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舞蹈教育 王卫星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块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幼儿舞蹈不等同于成人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它是陶冶幼儿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幼儿园舞蹈教学,能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艺术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通过多年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我发现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幼儿舞蹈和幼儿教育的关系。 幼儿舞蹈和幼儿教育有很密切的关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组织儿童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机体不断的生长发育,同时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使幼儿具有审美感,也能从中学到生活中的经验。 例如,我们教幼儿学习过一个舞蹈《冰糖葫芦》,此舞蹈变形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由于争夺糖葫芦,把一个小朋友摔倒在地上,开始哭闹,但孩子们一起解决矛盾,最终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我们根据孩子们游戏中的形象动作,及幼儿发生矛盾时的情形,把动作加以提炼,变得活泼、夸张。情节加以表现了孩子们的情趣。在这个舞蹈的排练过程中,就较好地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和节奏感,并巩固了幼儿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发展。舞蹈所反映的内容使幼儿感到亲切、愉快、喜庆。 幼儿舞蹈与幼儿智力发展幼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是一门异种求同,同中求异的多变的艺术。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观摩、排练和表演等活动,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又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例如,学习幼儿律动兔跳动作,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和生动形象的舞蹈词汇提示讲解,吸引了幼儿学习注意力,培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在欣赏老师的示范动作和学习掌握这一动作的过程中,幼儿必须观察、记忆动作的规律特点。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联想自己所见过的兔跳形象,然后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练习,从兔跳动作感知的掌握,经过幼儿思维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到幼儿对兔跳动作和情感体验后的兔跳形象的创造就是幼儿学习舞蹈过程中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集体舞蹈中,我赋予每个孩子自己的小角色。告诉她们,自己是舞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名队员。她们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在这种气氛中,孩子慢慢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这些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然而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又为幼儿身心特点和幼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根据舞蹈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向幼儿进行系统的多种形式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基本内容。 在幼儿的舞蹈教学中,动作应该形象、直观,难度不宜过大。基本内容有: 律动,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一般指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变化做不同的律动性动作,一般幼儿律动可做形象模仿动作,模仿成人动作,幼儿基本舞步练习,如鸟飞、兔跳、拍球、跳绳、踵趾步、踏点步等。 歌表演,主要加强幼儿舞蹈动作和音乐的协调配合,提示要培养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变换队形,在集体舞蹈中整齐协调的动作,培养幼儿集体主义观点。 表演舞(童话剧、歌舞剧),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爱好,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有利于发挥舞蹈的社会教育作用。即兴舞蹈,更全方位的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幼儿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 幼儿舞蹈教学的一般方法有: 示范法,指教师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舞蹈作品,只有这样的示范才能从舞蹈动作及表演的情感区感染幼儿,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愿望以及相应的学习情绪,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中学习舞蹈才能充分地体验舞蹈并表现出来。 分解组合法,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把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先根据动作的规律特点区分开,然后再把分解动作结合起来做完整地动作练习,也可以把舞蹈分成不同角色的动作,然后再结合起来完整串联,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掌握舞蹈难点动作,舞蹈情节、规律,克服学习障碍,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观察模仿法,指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通过观看教师或小朋友间的示范表演,自己仿效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 游戏法,就是用游戏的口吻和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年龄幼小班级用的最多,它可增强幼儿学习舞蹈兴趣。 启发法,就是教师在幼儿听了音乐以后,诱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 个别教学法,就是教师对能力强,基础好或能力弱,基础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练因材施教。 讲解,提示,口令法,就是用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掌握和表达舞蹈的内容,感情和动作。这是舞蹈教学的辅助方法。这种方法不能用的太多。而且使用时语言要简明,形象,具体,总之要少讲多看多练。 三、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 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为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使幼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这就是舞蹈的目的。也是我们开展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1.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在音乐的熏陶下陶冶情趣。 《规程》第20条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中的育情因素,是因为优美和谐的气氛能积极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审美活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孩子对音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其对舞蹈的表现和领悟。而课堂的几十分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因此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自然的把音乐带入孩子们的生活中,让音乐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让她们从单纯的聆听过渡到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孩子早晨起床,我用了《小军号》来做指令,让孩子在早晨起床的忙碌中感受音乐的强快节奏;进餐时我放的是《水边的阿狄丽娜》、《秋日的私语》、《少女的祈祷》等世界名曲,让优美的乐曲伴随孩子们的进餐时间;午睡前放《摇篮曲》;教学活动放各种轻快的儿童歌曲等。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们情绪愉快,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孩子的感受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2.选择合适的音乐、题材。 音乐和好的舞蹈题材是舞蹈的灵魂,任何舞蹈都离不开它们。教师在对幼儿舞蹈进行音乐、题材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有两点:1、音乐鲜明,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活跃幼儿的想象思维。可有时并不是每首音乐都能完美的把我所要教授的舞蹈用音符表现出来,不与舞蹈动作相符合。或许每首曲子中都有我所需要的乐句或我不希望出现的旋律。因此我常习惯把各种音乐中的乐句按照自己的喜好,用电脑把它们合成并适当的加上音效,使它成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如舞蹈《鸡公榄》中,我创作的是岭南风味的舞蹈,而任何一首广东音乐都不能完整体现出鸡公榄的特征和韵味。所以我把儿童歌曲《何家公鸡何家猜》,接上粤剧《雨打芭蕉》高潮部分和鸡公榄的主要贩卖工具——唢呐声。经过合成的音乐对舞蹈《鸡公榄》的表现明显,孩子们一听就能理解音乐的意义和各种特征。使舞蹈的教学一下就变得简单、生动。2、内容是否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比如舞蹈《老鹰捉小鸡》,内容生动活泼,是孩子们平时最喜欢进行的游戏。她们事先已熟练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和舞蹈动作,结合轻快的乐曲。一支具有童趣的舞蹈就产生了。 3.熟悉感受音乐,将舞蹈形象化。 孩子在舞蹈时如果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乐曲的节奏节拍等没有感受,那么即使她们的舞蹈动作有多优美,她们的表情有多丰富,但她们的舞蹈仍然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我首先会让孩子们用心去聆听音乐,在熟悉了乐曲节奏节拍基础上,将舞蹈音乐形象化,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让孩子对音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舞蹈《小孔雀》,我根据音乐及舞蹈动作,在孩子熟悉音乐后,讲述了小孔雀在树林中漫步、在河边河水、后来又翩翩起舞地故事。在孩子们的面前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将孩子们引入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