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清任

王清任


三、治 疗 经 验
分部论治瘀证
学 术 重 点
瘀血证治 中风论治
气虚致中
(一)瘀血证治
虚: 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
1.瘀血之因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实: 邪气所致
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显而易见血瘀之症

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 及周围血管瘀血证;
2.瘀血 之症
血瘀杂症
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 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 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 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 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 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 骂詈不避亲疏等证;
4、活血化瘀配回阳救脱
治霍乱吐泻抽筋身凉汗多—急救回阳汤 活血化瘀配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活血化瘀配行气化痰—癫狂梦醒汤
[医案举例]
例1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 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 诊之,此方五付痊愈。(《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所治
之症目》)
分析 王氏治病重视气血,此患者年高体弱,夜 卧胸不任物,延治日久,推知胸中必有血瘀, 证乃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用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血通气畅,故病霍然而愈。
(二)灵机记性在脑论
否定了“心主思”的说法 认为脑为髓海,髓海的充盈决定了记忆力
的强弱。
“灵机记性在脑”; 提出“脑气”;
脑气的生理病理
脑位居头颅之内,由髓汇集而成。 《医林改错· 脑髓说》曰:“灵机记忆在脑者,因饮 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 行入脑,名曰脑髓。” 否则,“脑气虚,脑缩小, ⋯⋯脑髓中一时无气,不 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这说明王氏主张脑气具有机能和物质的双重 性。
瘀血证治
逐瘀法虽早在《内经》、《伤寒 论》中就己有论述: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 血实,宜决之。”
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 证等,但过于简略;
瘀血证治
《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 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 两者兼有者8方。
(1) 行气活血化瘀方:
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 助阳止痒汤 解毒活血汤 通经逐瘀汤
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 杨介的《存真图》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 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 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 些错误。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 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所创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 命,病本先失”。 发现了幽门括约肌,弄清了肺、胃、 肝胆、胰管、大网膜、动静脉等位臵及功 用纠正了“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胆附于肝之短叶”等错误。得出“余不论 三焦者,无其事也”的结论。
王清任故里
王清任观察脏腑图
神 的 医 学 家 。
任 确 是 一 位 敢 于 疑 古 颇 具 创 新 精
者 ” 。 如 此 高 的 评 价 可 见 王 清
错 者 调 》 曰 说 王 诚 清 唯 中 任 有 国 所 一 医 著 人 界 书 不 极 曰 可 大 《 不 胆 医 特 之 林 笔 革 改 重 记 命 ”,“ ,
具 举 ” 三 个 字 一 笔 带 过 却 唯 独 强 ,
学 术 史 》 中 对 清 代 医 学 仅 用 “ 不 ,
:“
梁 启 超 在 其 《 中 国 三 百 年
, ,
重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古人立方之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 反对空谈和主观臆度。 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 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以议论揣度,定 论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 ?” 重视尸体解剖。
[医案举例]
例2 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 于胸方睡,已经二年,余用此方,三付 而愈。设一齐问病源,何以答之。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医案举例]
例3 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 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 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服此方,每月五 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 生少君,今七岁矣。 (《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说》)
分 析
此案虽没说明原因,从投以少腹逐瘀汤获效 可推知为寒滞血凝、阻闭胞宫所致不孕。王氏认 为子宫内如有瘀血内阻,则血难聚以成胎。故取 少腹逐瘀汤,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 通达下焦,元胡、没药行气散瘀;蒲黄、灵脂活 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气,散滞调经。 寒散瘀祛,冲任通调而有子。
此方更言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 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 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 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宫内,先有 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 其内无容身之地, 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 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如曾经 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胎,今又怀胎,至 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付,或七,八付, 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不 致再小产 。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付,以 后成胎,可保无事,此方去疾、种子、安胎 ,尽 善尽美,真良善方也。 (《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说》)
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是以功能概念为主,但包 含了一定的解剖学成分。其中对脏腑实体器官的局 部研究,是脏腑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灵枢· 经水》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 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难经》中对脏腑的部位、大小、形态、长短等 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血瘀证50种
癥瘕痞块、膨胀、痛处不移、无故脱发、白眼 红赤、酒糟鼻、年久耳聋、白癜风、紫癜风、紫 黑印脸、牙疳及牙床变紫、口出臭气、男女痨病 小儿疳积,交节发病、胸痛、头痛、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瞀 闷、急躁、失眠梦多呃逆、饮水即呛、小儿夜啼、 心忙心跳、夜不安、无故爱生气、干呕、晚发一 阵热、卧则腹坠、肾泻久泻、久痹、哭笑不休、 骂詈不避亲疏、妇女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 崩漏、小产等多种疾病。
医家著书立说“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 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症不明, 留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 临证善用活血化瘀方药。 病未经见,揣度立方。”否则就会“以治人 之心,遗作杀人之事”。
著有
《医林改错》两
卷,阐述其独到的 学术见解。全书不 足10万字,创立载 述方剂33首,用药 213味,其中活血化 瘀药物占1/3,有图 谱25幅。
Classical Concepts of BSS Blood and vessels stasis 血脉凝泣 Evil blood 恶血 Retained blood 留血 Vascular obstruction 脉不通 Injured blood stasis 损伤瘀血 Blood-stasis due to accumulated cold 寒凝瘀血 Blood-stasis due to anger 大怒瘀血
2004年12月29日,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在
北京揭晓:“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获得 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血瘀证
Blood-stasis Syndrome (BSS)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 指导意义重大
《 医 林 改 错 》 二 卷
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 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
中风 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
瘫痪 痹证 痘疹
介 绍 活 血 化 瘀 的 经 验
学术理论
(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二)灵机记性在脑论 (三)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Quoted from “Inner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West Han Dynasty, 100 B.C.) (选引自《黄帝内经》)
血瘀证的经典概念(2) Classical Concepts of BSS
附录一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 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 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如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 卷五》中,立
“血瘀”专论,并直接沿用了王清任所创制的 “通窍活血汤”、“血瘀逐瘀汤”等治其所论 三焦血瘀诸证。并在书中推崇“ 王清任极言瘀 血之证最详” , “ 惟治瘀血最长 (卷七) 。”
清· 王清任
字勋臣,又名全仁,清· 直隶 ( 河北 ) 玉 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 年( 公元1768 - 1831年 )。
一、生平和著作
王清任,自幼习文,少年习 武,爱好拳术,曾考中武秀才, 又捐资得千总衔。20多岁开始行 医,30多岁即有名。年轻时游历 于滦州、奉天等地,在行医的过 程中,实地考察解剖尸体,获得 了人体解剖学的第一手资料。后 至北京行医,并开设“知一堂” 药铺,成为名噪京师的杰出医家。 坐堂行医为人治病,直到病死, 安葬原籍。
枳、桔 柴 宣通胸 胁气滞 麝、葱 生姜 辛香 通窍 香附 延、乌 疏肝行 气止痛 茴、桂 干姜 温经 止痛 艽、羌 地龙 宣痹通 络止痛
瘀血治疗 1、内外上下分部治疗
头面四肢周身血管—通窍活血汤 膈膜以上为血府—血府逐瘀汤
膈膜以下为肚腹—膈下逐瘀汤
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少腹逐瘀汤
2、活血化瘀配大补元气药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
痘后泄泻不止——止泻调中汤 痘后瘙痒不止——助阳止痒汤 痘后抽风及周身溃烂——定卫和营汤 主治瘫腿——黄芪赤风汤
妇人产后抽风——黄芪桃红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