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9No.3May,2007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第19卷第3期2007年5月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张继辉,刘玲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
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
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在查阅大量文献基
础上,得到以下结论:⑴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经历了科学理论和管理工具两个阶段,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⑵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点在理论研究,有学者研究领域涉
及管理工具。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与国外研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旅游环境承
载力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使用水平和影响;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07)03-0134-06
近年旅游需求不断扩大,旅游业快速发展,推
动了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旅
游业发展以环境为基础,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的特
点,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
片面认识导致不少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盲目发展旅
游,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经济效益,反而产生了严重
的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
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随后如何实现可
持续发展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
的旅游能够有效缓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作为
旅游研究重要内容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实现旅游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概念发展
承载力概念来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受
众多因素影响,地球容纳的人口有一个最大值,马
尔萨斯称之为地球承载力[1]。随后达尔文在《物种起
源》中引入了承载力概念,在野生动植物管理中得
到广泛应用。这里,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能够生产的有机体数量。承载力这个词的
概念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在1838年提出,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2]。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
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称为旅游承载
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
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
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
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3]。
2国外研究进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
论的角度研究。第二个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
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2.1科学理论阶段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用于计算
旅游地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内容主要是旅游环境
收稿日期:2006-09-14;修订日期:2006-12-15.作者简介:张继辉(1981-),男,河北省任丘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张继辉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承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使用水平(即游客数
量)和影响(环境影响)关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
计算方法。2.1.1使用水平和影响的关系
在美国,对于游客数量和游客对环境影响的研
究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公园和保护区管理中。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游客量大增,拥挤现象
严重,迫切需要对拥挤现象进行管理。使用水平和
影响成为承载力研究内容之一[4]。到20世纪60、70
年代,使用水平与影响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图1):
对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变化
的。1960s,美国林业局一些研究项目表明,使用水
平和影响之间应该是线性相关(即图1B)。此前,
学者们认为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的关系是图1C。
到1970s,随着研究深入,考虑到生物物理和社会承
载力,学者们认为使用水平和影响的关系应该如图1A。
2.1.2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和计算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概念有以下几种:(1)Mathieson和Wall[5]从旅游
业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和游客体验出发把旅游环
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游客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之前,旅游地能够接纳的最
大游客数。(2)O’Reilly[6]从两个不同方面分别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其一为:在旅游地的居民没
有感受到旅游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前,旅游目的
地接受旅游的能力。其二:从循环理论出发,在旅游
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游客没有选择替代旅游地
之前的游客水平。(3)Buckley[7]认为旅游环境承载
力主要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给出的生态学定义为:
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在产生不可察觉的,至少是能
够恢复的生态变化之前的旅游数量。(4)WTO/UNEP[8]给出的定义为:在满足游客高水平体验以及
没有对旅游地资源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旅游地游客
水平。几种概念都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地
在发生某种改变前的游客水平,主要集中在最大游
客数量的计算上。只是对于具体是什么样的改变和
游客水平的认识上有不同见解。
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不同内容构成,旅游地资源
