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 绪论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人体的局部区分,研究各局部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学科。 人体的基本层次:1皮肤2浅筋膜3深筋膜4肌5内脏6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颅顶软组织 一、额顶枕区 1.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侧界为上颞线,后界为枕外隆凸、上项线 2. 层次:A皮肤B浅筋膜C帽状腱膜和枕额肌D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E颅骨外膜(前三者合称为头皮) A皮肤:特点是---厚而致密;毛囊、汗腺、皮脂腺发达;血供丰富 临床意义是---为疖肿、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外伤时出血较多,但伤口愈合快。 B浅筋膜:构成是---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 特点是---结缔组织形成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于皮肤和帽状腱膜之间,将脂肪分隔成若干小格,其内有血管、神经穿过。 临床意义是---浅筋膜的感染不易扩散,在炎症早期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外伤时出血较多,需压迫或缝合止血,不宜钳夹止血。 浅筋膜的血管、神经:前组---眶上动、静脉,眶上神经,滑车上动、静脉,滑车上神经(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 后组---枕动脉、枕静脉,枕大神经(分布于枕区软组织) C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临床意义是---头皮裂伤若伴帽状腱膜横向断裂,因额腹分别向前、后收缩,故裂口较大;头皮损伤缝合伤口时,必须缝合该层以利伤口愈合。 D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它的范围与额顶枕区一致。 临床意义:是颅顶部的危险区(因该间隙的感染可经导静脉、板障静脉、硬脑膜窦,进而导致颅骨骨髓炎或脑膜炎;该层的出血或化脓称腱膜下血肿或脓肿,其范围广泛。 E颅骨外膜:特点是---与颅骨表面结合疏松,但骨缝处与缝纫带结合牢固。 临床意义是---该间隙的出血或感染称骨膜下血肿或脓肿,其特点是范围小,只局限于一整块颅骨的范围。 二、颞区 1.境界: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额、颧骨结合处,后界为上颞线后下段。 2.颞区层次: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颅骨外膜 3.颞区的血管、神经: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布于颞区与额顶区)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后与枕外侧部)
思考题 1.额顶枕区的层次?其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有哪些? 2.颞区的层次?其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有哪些? 3.腱膜下血肿与骨膜下血肿分别有何特点?并加以解释。 颈部 概述:颈部的分区 标志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肩胛舌骨肌 舌骨上区---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 颈前区 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肌三角 固有颈部 胸锁乳突肌 枕三角 颈外侧区 项部 锁骨上三角(大窝)
表面解剖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环状软骨弓平对第六颈椎横突。 意义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也是计数气管软骨环的标志。 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三分之一上方 境界是---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锁骨上缘中三分之一 内容是---锁骨下动静脉,第一肋,臂丛 临床意义是---可于锁骨中点上方行臂丛麻醉阻滞 颈动脉结节:位于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平对环状软骨弓 临床意义---颈总动脉经其前方,当头颈部大出血时可将动脉压向此结节暂时止血。 体表投影 颈外静脉:为下颌角至锁骨中线的连线,是静脉穿刺(尤其是小儿)的常用静脉 神经点:为颈丛皮支集中穿出颈筋膜的部位,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丛皮支麻醉阻滞部位 胸膜顶与肺尖:经胸廓上口至颈根部,其最高点位于锁骨内侧三分之一段上方二至三厘米。 颈部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 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故颈部手术应尽量采用横切口 浅筋膜 1.颈阔肌:为菲薄的皮肌 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产生褶皱 意义---颈部手术应注意缝合该肌以免形成瘢痕。 2.浅静脉 A颈前静脉:起自颏下静脉,沿中线两旁下降,注入颈外或锁骨下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连接两侧颈前静脉 B颈外静脉:由 、 和 合成,沿 表面下降,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3. 皮神经 A. 颈丛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B. 面神经颈支:自腮腺下缘穿出,向前下入颈阔肌深面,支配该肌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颈筋膜:浅层---封套筋膜:附着在 ,形成结构有两个肌鞘(胸锁乳突肌鞘和斜方肌鞘)、两个腺鞘(下颌下腺鞘和腮腺鞘)、两个间隙(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 中层---气管前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后面,甲状腺、气管颈部及颈动脉鞘前面;上方附于舌骨,下方续纤维心包,两侧续腺悬韧带 深层---椎前筋膜:位于椎前肌,斜角肌前面;上方附于颅底,下方续前纵韧带,胸内筋膜;它形成了腋鞘。 