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业 论 文 评 语
评阅等级 ;评阅人
社会适应现代世界潮流而掀起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创刊号所载《敬
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
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
的”六点希望,实际上是思想文化革新的宣言。
新文学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正统文化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与
封建正统文化相背离的变异因素也正创造着新的“传统”。辛亥革命将最后一个
封建王朝送进了坟墓,随之而起的新文化运动非但没有“全盘反传统”或割裂传
统,反而开启了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阶段。
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启蒙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
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
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
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
倾向反映的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
识,恰恰是在他们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五四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姿态是由中国的历史、中国当时的国情共同决定
的,是历史造成的必然。就本质而言,当时的知识分子恰恰是在治国平天下的传
统文化的真精神的鼓荡下向传统文化的糟粕宣战、投入新文化运动的。
因此,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通过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而实
现的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今天我们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就是要弘扬其以治
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传统,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转换和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
义新文化。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个新的传统文化
五四文化革新,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深刻的影响着五四以来中国
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造就了中
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传统,即五四传统。比如,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统,五四
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五四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五四白话文传统,五四标
点符号的传统,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传统等等。也正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儒学的研究者们也试图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民主与科学引进到儒学中来
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从而,新儒家学派也就应运而生,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产物。新儒学现在所追求和探寻的也正是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转型后的文化传
统。正如杨义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伟大的中华民族,当然要
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才更显示出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辉
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灵魂。而五四的文化革新,正是将
深邃的传统文化传承和转型,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融入世界文化的高度,开
创了追随时代精神的新纪元。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
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
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
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
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
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
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
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二)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
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
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
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
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
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
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
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
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
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
基因。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
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
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
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
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
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
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
固。
参考文献:
[1]田建民.革新而非“割裂”: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河
北学刊,2002
[2]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分析[J],理论月刊,1986
[3]袁伟时.《澄清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误解》,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9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