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1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特点与发展为例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发展与社会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两地文化的一种集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从各自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其现当代发展的路子谈起,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可见一斑。

香港文学——中国文学中独特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展开论述的一个前提是,尽管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文化存在诸多不同,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没有游离于中国的香港文学可以独存。”现代香港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香港文学不可能脱离了中国文学而独立发展。其具体表现为:

1. 尽管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占,但香港居民的构成中绝大多数仍然是中国人,在各方面都跟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文学当然不例外;

2. 进入现代以后,香港的新文学同样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 长期以来在香港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工作者,经常往来于内地与香港之间;

4. 文学书刊更是相互流通,两者之间的文学也就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和区别;

5. 两地的文学发展所存在的土壤都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面向的是同一段历史,同样的发展基石。

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内地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香港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制度等种种原因,与祖国处于暂时隔离的状态,香港的文学由此也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特殊形态,与内地的社会主义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香港的文学仍然是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所反映的也仍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香港与内地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对比分析

一.1919-1949,香港文学拓荒期与内地文学产生发展成长期

1928年第一份由香港青年作者创办的文艺月刊《伴侣》的创刊和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由古代性质到现代性质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体现的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带有很明显的社会阶级色彩。中国内地现代文学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19年到1928年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觉醒与奋争中与世界文化全面碰撞沟通,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开创中国形象的文学,广泛借鉴外国文学范式与手法,确定白话文的地位,探索关于人生关于现实关于社会的重大问题;1928-1937是第二个十年,这一阶段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带领下,理论和创作思潮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同

2 时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雷雨》、《骆驼祥子》等又展示了此时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生动性;1938-1949是现代文学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并进,爱国主义明显,更多强调民族统一性。

大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青年从内地来到香港,给香港文坛带来一股朝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沦陷,大批爱国进步的文化界人士来到香港,一时之间,香港与延安、重庆、桂林等地一样,成为中国抗战前期的文化中心之一;1946年夏,第三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当局加紧镇压内地的民主运动,大批进步人士又陆续移居香港。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主要受到大批南下作家的影响和推动,开始逐渐成形,将“五四”时期形成的占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扎根于香港,产生了一大批反映战后香港社会变化的长篇小说,如夏易《少女的心声》等,大批香港本土作家也由此产生。所以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是内地文学的延伸与互补,基本叠合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轨迹中。

二.50,60年代香港文学自主期与内地文学的曲折发展期

1949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香港文学也出现了另一种局面。东西方的对峙,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波动造成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血脉暂告破裂,在这种隔离的状态下, 迫使香港文学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随着反共的“美元文化”的退潮和内地南下作家们对香港社会生活的逐步深入了解,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突破了以前的局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60年代前后,香港的文学走上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现实主义在香港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但是香港的现实主义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却是相当曲折的。这一时期内面临着喧嚣一时的反共文化和泛滥成灾的黄色文化,曾经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状况。

大陆文学也在建国后的17年曲折前进,顺应时代的需要,迅速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转移到社会主义的新文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和人民的作品。但同时过于强调而导致了最后“左”倾思想带来的文化革命时期的万马齐喑。

三.70,80年代香港文学繁荣期和内地文学转折期

70 年代后, 香港的经济出现了腾飞, 香港由一个小渔村, 迅速地成为繁华的国际性金融和商贸中心。现代都市的出现, 推动了都市文化形态的发展, 使得作家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都市文化的背景下, 香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出现了金庸、梁羽生为代表创作的新武侠小说, 对传统武侠小说起到了冲击、引导的作用。同时一些实验小说也开始出现。自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香港前途会谈的序幕以来, 香港便有“ 九七” 问题,

对香港的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大批以“ 九七” 为题材的小说。与内地文学发展条件不同的是,香港文学的发展不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内地文学拥有政府强大的支持,于是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因素,香港作家将创作形式多面向商业化的社会,通俗小说成为主流。

此时的内地文学经过文化大革命与后期的逐渐拨乱反正,在新时期的序幕中逐渐发展开来,前期多强调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伤痕”文学的出现,后期更加注重“走自己的路”。但这一期间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遭遇严重挫折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所以文学发展到80年代末都还处于转折期的起

3 点,直到90年代开始才有更好更为明显的转变。

四.回归后的香港文学与新时期的内地文学

回归后的香港, 实行一国两制,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只要香港的经济回归后能继续保持繁荣, 那么香港的文学就有欣欣向荣的远景。香港文学由于其植根的文化土壤和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环境,仍然迥异于大陆文学, 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特区文学” , 未来的香港文学也不会与社会主义文学完全合流。香港的特殊社会制度,特殊历史背景,重要经济地位与文化都对香港文学带来多元的重要的影响,其文学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更多以商业化的通俗小说占据主导。而其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也带来了很多对于文学发展不利的负面影响。

90年代开始内地文坛一度沉默,但以王朔如鱼得水地进入市场和1993年“陕军东征”的成功反响为导火线,文坛再度活跃。关于文化,国学,人文精神等各种话题的争论逐步使内地文坛繁荣起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文学作品形式丰富,数量极多,水平较高,不断繁荣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于香港和内地文学发展对比而延伸的文化思考

文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在,文学是人类关于自己生活和想象的作品,所以文学与文学间是相通的,放之于香港与内地这样紧密连结的部分之间则更为贴切。两地的文化相关性和相连性已毋庸置疑,显而易见。

而对于现今发展中两地的差异主要就存在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上。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两地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不同,作家们的生存方式也不同,所以香港文学会更偏向于通俗文学一面,十年前香港文学中关于城市生活的书写,多离不开饮食男女,情感纠葛,家庭恩怨,性别情仇等等的内容,也不无通俗文学、大众趣味之渲染;这十年来,城市文学的一个变化,就在于一些作家并不满足于浅表层面的浮世绘,而是通过挖掘更深更细的信息,不单引发集体的怀旧,也找寻家园的依据,保持城市化文脉的延续。迎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内地文学则各种文学形式并行发展并受到多重指导与扶助;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样也导致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内容有所差异,香港作品多是描画底层生活人民的苦与乐或是受资本主义影响的上层社会中的繁华光鲜,而内地文学则更偏重于对一些传统的小人物或大人物生活的描写;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也使得其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带有中西方,香港本土作家与南下作家的碰撞,于是显现出多元性和丰富性,内地文学虽说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在特色程度上还是稍逊一筹;必须一提的是,“不论40年代的‘左’、50年代的‘右’,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人多是从中国内地转移来此的,关心中国政治文化,多于关注本港,如果说有文艺思潮,多不外是大陆或台湾的回声与摹本’”,在上述“历史记忆”中可见,香港文学始终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被动角色,这些历史记忆无法合理地落实现实中的香港文学的位置,与香港文学在世界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空间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好在经济繁荣后,香港文学开始独树一帜。

对于今天两地的发展来说,由于两地的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兴资讯的出现及社会导向的变化,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文学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两地的文学发展应当找寻到更多有益的路子,从而有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重新思索香港与内地文学的定位,确立各自独立而有特色的地位,在电影,音乐等不断发展的同时,强调出文学自身特有的定位与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