不但引起大血管病变, 而且造成微血管损害。
微血管病变可导致组织缺氧,不仅使血乳酸水平增高, 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分泌, 致肾脏清除尿酸减少, 尿酸潴留, 而且使尿酸形成过程中的底物, 如腺嘌呤、次黄嘌呤以及酶增加, 导致血尿酸增高。
④继发于胰岛素抵抗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会导致肾脏钠潴留,影响尿酸清除, 导致高尿酸。
大量研究证明,HUA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相关。
血尿酸每增加60umol/L,高血压发病率平均增加5.1%[5]。
值得注意的是尿酸与血压的连续相关,在年青人更强,以后逐渐衰减,与动物实验中高尿酸诱发的高血压在盐敏感高血压产生后,血压将受肾脏驱使,与尿酸不再相关一致,提示降尿酸对预防高血压比治疗高血压更有效。
最近报告一项对5~17岁小孩12年的研究发现,小孩尿酸与小孩及成人后高血压相关,并有预测成人血压,提示早期高尿酸与高血压发生有重要关系。
Alderman等观察7978例一般人群、未治疗、或已充分控制之高血压,显示尿酸每增加1mg/dL,心血管事件增加32%,相当于胆固醇46mg/dL或收缩压10mmHg的变化。
还有大量研究提示,已有高血压者尿酸与预后相关,高血压并高尿酸者比正常尿酸者冠心病与脑血管病高3~5倍。
结果证明, HUA不但是高血压病的诱发和预测因子, 而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伴有高尿酸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增加[6]。
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HUA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作用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一个预测因子。
高血压发病随基础尿酸水平增加而升高。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常常高于血压正常者。
高血压患者SUA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血尿酸水平增加而增加。
4.高尿酸血症与高脂血症的关系:近年来有关代谢相关基因及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日渐深入, 很多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与尿酸代谢有相关性, 高尿酸血症组的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升高。
血脂各项指标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一方面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往往处于一种高凝的状态,很容易促进微血栓形成;高胆固醇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进而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增加血管张力,促进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经过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进入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加速了血管内皮损伤,促使粥样斑块形成。
有研究表明,ApoA1和高血压的发展呈现明显负相关[7]。
当高血压患者伴有高尿酸血症时,患者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降低,减少了分解三酰甘油代谢,促进了TC、TG均明显增高。
本研究通过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尿酸和血脂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血压组UA、TC、TG、LDL-C、LDL/HDL、Apo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ApoA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高血压患者临床分级和UA、TG、LDL/HDL均呈明显正相关,与ApoA1呈明显负相关,提示高血压病情的发展和血尿酸和血脂变化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UA、TG、LDL/HDL、ApoA1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易感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数[8]。
此外, 高脂血症时, 可引起肾动脉硬化, 而使肾血流减少, 使尿酸盐排泄障碍, 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而高尿酸血症又可加重肾、肝负担, 甚至嘌呤代谢, 进而影响心脑血管, 引发各种疾病。
5.高尿酸血症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表明, HUA 常与肥胖伴发[9]。
中国肥胖工作组( Wo rking Group o n Obesity in China, WGOC) 对中国人超重和肥胖定义为: 体质量指数( BMI) 大于或等于24 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肥胖又可分为内脏性肥胖和皮下性肥胖。
内脏性肥胖定义为内脏脂肪占总脂肪体积的比例大于40%; 皮下性肥胖则小于40%。
许多文献显示, 血尿酸含量与内脏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呈正相关, 且内脏性肥胖使尿酸增加的程度比皮下性肥胖大, 这就提示内脏性肥胖和皮下性肥胖使尿酸增加的机制可能是不相同的。
血尿酸增高与肥胖体重指数增加者的主要机制为肥胖者摄入能量增加, 嘌呤合成增加, 使尿酸生成增加; 进食过多、消耗少, 造成过多的脂肪在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贮积。
内脏脂肪增加使门脉系统游离脂肪酸增多, 肝脏脂肪酸合成亢进时, NADP-NADPH 介导的由5-磷酸核糖向磷酸核糖焦磷酸( PRPP) 进行的从头合成系统亢进, 导致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尿酸的产生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