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述评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述评

◎书评与述评 黄河之户2018平弟15期思弟hi0别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 述评 

王艺青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音乐美学史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西方音ft.美学历史发展的了解和掌握,对我国研究西方音 ft.美学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音ft.美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促进 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本文以何乾三的《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一书为例,从成书背景、主要内容、著述特色以及评 价反思四个方面着手,对该著作进行述评。 关键词:西方音乐关学史;成书背景;内容简介;著述特色;评价反思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而音乐美学则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 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 基础性的理论学科。揆古察今,在中西方哲人的思想中,都出现了 与音乐有关的美学思考。音乐美学属于理论思维的历史性学科,它 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延续性。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离开历史发 展而单就某一很断面作出全面的结论。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 开音乐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史作为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在整个音乐学领 域中,音乐美学史是体系的音乐学与历史的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史和论相结合的学科。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是通 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查、研究,探讨音乐美学思想 发展的规律,从而有助于为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 料,以便批判地吸取前人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作为今天 研究音乐美学问题的借鉴,促进今天音乐美学问题的解决。 一、

出版背景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作者何乾三(1932--1996)是中国音 乐学家,主要从事西方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她曾两次赴美国 考察、进修,师从音乐美学家伦纳德·迈尔,发表译著《音乐的情 感与意义》(迈尔著)及论文《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黑格 尔音乐美学思想》、《卢梭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音乐的情感初 探——再读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等,选编出版《西方哲学家文 学家音乐家论音乐》。深厚的音乐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英文水平与 她的两次旅美经历让她在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舞台上,具有一定 的发言权与影响力。上述成果也为《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整理出 版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直接推手”还要从何乾三在中央 音乐学院任教谈起。1984年起,何乾三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一门 课程《西方音乐美学史》,先后为不同班级共讲了七遍。1994年她 从美国考察回来,不幸身患重病,于1996年去世。她遗留下来的只 是一份她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很完整的讲稿。1999年,经过于润洋的 提议,委托当时何乾三的研究生修子建,对讲稿按原样进行整理, 并且加上何乾三的另外十篇文章,以《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为 书名,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内部出版。这是《史稿》最初的“模 样”和“名字”。后考虑到读者需要,中央音乐学院当时新成立的 音乐出版社负责人俞人豪建议把何乾三的讲稿再作一次整理后单独 正式出版。何乾三的丈夫钟子林遵照俞人豪的意见,把背景部分, 即非音乐美学史部分作了一些删减,把讲稿中原来由于讲课需要反 复强调而变成文字后显得重复的地方作了一些删减,并由原来的35 万字压缩成25万字,对照何乾三自己的教学大纲,在当时的一位美 衄 籍华裔学者欧阳美伦女士的帮助下,进行了出版。因此该书凝聚了 许多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也为现今的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留下了一 笔宝贵的财富。 二、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涵盖和梳理了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直到l9世纪浪 漫主义各个时期的西方美学思潮。该书除去前言和附录,主要内容 共分五编,每一编按照西方历史分期,分别是古希腊时期、中世纪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以及19世纪。每一编内部,则以 重要历史人物为章节,按照活动简况、哲学思想、音乐与音乐美学 思想三个基本内容展开。在每一编的开头,有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 概况介绍。在第一编古希腊时期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古希腊包括地 理、历史在内的基本情况,还介绍了其哲学及其他情况。然后主要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斯托 克森以及恩匹里克这些人物出发,进行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音乐美 学思想介绍。在何乾三看来,他们的理论体现了一个从数学观点、 自然科学观点看问题转变为用社会科学观点去看问题的过程。而社 会科学观点的核心思想在于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第二编中世纪 时期中,阐述了包括奥古斯丁、鲍埃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编是 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是廷克托里斯和扎尔林诺。第 四编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17、18世纪。这时候是以马泰松、 卢梭、格鲁克为代表。最后一编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 期的代表是黑格尔、李斯特等。在最后的附录中,编者还附上了何 乾三对汉斯利克音乐美学主要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 这五编内容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以一种连贯、连续的方 式讲述了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时期,历时1200 多年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之路。 三、著述特色 该书分为编、章、节三个逻辑层次。每一编都是一个历史时 期。作者在总体论述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概况后,以“一章一人 物”的模式,围绕某人物展开论述,切口小,但涵盖范围广,了解 了某几个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等于_『解了这一时代的音乐美学主 要思想。作者这种找几个“点”,由“点”连成发展“线”,最后 覆盖整个“面”的层层推进的著述手法,使得读者读来逻辑结构清 晰,读完五编内容,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张清晰的西方音乐美学发展 的“线段图”。这种“点一线一面”式的纵向深入的阐述方式是该著 作的一大特色。 在每一章中,作者也是按照每一音乐家的活动简况,哲学思想 和音乐美学思想这三个基本内容来展开。在每一节的具体论述中, 作者图文并茂,标题设置精炼,基本上都是该音乐家的主要音乐美 ◎书砰与还评 黄河之声2018 第5期总第 期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评大型舞剧 粉墨春秋》 

颜家碧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 ) 