特性、发展目标、管理手段等因素都影响着旅游环
境承载力的内容和大小。一般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
确定的方法为单因子法,取决于各部分中最关键的
承载力(有学者认为:即旅游地的瓶颈因素)。旅
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
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里上所能容纳
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
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
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的旅游行
为)[6]。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主要是通过获得不
同旅游地和不同季节的个人标准空间(或称个人使
用量),从而计算出旅游地能够承载的最大游客数。
如AlexisSaveriads[9]通过对塞浦路斯共和国居民的
调查,得出可接受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例
是:6.18∶1,计算出本区域一天中社会承载力是21914人。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地本身情况不同,旅游环境
承载力内容也不同。另外随着季节和旅游地发展程
度变化,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和内容也在变化。此
外,旅游地管理水平及管理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旅游环境承载力。2.1.3理论的不足
作为科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旅游地旅
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
足。
首先:对一种理论来讲,旅游环境最大的不足
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现有概念中,有些比
较模糊,如:在Mathieson和Wall[5]的定义中,对图1使用水平与影响之间关系Fig.1Therelationbetweenuselevelandimpact
注:曲线A表示:随着使用水平的增加,影响速度快速增长,随后
影响速度降低;曲线B表示使用水平和影响是线性相关的关
系;曲线C表示当使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快速增长
.影响
使用水平135于“不可接受的变化”界定很模糊,缺乏操作性,
最终导致没有明确指标来衡量这种“不可接受的变
化”。有些则太过详细,如:WTO/UNEP[8]给出概念
中的“没有对旅游地资源产生影响”,众所周知,
任何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定义
使旅游地不能开展任何活动,失去了旅游地的意
义。概念的不统一和模糊性严重制约了旅游环境承
载力发展。
其次: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关系并不像图1描
述的那么简单。许多因素都影响着使用水平和影响
的关系,如:游客行为、旅游地资源特征特点、管
理措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不能预
测的。
最后:旅游环境承载力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客
观的概念。然而,它每一个标准都存在着无法避免
的主观性。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一直局
限在使用水平与影响关系上、游客数量计算上,忽
略了它作为管理目标的作用[10]。Papageorgiou,K.等甚
至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理论是不完善的、
应用是不切实际的、科学的计算是不可能的[11]。2.2管理工具
随着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科学理论不满的加
深,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管理工具得到旅游地管理
者和学者们的重视。主要管理工具有游憩机会谱系(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游客影响
管理(VIM,VisitorImpactManagement),可接受改
变的极限(LAC,TheLimitsofAcceptableChange),
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ERP,VisorExperience&ResourceProtection),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
ManagementProcessforVisitorActivities)。不同的
管理工具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
但却有一些基本要素是共通的:它们都描述了一种
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令人向往的未来状态”,都
建立了反映旅游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
系,都确立了最低可接受条件的“标准”,都提出了
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如何适时而恰
当地采取管理手段的“监测技术”都开发了确保各
种指标维持在特定标准内的“管理措施”[12]。其中应
用最广的是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和游客体验
和资源保护(VERP)。2.2.1可接受改的极限(LAC,TheLimitsof
AcceptableChange)
为了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进行有效管理,1985
年,美国林业局Stankey等[13]人提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的理论,并首先应用于休憩荒地的管
理中。LAC主要分为9个步骤:(1)确定区域的问
题和关注点。(2)限定和描述机会种类。(3)选
择资源和社会情况的指标。(4)调查现有资源和
社会状况。(5)确定每一种资源和社会指标的标
准。(6)根据步骤1所确定问题和关注点和步骤4
确定的现有资源和社会状况制定机会种类替选方
案。(7)为每种替选方案确定管理计划。(8)评
价并选择最佳方案。(9)实施管理计划并对情况
变化进行监测。
在休憩荒地地区,LAC是决定何种资源和社会
情况是最合适的和可接受情况的有效工具之一。随
后LAC被应用到景观河流、历史遗迹和非休憩地的
管理中[14]。LAC的理念来源于ROS。在ROS中,管
理者从游客需求出发,对旅游地资源能够提供的旅
游体验进行了划分,确定本旅游地适宜的旅游活
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解决游客数量与旅
游地环境之间的矛盾。LAC的优势在于:在明确旅游地提供何种旅游
体验的基础上,每种机会种类可接受的条件下,形成
了一套具有战术意义的规划,通过指标的变化对生
态和社会情况进行监测[15],实现旅游地的管理。BumYongAhh等[16]利用LAC理论对美国德克萨斯
州一个小镇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以及能够接受
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2.2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ERP,Visor
Experience&ResourceProtection)VERP是用来处理资源质量和游客体验水平的
新的管理工具,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研究人员
提出的[17],主要应用于国家公园的管理。VERP管理过程可以分为9个步骤:(1)组织
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团队。(2)制定一个公众参与
战略。(3)确立公园的目标、重要性、首要的工
作主题d确定规划的限制条件。(4)分析公园的资
源和现有的游客活动状况。(5)描述游客体验和
资源状况的潜在发展空间(潜在发展区域)。(6)
为潜在发展区域选定其在公园内的特定区位(管理
分区)。(7)为每一个分区选择指标并确定各指标
的评价标准;设计一个监测规划。(8)监测资源
和社会的各项指标。(9)实施管理行动。VERP的优势在于:在明确旅游地提供何种旅
游体验的基础上,具体方案的制定受项目团队的优
势推动,由相关政策和公园目标指导,确保方案的第19卷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