颈动脉鞘---是由颈筋膜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颈筋膜间隙: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向下通上纵隔 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该间隙脓肿向两侧、颈外侧区、腋鞘、腋窝;向前溃破椎前筋膜、咽后间隙;向下到后纵隔 肌三角 境界: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下份,肩胛舌骨肌上腹 内容:舌骨肌下群、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甲状腺:呈“H”形,左右侧叶;甲状腺峡;锥状叶 被膜:外层是假被膜,又称甲状腺鞘,由气管前筋膜形成;内层是真被膜,又称纤维囊。形成囊鞘间隙(位于 ,内容是甲状旁腺、疏松结缔组织,甲状腺悬韧带:由假被膜在峡部后面和侧叶内侧增厚形成,可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器官软骨上,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借此可判断颈部肿块是否是甲状腺肿大) 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颈部前外侧,上段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六气管软骨环,峡位于第二至四气管软骨前方。 毗邻:前面(浅至深)五层;侧叶后内侧有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神经;侧叶后外侧有颈动脉鞘、颈交感干。 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时,若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会呼吸困难;压迫咽与食管---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 动脉与喉返神经: 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起于颈外动脉,伴喉上神经外支下行至甲状腺,它的分支为喉上动脉,喉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和甲状腺下动脉(起于甲状颈干,其行程弯曲,呈横S形)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约为百分之十,起于头臂干、主动脉弓等,沿气管前面上行至峡部,与甲状腺上下动脉吻合)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为迷走神经的分支,内支伴喉上神经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黏膜,外支初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至距侧叶上极0.5~1厘米分开,支配环甲肌)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分支,左右侧起点高低不同,在颈部行于气管食管沟内,至咽下缩肌下缘入喉,更名为喉下神经,在侧叶下极附近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交叉关系) 甲状腺的静脉: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注入头臂静脉(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常于气管颈部前方吻合成甲状腺奇静脉丛。 甲状腺切除术注意事项: 1. 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紧贴侧叶上极,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导致声音低钝 2.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应远离甲状腺侧叶下极,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3. 注意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如有则一并结扎 4. 应仔细结扎甲状腺的静脉,尤其是甲状腺中静脉,并严格止血 5. .必须保留甲状旁腺 气管颈部 起止:上端在环状软骨下缘与喉续连,下端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与气管胸部续连 毗邻: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及气管前间隙。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及甲状腺寄静脉丛等。 后方---食管 两侧---甲状腺侧叶,喉返神经,颈动脉鞘,颈交感干。 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 1. 头部要严格保持正中位并尽量后仰,使气管接近体表。 2. 低位切开时,注意勿伤及颈静脉弓、甲状腺下静脉及甲状腺奇静脉丛。 3. 高位切开时,不能超过第1气管软骨,以免造成喉狭窄 4. 切口勿太深,以免损伤食管 思考题 1.颈部分区的标志肌有哪些? 2.甲状腺肿大可压迫哪些结构?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3.手术暴露甲状腺的层次? 4.甲状腺的动脉供应与静脉回流? 5.甲状腺切除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盆部与会阴 盆部 骨盆的分布:借界线分为2部,上部为大骨盆,下部位下骨盆。 盆壁肌:闭孔内肌(侧壁前份),梨状肌(侧壁后份) 盆底肌及盆膈 1.盆底肌:肛提肌---为一复合肌,包括以下四块,分别为耻尾肌、髂尾肌、前列腺提肌(男)或耻骨阴道肌(女)、耻骨直肠肌 2.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起自坐骨棘盆面,止于骶、尾骨侧缘 盆膈 构成:肛提肌、尾骨肌、盆膈上筋膜、盆膈下筋膜 盆膈裂孔:是两侧肛提肌前内缘之间的狭窄裂隙,该孔由尿生殖膈封闭 作用:支持、固定盆腔脏器,协同腹肌与膈增加腹压 盆筋膜及筋膜间隙 盆筋膜:为腹内筋膜的延续,按被覆的不同部位分为盆壁筋膜、盆脏筋膜和盆膈筋膜3部 1.盆壁筋膜---覆盖于盆壁内表面,按被覆的不同部位分为分3部(骶前筋膜---覆盖于骶骨前面,特点是与骶骨结合较紧密,与骶骨间有丰富的静脉丛;梨状肌筋膜---覆盖于梨状肌表面;闭孔筋膜---被覆于闭孔内肌表面。 肛提肌腱弓---由闭孔筋膜增厚形成,连于耻骨体盆腔面与坐骨棘之间,为肛提肌、盆膈上下筋膜提供附着点) 2.盆膈筋膜:覆盖于肛提肌和尾骨肌上下面,分别称盆膈上筋膜,盆膈下筋膜 3.盆脏筋膜:为包绕盆腔脏器及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膜,形成了三种结构(筋膜鞘---由脏筋膜包括脏器而形成,如前列腺鞘、直肠鞘、膀胱鞘;筋膜隔---由脏筋膜伸入脏器而形成,在男性有直肠膀胱隔(在直肠与膀胱、 前列腺、精囊及 输精管壶腹之间),在女性有直肠阴道隔、膀胱阴道隔(位于子宫颈与阴道上部前方与膀胱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