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过程、指标及特征近年,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及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组织的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评测(TIMSS),引起了中西方学者和相关部门对教育质量评估的高度重视。
香港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世界经济排行榜中位列第六[2]。
不仅如此,香港在教育方面也卓有成效。
在2012年的PISA测试中,香港排名世界第三。
香港构建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架构,以自我评估(自我监督)和校外评估(外部监督)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向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一、质量评估架构
香港的教育质量评估架构可以追溯到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97年发布的第七号报告书——《优质学校教育》,其细化了教育质量的概念及教育质量体系的责任构架,完善了香港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03-2004学年,香港地区教育局制订了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结合学校发展周期的策划-推行-评估程序,推动学校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最终达到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表现的目的(见图1)。
辅以校外评估推行以来,学校在指标范围内进行自我评估,加深了学校对自身发展及自评工作的认识。
同时,学校将反思结果及周年发展计划发布到学校网站,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2015年6月19日,香港教育局发出《下一阶段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的推行》通告(第15/2015号),取代了2008年发布的第13/2008号通告,肯定了学校自我评估和校外评估对促进学校改善与发展的作用[4]。
整个架构以策划-推行-评估为工作程序,推动学校有系统地进行自我评估。
学校发展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通过执行、监察,及评估工作的成效,提升学校的整体表现。
学校在参考《香港学校表现指标2008》(以下简称《指标2008》)的基础上,进行校情检视,再按照优先次序对学校的事项(不超过3个)进行排列,从而制定出学校发展计划。
学校在发展计划中渗透了自我评估,并使自我评估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提升了学校工作效率。
二、评估过程
香港教育局以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为手段。
内部评估由学校自主进行组织并实施,目的和重点在于从学校自身入手,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外部评估由教育局派出专家来进行。
从2004年开始,每4年对学校评估一次。
2008年后,改为每3年评估一次。
评估小组每年从发表的学校周年报告中,得出学校在《指标2008》四大评估指标下的综合表现,并由教育局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校进行改善。
[5]
在评估过程方面,香港教育局在《香港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工具,即评价指标,用指标去进行学校的自我评估和校外评估,进而根据学校的表现,改进学校的不足,使学校推动改善和问责,逐步实现优质学校教育(见图2)。
在学校层面,学校主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制定出学校发展报告。
在全港层面,教育局从校外的角度,进行素质保证视学,检查学校的表现,发布评估结果。
在国际层面,教育局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和学者探讨香港学校的整体表现及素质保障的程序,公开发布评测结果和评价报告。
几个层面的评估环环相扣,不变的是以学校改善和问责为核心,使香港基础教育质量从各方面得到有效的反馈,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一)校内评估
校内评估采取全校参与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调查和评估,引起学校全体成员的反思。
学校自我评估之后,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局提供的范本,分析评估量表和数据,得出评估结果,
并将结果简述成评估报告,渗透到学校的周年计划中。
学校的周年计划需向全校工作人员和校外的有关人员进行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自我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校的发展情况,香港教育局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自评工具,以帮助学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学校评估指标》《学校表现评量》《持分者问卷》《学校增值资料系统》等。
其中,《学校表现评量》是学校进行自评及汇报表现的公共平台,是一套按香港学校表现指标制定的数据系统;《持分者问卷》是一套供学校搜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工作意见使用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学校量化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
[7]
(二)校外评估
教育局会按照校情文本,对焦评估的原则进行外评,根据学校的不同状况,如办学宗旨、学校文化、学校规模、学生背景等,以及学校的发展情况,弹性安排到校的工作。
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由香港教育局组织的外评专家组对学校自评的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为了增加校外评估的透明度和促进跨校经验交流,校外评估人员主要有3~4名,教育局及学校管理层(专家学者,学校校长、副校长、部门主任、学科主任等)。
同时,在校外评估进行的时候,在职的校长和教师都会担任外间评核人员,提供相应的专业意见。
外评人员在执行外评工作前,均会接受培训。
外评人员检查学校时,将会聚焦于两点:
第一,自评促进学校发展的成效;
第二,学校如何跟进上一次外评报告的改进建议。
校外评估的目的在于针对学校自评结果,核实学校的自评工作,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进行改善。
外评人员采取驻校的方式对学校进行深入评估,时间一般是4~5天,随着年级和班级的增多而适时增加督导人数及督导时间,具体情况见表1。
三、评估指标
(一)指标
考虑到学校发展程度和学生背景的差异,学校运用的表现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香港教育局也需要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情况适时调整学校表现指标。
《指标2008》根据学校在各指标上的表现,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将学校的工作结果表现分为四个层次,即优异、良好、尚可和欠佳(见表2)。
各学校以此标准为参考,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表现指标的架构包括范畴、范围及表现指标三个层面,类似于内地学校评价体系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
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有8个,三级指标有23个(见表3)。
(二)特征
《指标2008》特别强调策划-推行-评估自评循环理念。
学校通过自我评估和校外评估,制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指导下一期的质量评估,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够帮助学校得到持续发展。
《指标2008》具有以下具体特征。
将策划推行和评估理念贯穿其中
《指标2008》不但在二级指标中的学校管理范围下明确列出策划推行及评估3项三级表现指标,而且在课程与评估学生学习与教学及学生支援等二级指标范围下将此理念贯彻体现,促使学校将自评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
有了理念的支撑,才能使学校发展以预期目标为导向,工作才不会出现偏差。
以数据为本,精简架构
相对于《指标2003》来说,《指标2008》将二级指标精简到了8个(原14个),三级指
标精简到了23个(原29个),使学校更好、更有效地聚焦学校层面的工作,充分利用教育局提供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
同时,学校在进行自我评估时,也会在《指标2008》架构基础上进行。
虽然精简了架构,但测评的维度并没有减少。
层层递进,综合描述
《指标2008》在表现指标范围层面层层递进,描述了学校在整个指标范围的表现,提供给学校的信息较全面,使学校人员更容易掌握该指标范围内所描述的优异尚可两个层次的水平。
具体来说,指标是逐渐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先是整个学校管理的角度,接着是涉及学生的学习方面,再到校风及学生的表现,纵向层层递进,横向不断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