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中国青少年研究网(简称“中国青研网”, 国家级青少年研究类学术网站, 中国青少年研究领域的门户网站 China Youth and Children Studies(CYCS)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1):大多数家长愿意尝试理财教育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于2009年6月组成“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课题组”,并于当年10月至12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3000多名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部分主要观点数据如下:

(1)关于理财教育重要性:1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理财能力比较差,不能合理地使用零花钱,4.7%认为孩子理财能力很差,花钱大手大脚,很随意,有87.4%的家长愿意尝试理财教育。而九成以上教师不同程度感到儿童存在不合理消费问题,一半以上(50.4%)教师认为学校理财教育开展得较差。因此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大都认同理财教育从小开始的重要性。同时,多数儿童认为金钱方面的教育对自己有一定帮助。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能够认同理财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开展理财教育的起点。

(2)关于理财教育起点:15.3%的父母认为从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比较合适;40.9%的认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比较合适;34%认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比较合适;7.5%认为从初中开始比较合适;2.3%认为从高中及以上阶段开始比较合适。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均认为理财教育应从小抓起,趁早开展,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进行理财教育比较合适。

(3)关于理财教育实践及其评价:大部分家长已开始尝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调查显示,49.7%的家长愿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没有什么好方法;37.7%的家长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43%的家长认为效果不佳或一般。家长希望提供有效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4)关于理财教育的目标:74.6%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果实,59.5%认为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66.7%认为是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18.5%认为是让孩子从小树立挣钱意识。由此可见,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少年儿童理财教育应达到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保持合理的消费及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关于理财教育内容:34.7%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知道存钱,72.7%认为是让孩子懂得劳动挣钱,84.5%认为是让孩子学会合理用钱,22%认为是让孩子尝试投资。

(6)关于理财教育方法:70.9%的家长愿意结合自身经验向孩子讲述理财知识,62.8%希望让孩子参与理财实践活动,21.9%希望让孩子接受学校理财教育,7.1%希望让孩子接受儿童理财专业机构的指导。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2):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 FQ,理财商数(简称财商),是继IQ、EQ后逐渐兴起的一个新词汇。一个人的FQ有多高,直接决定了他是否能利用好手中拥有的资产,做好资源配置,完成财富累积。现今社会,理财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正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少理财师都指出,培养MQ也要从孩子的儿童时代开始,未雨绸缪。

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有零花钱,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但与国外注重儿童理财教育不同的是,国内还有些父母仍然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学习才是最主要的事情,不需要这么早学理财,不然变成“小财迷”或者“吝啬鬼”就麻烦了。

“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理财师说道,就像买电器需要使用说明,给予孩子金钱之前也要教会孩子怎么安排零花钱和压岁钱,千万不要只做孩子的提款机。“如果说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一大笔钱,那么不要忽略了存上理财习惯这笔财富。”

研究表明,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尚未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明天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徐霖认为,理财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3):孩子懂得钱可以换物是认知的进步 人类认识世界,能够准确稳妥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逐渐具备的。对金钱的认识也是逐步成熟的。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学龄前的孩子可以接触钱,但方式和学龄儿童是不同的。家长要为家庭支出做不同的预算,也要给孩子不同的支配钱的权利。可能去公园玩一天,给孩子10元钱,而去迪斯尼玩一天,则给孩子100元钱,由他们自己选择买什么,怎么花。这是让孩子接触钱的一个方式。上学后的孩子则可以有规律地支配钱,可以定期给些零花钱。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远离“钱”,轻视“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快速渗透,“钱”已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有了不同的定义。首先,让孩子远离钱是不可取的。这里有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的关系。钱是一个物质的符号。孩子懂得钱可以去换东西,是认知的进步。比如说孩子在某个阶段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物品,有的家长为此很苦恼,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很大方,怎么忽然小气起来了?其实这是孩子有了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是正常的现象。

所谓孩子追求高消费、理财能力差是成人的价值判断。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是讲钱的,其实经济学讲的是幸福和满足。可能成人认为孩子在浪费,可孩子感觉很幸福。所以不要用成人的价值判断去对待孩子。还有就是高消费涉及到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区别。而奢侈品的概念要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理解,孩子虽然有时买了很贵的东西,但他未必理解这个概念。所以要经常告诉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多做比较。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要学会顾及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同伴。