摘要:舞剧《粉墨春秋》作为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作品,用音乐、戏曲与舞蹈共同演绎出 清末明初梨园戏班三位武生在生死爱恨中成长的故事。观众在音乐中如痴如醉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在戏曲中发现 着各式各样的绝活,在舞蹈的一招一式中体会百味人生。这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将自强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的典范。 关键词:舞剧音乐;音乐评论;古典舞剧 

二零一八年五月八日,南宁剧场迎来了大型舞剧《粉墨春秋》 的新一轮巡演,这部原创古典舞剧由邢时苗导演,山西艺术职业学 院华晋舞剧团的舞者们共同演绎,这是舞与戏的结合,是情与美的 展示。 台上轻歌曼舞,台下人海沸腾。表演者们略施粉黛粉墨登场, 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台下观众们凝神聚会,品味着戏里戏外的 喜怒哀乐。 《粉墨春秋》是一部把戏曲、舞蹈、音乐、故事融合在一起 的作品,无论是演员或是观众,都是主角,在戏里戏外,为自己做 着愉悦或伤感的抒怀,人生就像这部舞剧一般,在一场戏中开始, 又在另一场戏中落幕。在悄然流逝的时光里,《粉墨春秋》以其独 特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清末民初的梨园风采。该剧共分五幕,以 清末民初为历史背景,以梨园戏班的几经沉浮为线索,以戏班中三 个师兄弟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将师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 女爱情,江湖恩怨,人生百态,展露无遗。粉墨春秋,无论戏里戏 外,舞出百味人生。 断肠声里忆平生 中西融汇,浓墨重彩,不失情怀——音乐好。方鸣先生在音乐 创作中,使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手法,并加上当 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三者相结合形成了整部舞剧的配乐。民族音乐 的元素是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戏曲因素,无论是在第二、三幕中的 《拜山》与《杀四门》,亦或是在第三幕中气势磅礴的《髯口》, 都为戏曲中的武场乐队伴奏,在交响乐队的伴衬下,中国乐器鼓、 板、大锣、小锣铿锵有力的运用,将音乐推向高潮。在西方古典音 乐手法的使用上,方鸣先生采用宏大的交响乐队的编制来为舞剧配 乐,使得音乐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对比明显,在人物性格和矛盾 冲突的表达上,较之管弦乐队或是民族乐队,能更好的展开情节与 渲染气氛。例如在第一幕中用交响乐队的齐奏展示梨园中众弟子翻 滚、跳跃、打斗的练戏场景,气势宏伟;也有用大提琴中、高音区 的独奏代表活泼可人的燕儿的形象;又或是第四幕中,在悲愁的弦 乐声中,众徒弟拜 傅,一跪拜,一回头,一拥抱,乐声氤氲, 气雾蒙蒙,宛若众人心中的泪水弥散在了空气中,那是悲凉的不 

学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地就可以抓住重点。这种围绕“一个中心 点”式的论述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 编的最后一节都会进行一个小结,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对这一历 史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凝练。这种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增加了著述的层次感。 本书的参考文献基本是使用的外文著作的翻译版。如罗素的 《西方哲学史》、《莎士比亚戏剧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 学》、《物理学》、《诗学》、列宁的《哲学笔记》、普鲁塔克《论月 亮的轨道》、留基伯的《大宇宙秩序》、《论心》、塞克斯都·恩匹 里克《反数学家》、《世界美术全集》、克雷门《基本问题》、斐罗 德谟《论音乐》、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国家篇》、《理想国》、 黑格尔《哲学史讲录》、吉塞尔·布勒莱《音乐的哲学与美学》、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等等,范围涉及政治、宗教、艺术、人文、 哲学等方面。使得该书的视野以及论域变得宽广而具有包容性。 四、评价反思 作为我国音乐美学事业的开拓者,何乾三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全一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事业中来。直 世纪80年代初,中 国还未有一本系统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音乐美学历史的书籍,绝 大部分资料均为翻译苏联和东欧的美学原理类的专著。何乾三率先 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西方音乐美学史”。课程开设在即,仅有 的这些资料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编写教材迫在眉睫。于是何乾 三四处奔波,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汇编成《西方哲学家、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力求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西方音乐美学 观念的历史视野。她根据自己所拟的教学大纲,在现有资料的基础 上编纂了《西方音乐美学史稿》。无疑,《音乐美学史稿》对于当 今西方音乐美学史来说是一套珍贵的史料。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书仅仅从纵向上梳理了西方音乐美学史 的发展,缺少与中国相应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横向对比,在横向 对比中,研究者往往更加能够发现中西音乐美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异 同,以及找到西方音乐美学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有益启迪。 另外由于整理编撰时,何乾三已经去世,她所剩下的仅仅是一份讲 稿,因此内容完整性欠缺,她两次旅美后的新材料未能“充实”到 论著中去。原稿中,对于l9世纪的柏辽兹、舒曼、瓦格纳和汉斯利 克几章,未能在她遗留下的资料中发现。还有不少的资料卡片,无 法串联成文。 虽然何乾三已经离开,但《西方音乐美学史稿》却留下了,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音乐美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辨性高的学 问,对于它的学习和研究,绝非一代人可以完成,作为音乐研究者 来说,我们需要沿着何乾三的“脚印”,继续前行,在已有成果的 帮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