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 除了
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 进程中的
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 上,一个没有
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 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 百年
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 的大 部分
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 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
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
在历史、 文学、语言、 医
学、天文、 地理等方面, 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作出了重 大
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 “好
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 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 特色
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 岸一带。 现在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 西北 地
区。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 始
见唐代。“蒙古” 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 部落的名称 13
世纪初, 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 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 逐渐
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
称变成为民族 名称 了。
“蒙古包” 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
满语是“家” 、“屋”的意
思。 古时候称 蒙古包为“穹庐” 、“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 20 多人 休息; 小
者,也能容 10 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 水草适
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 画好的圆圈将
“哈纳” (用 2.5 米长
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
好, 再架上顶部的 “ 乌
尼” (长约 3 . 2 米的柳
条 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
起绑架好,然 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
就算在 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 将“哈
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
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 两峰骆
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 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 室内
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 非常适合于
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 手扒
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 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
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 数日后便 乳脂分
离, 发酵成酒。 随着科学的发 达, 生
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 酒的工艺日
益精湛完 善,不仅有简 单的发酵法,还
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 的蒸馏法。六蒸六
酿后的奶酒方为上 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 效。被 称为紫
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 廷和蒙古贵族
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 还常把它盛在珍贵 的金碗里,犒赏有功
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 法是将 肥嫩的
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 头蹄,再将整
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 待水滚肉熟即取出,
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 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 不用筷
子,用手抓食而 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 的敬重 和爱
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 情好客的蒙古 人便会将美
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 在长长的哈达上,唱 起动人的敬酒歌,
款待远方的 贵 客,以表达自己的诚
挚之情。这 时,客人理应随 即接住
酒,然后 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
许,便 可 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
让
让,拉拉扯扯,不喝酒, 就会被认为
是瞧不起主人,不愿 以诚相见等等。主 人的满腔热 情,常常使客
人产生难别之情, 眷恋之 感。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 牛
羊肥壮,牧民们喜 庆丰收的
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
马奶酒, 屠宰牛羊,缝 制新衣,
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 举办 不同
规模的 “那达慕”(蒙 古语“娱
乐”、“游艺” 的意思), 进行
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 箭、摔
跤、 赛马等传统体育比 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 牧民们穿
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 从四面八方汇 集
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 茶煮肉。整个草原炊 烟袅
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 占有重
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 当举行大“忽 力勒台”(大
聚会)时,除了制定法 规,任免官员,进行奖 惩外,还要举行规
模较大的 “那达慕” 。当时,“那达慕”
的主要项目就是进 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 达慕”
已增 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 一传 统的民族
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 那达慕。 摔跤
手可多可少,最多达 1000余人,且不 受地区和体重的 限制。摔
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 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 允许再上场。摔
跤手上身着 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 心,裸臂盖背,边沿 镶
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 蒙古靴,颈上 套五色绸缎制成
的彩条“景嘎” ,标志着获得 过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
场比赛前唱摔跤歌。 出 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
令,双 方握手后 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 膝盖
以上任何 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 跤手都有奖品,前
三 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 ,这是终身 的荣誉。
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 称号的摔跤手, 穿上比
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 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 由主持那达慕
的领导人发给 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 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
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 选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
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 自愿 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
抱, 一齐跳 跃出场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 业
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 老的传
统服装。 衣领、 衣襟、 袖口, 皆有
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 制或缀以
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 右方开襟,左
方多不开叉。男式长 袍一般用深蓝色、
海蓝色或天蓝色 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
多用红色、 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
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
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
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 出苗条
身躯和青春之美。
文献:
蒙古族服饰 — 美丽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族 -中华传统文
化-中华五千年;
中国知识网;
百度文库;
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
名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