教育是分权的,社会把一定的教育权赋予家庭,家庭对孩子有相当的干预度。但家庭的教育权是有限度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多,家庭的教育权会渐渐减弱。孩子在学校受的统一教育会逐渐增强。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家庭的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就是要让不同的人各得其所。经济富裕的人可以生活得很幸福,而有的人挣钱虽然少,但空余时间多,也可以觉得很幸福。会理财会管家的人,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家里的金钱逐步增长,可以是种幸福。但也有人觉得金钱没那么重要,钱不必太多,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四处走走而不是放在赚钱上也是种幸福。金钱只是我们实现幸福的一个工具,理财是为了生活,而不能说生活是为了理财。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4):家庭理财:基于生活,形成习惯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现代人必然接受的三种教育途径或形式,理财教育概莫能外。一般而言,三者都能够起到理财教育的全部作用,但是鉴于三者各自属性和优势,这里对三者在理财教育中各自发挥功能的重点和方式加以说明。 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家庭在理财教育中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其优势无法替代,因为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儿童财富的重要来源,赋有对自己孩子财富监管的职责,在零花钱、压岁钱等钱财的给予、监管、引导中,在自己的消费、投资等行为中,在自己对各自经济行为的评价中,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理财教育一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的渗透式的教育,让孩子在经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节约习惯、记账习惯、储蓄习惯、计划习惯、劳动习惯等。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个人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适度地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尝试性投资等行为。

我国不少家庭教育其实更早开始理财教育,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家庭教育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受到一些理财教育的启示而实行的,对家长影响较大的如《穷爸爸、富爸爸》,其中的理念和做法主要参照国外。北京一个家庭,父母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定期给予零花钱;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挣钱;依照《钱不是长在树上的》的做法指导孩子合理支配金钱;设立家庭合理意见奖,通过金钱刺激鼓励孩子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指导孩子适度投资,等等。

家庭儿童理财教育(5):16岁以下不同年龄儿童消费形态的形成过程

(1)购物方式演进过程。当前的城市儿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崇尚消费的时代,儿童参与购物最开始是与家长陪伴购物,随着购物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独立消费,或与年龄相仿同伴一起购物。独立消费意味着可以独立决策,从而成为完整意义的独立消费者。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儿童从4岁即开始独立或与年龄相仿同伴一起去附近的便利店购物,最开始的比例大约有20%多,到6-7岁时逐渐能达到40%多,而到9岁即迅速达到80%以上。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8岁开始独立或与年龄相仿同伴一起去大型百货商场或大型超市像一个真正的消费者那样进行逛街购物,最开始的比例大约有30%多,12岁基本能达到80%多,而到14岁以后即达到90%以上。

(2)购物渠道演进过程。儿童从小就陪伴家长去附近的便利店购物,上学后会在学校路上或学校周边的便利店购物。积累到一定购物经验就会去更远的地方购物。在较远的购物渠道方面,不同年龄段,偏好渠道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研究显示,7-10岁的儿童最喜欢购物的渠道是大型综合超市,所占比例54.3%,去婴幼童用品店购物的比例明显超过10岁以上儿童。11-13岁儿童偏好的购物场所则是书店(60.0%)和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58.7%)。而14-16岁喜欢逛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达到72.5%,远高于14岁以下儿童,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关注品牌,喜欢去品牌专卖店的比例超过三成,也明显高于14岁以下儿童。

(3)消费产品类型演进过程。从儿童喜欢购买的产品类型来看,不同年龄段也是有所差异的,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购物物品的种类更趋多样化。

从儿童拥有的时尚品来看,7-10岁儿童拥有自行车(73.5%)、轮滑鞋、篮球、太阳镜等的比例已经达到较好的比例,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变化很小。而拥有手表、电脑、手机、MP3和MP4的比例则随着年龄增加,所拥有的群体比例不断升高,手表、和手机增加幅度非常明显。

(4)消费规模演进过程。随着儿童消费经验的增加、消费物品种类的丰富,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研究结果显示,7-10岁儿童日常便利店购物花费金额平均每周是28.7元,11-13岁儿童平均花费金额是34.1元,而14-16岁儿童平均花费金额则达到52.7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