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对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对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衡东一中 王传文 421400

摘要: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中心环节,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
前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提出了几点看法,同时对高
中女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剖释,以便推动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完成学校体育教
学目的和任务。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高中女生 体育课 教学方法

1.前言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
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如果不能使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那么,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将会成为空中
楼阁,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抓好学生身体素质锻炼,
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受以前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升入高中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

中,舍不得拿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个别学生甚至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回避正
常的体育课教学,对体育课缺乏热情,无法集中教学,在学习中难为情,害怕别
人的注意,一旦动作失败后,再次练习时感到惧怕,对所学内容不适应,神情过
于紧张,完成动作很不协调,难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视体育为一种负担,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完成练习的勇气,这些现象,在高中
女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受到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压力,加上女生生理上的原因,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有的发胖,有的则面黄肌瘦,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
现精力不集中,身体难以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显然,如何保证学生处于最佳的
体育学习状态是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使高中女生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2.教材安排要合理化.体育教学是以技术活动的难易程度为其发展顺序,因

此体育教材通常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体机能活动的特点来安排,即应将技术
复杂的新教材安排在先,而容易引起兴奋的教材,如活动性游戏安排在后,将运
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在先,强度较大的教材在后等等,此外教师应根据主要教材的
性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划分学习动作的练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的身心活
动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反之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动机、态度、思维和情
感等一连串的复杂心理活动,常会使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势必给
学生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产生了高焦虑导致学生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
展。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学生在体育课上大脑皮层活动存在着下负诱导的机能
状态,单一的练习方法容易使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陷入抑制状态,机体容易产生
疲劳,因此教法多样、新颖是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减少身心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

4.教学语言要艺术化.体育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编的过程,艺术地运用

语言,不仅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体育教学心理卫生的必然要求,如讲解动
作时,清晰而简洁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有理、有节且
针对性强的讲解,能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5.教学示范要规范化.教师准确优美、轻松利落的示范动作,不但能使学生

通过视觉比较深刻和清晰地感知动作的真实形象,给学生以完美精确的印象,而
且还有助于引起学生体育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示范不规范,
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观察和理解难以清楚容易产生信心不足,犹豫迟缓,形成恐惧
心理,其势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教学进程要科学化.在课的准备部分,应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里潜

能,为基本部分的学习调整好心理状态,进入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状态处于
较高水平,情绪也较为积极,此时宜安排学习和掌握各种新动作,或较复杂的技
术,当学生的意志状态处于高峰期时可逐渐增加难度大、心理能量损耗较多的动
作练习或身体素质训练,而学生在进行一定的练习后,体力下降,教师应安排体
力负荷较小、易激发情绪的练习,以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缓和其心理紧张强度。

7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它的
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
认真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增强体质,增
进健康,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合理运用教法,正确处理教、学、练的辩证关系,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充
分调动学生的练习情绪,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身心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才能
积极参加,那么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挖掘体育教学方法,使学
生的身体素质再有所提高,从而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8参考文献
[1] 运动生理学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
[2] 田径 [J]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1999 1-12期
[3] 体育教学 [J]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北京体育师范学校 1999
1-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