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

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

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201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国革命的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且有很多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这些论文和论著围绕张学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国内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张学良生活的时代正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

并且帝国主义不断地制造事端企图把中国占为己有,进而实现对中国尤其是东北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的大小军阀为了自己和集团私利,连续的发动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是奉系军阀的重要将领,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与俄国沙皇主义列强经常往来,也与军阀进行了各种战争,这一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

1、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社会条件一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瓦解,中国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的军阀也在积极的寻找帝国主义列强作为自己的后台来增强自己一方的势力。

而帝国主义也在积极的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这就达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军阀共同控制中国政权的目的。

正是这个时候张学良意识到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国家独立,国家才会发展、富强、人民幸福。

二是军阀混战,民族分裂。

军阀表在面上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但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统治的区域。

各路军阀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不断发动内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内战频发的同时政权也在不断更迭,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同时,张学良认识到内战有害无益,积极投身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中。

2、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文化条件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重要人物的感染使张学良形成了国家统一思想。

生活的时代,他接受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民族尊严不可侵犯的思想,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

同时和许多留学回来的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接受了国外的许多新思想。

特殊的身份和交往群体使他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共同感染,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很多人都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老师郭松龄以及孙中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3、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直接原因日本和沙俄对东北都虎视眈眈,但清政府的中立态度却增加了争夺东北的气焰。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想要以东北为起点进而占领全中国。

在1932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但蒋介石却采取了不抵抗的措施进而增加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日本对中国的肆意妄为及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接触,张学良意识到了日本的贪婪和野心。

在东北掌握政权的期间,张学良实施了一些措施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内政,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日方面的问题,但最终没有成功。

这就使张学良产生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二)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特点对于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是有完整体系的,既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饱含了他的一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地方主义与统一意识并存,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为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以牺牲自我的利益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张学良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存在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面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他始终对国家的统一满怀希望。

因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爱国情怀的结合,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地方政权主义与国家统一观念的冲突作为东北地区的领导人面临着地方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但是张学良最后还是放弃了地方集团的利益,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于此同时,张学良做出了对中国发展不利的举措,如“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但是当他以国家的利益为首时他又做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

总体来看以国家统一思想为主线同时掺杂着地方主义色彩是张学良的思想根源。

3、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相结合在主张国家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时,张学良还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他认为统一、和平、建设、抗日爱国和武装力量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张学良在执掌东北地方政权时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与此同时,他也积极的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建设。

他不但推行对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很多的经济领域中担任职务,他还主动帮助国内爱国人士,鼓励投资现代化建设。

4、大公无私、牺牲自我的精神张学良在担任一定职务时,就开始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并且参加了奉系军事集团高级阶层的决策。

作为奉系军阀的青年将领参与了与其他军阀的各种战争。

在主掌东北政权时进行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对历史事件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人人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欧洲回国后张学良把个人的出路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解决了国家问题,个人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出路,国家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的利益更不能得以实现,他强调大公无私的忘我奉献精神主张为国家做贡献。

(三)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基本评价1、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青年时期,张学良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思想,并且一生都积极投身于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实践中,在历史的舞台中多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统治,激发了民族危机感,使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激发了人民抵御外部侵略的斗志,而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在抗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民族面临危机时,张学良积极地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学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而且是一位勇于牺牲自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民族英雄。

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前半生过着戎马生涯的生活,反对军阀混战,却不得不与父亲参与到军阀混战中,反对内战,却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去实施剿灭共产党计划。

但是,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息内争、御外侮的爱国统一思想,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内战以及西安事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与实践。

张学良为抗战事业、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

在晚年时期,仍然渴望国家统一,仍然追求国家的富强,达到了国家统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2、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生活环境有个很大的关联,与帝国主义的列强在中国的肆意妄为,以及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具有封建思想中的“忠君”与“愚孝”思想。

青年时期,听从父亲的指挥投入到军阀混战中,虽然内心里反对内战,仍然坚持子承父命投身于军阀行列之中,这些都表明张学良不能摆脱封建忠孝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无条件地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始终服从于蒋介石。

可见张学良既有爱国统一思想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忠君”与“愚孝”思想的束缚。

其次,受阶级地位以及认识水平的影响。

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参加内战与平息战争、抗日与剿共等。

在国家利益与东北利益出现冲突时,站在东北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总体来看,张学良突破了这些局限,成为了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二、研究概况对于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民族英雄。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种评价都是一贯的,而且这种观点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赞同。

(一)国内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武育文、王维远、杨玉芝等著的《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是大陆学者研究张学良生平事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虽然由于写作年代较早,没能大量采用原始档案资料,其内容大都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连缀而成,但开拓之功显而易见。

其他著作,如张魁堂所著《张学良传》,陈崇桥、胡玉海著《张学良外传》,李云汉著《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东北大学沈阳校友会、东北工学院合编的《张学良将军资料索引》,毕万闻著《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张学良》,赵杰的《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丁晓春、魏向前主编的《张学良与东北大学》,张友坤所著《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等等,都是张学良研究的重要著作。

(二)国外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国外对张学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一些日本学者都有相关著作问世,如西村成雄著《张学良》,松本一男著《张学良与中国》。

此外,美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张学良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研究著作,如傅虹霖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等。

另外,位于纽约市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从2002年6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近年收藏的张学良先生的部分历史资料。

首批公开的是张学良在1937年至1999年期间保存的文件、出版物、书信、照片、日记、诗词手稿、字画和来客登·记簿等。

这些资料是张学良于1995年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的,现由珍本手稿图书馆收藏。

根据当时达成的协议,这些资料在2002年张学良诞生101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此次同时公开的还有张学良夫人赵一荻生前保存的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随着张学良研究的开展,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

研究综述如焦润明《80年代以来的张学良研究》,对80年代以来张学良的有关研究做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其他相关研究论文,如魏晓文的《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张同新的《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薛锋的《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李鹤《浅析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与发展》,刘国华《论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邱秀华《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靳方前《论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及其革命转变》等。

从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集中在重大历史事件上,如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

对其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晚年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三、启示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在学术思想、资料基础等方面形成对话交流平台,扩大交流的丰富性,开阔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水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