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 作者:郑晓欢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0期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盈余管理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A公司的数据,运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同时也简单介绍其它几种常见的识别方法,这些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做决策时,给以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全部应计利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越发的重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盈余管理的普遍性也成为一种必然。

本文首先分析盈余管理识别的意义,然后结合A公司的数据,利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该公司的盈余情况,同时也简单介绍其它几种常见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一、盈余管理识别的意义分析 何为盈余管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其基本含义有一个共识,即“盈余管理将会曲解会计准则,因而影响到盈余的质量。”结合众多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来看,可理解为,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的管理当局有意识地虚增或虚减公司盈余,把账面的盈余调整到一个所期望的水平。

会计信息中,盈余状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来说,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企业会计信息时,对财务数据,应做到细细品鉴,而不是全盘接收。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盈余管理越发普遍。因此,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识别盈余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识别中的运用(A公司为真实公司案例) 运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A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首先搜集2006-2011各年相关财务数据,汇总如下:

表一 2006-2011年A公司的相关数据 (单位: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度 净利润 报告净收益 (NI)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CFO) 期初总资产 (t-1末) 2006 882,552,000.00 882,552,000.00 2274236481.37 16,786,299,388.81 2007 2,650,590,000.00 2,650,590,000.00 1373434509.52 17,249,700,000.00 2008 1,791,530,000.00 1,791,530,000.00 1,647,058,079.62 35,344,400,000.00

2009 3,494,180,000.00 3,494,180,000.00 1,184,711,293.15 31,631,700,000.00

续表 2010 2,934,320,000.00 2,934,320,000.00 3,458,100,014.57 41,934,000,000.00

2011 2,058,500,000.00 2,058,500,000.00 -1,546,820,000.00 48,262,700,000.00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结合上表数据,接下来建立全部应计利润模型。在使用全部应计利润法时,将盈余管理的结果视为净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额。

存在以下两个关系: 1.TACC(总应计利润) = NI(净利润) - CFO(经营现金净额) 2.用期初的总资产来修正NI和CFO,可得模型CFOEM=NI/TA-CFO / TA 利用上面的模型,对各年的CFOEM(为公司第t年净收益中的操控性部分,即全部应计利润)进行计算,具体结果如下:

表二 2006-2011年A公司的全部应计利润 (单位: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度 报告净收益 (NI)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CFO) 期初总资产 (t-1末) 全部应计利润(%) (CFOEM) 2006 882,552,000.00 2274236481.37 16,786,299,388.81 -8.3 2007 2,650,590,000.00 1373434509.52 17,249,700,000.00 7.4 2008 1,791,530,000.00 1,647,058,079.62 35,344,400,000.00 0.41 2009 3,494,180,000.00 1,184,711,293.15 31,631,700,000.00 7.3 2010 2,934,320,000.00 3,458,100,014.57 41,934,000,000.00 -1.2 2011 2,058,500,000.00 -1,546,820,000.00 48,262,700,000.00 7.5 假设:若A公司在以前年度不存盈余管理现象,则可求得2011年全部应计利润均值CFOEM2011=(-8.3%+7.4%+0.41%+7.3%-1.2%)= 5.61%

则该年度的全部应计利润比重应为5.61%,进一步可推得该种条件下2011年的模拟净收益:

NI2011=(CFOEM2011+CFO2011 /TA2010)×TA 2010= 6327239970.00(元) 但A公司2011年实际报告净收益是20.585亿元,与无盈余管理行为下的模拟盈余管理净收益相差-42.69亿元,从而得表三如下:

表三 2011年A公司报告净收益与模拟净收益 (单位:元) 项目 金额 实际报告净收益(NI2011) 2,058,500,000.00 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模拟净收益(NI2011’) 6327239970.00 报告与模拟净收益差额 -426873997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模型知A公司2006-2011年间存在盈余管理,存在虚减盈余的情况。事实上,A公司存在利用金融资产分类来调节损益。因为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核算要求的规定,为具体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公司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完成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的“蓄水池”;在持有期间, 盈利情况较差的公司,会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和平滑收益;盈利情况较好的公司,则倾向于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含有的未实现利润作为资本公积留存到以后年度实现。这些都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进行的盈余管理。正如前文所说,盈余管理是对会计准则的曲解,是为了实现较为平稳的可预期的财务结果而采取的一种合法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缺陷,需要在实务中不断完善。

企业利用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盈余管理这个因素是很必要的。股神巴菲特也建议中小投资者利用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来识别盈余管理,避免错误决策。

三、其他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除了利用模型识别盈余管理,常见的其它方法如下: 第一,经验识别。 盈余管理是一种合规的行为,但也不能过于离谱,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否则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识别盈余管理现象,经验识别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验识别法,不仅要对企业的审计报告、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等有所关注,同时要剔除一些虚拟资产、关联交易、及非经常性损益,并进行复核分析,从而达到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的目的。经验法得到的信息并不是很精确,但识别出盈余管理存在程度大小。因此,可以满足一般信息使用者需要。

第二,结合公司治理和监督情况来分析。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公司在公司治理及监督监管方面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往往是会助长盈余管理。此方法主要是通过环境分析来对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在此要具体分析公司的股东构成,操纵利润对企业的高管及公司股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来作为出发点,从而做出判断。

最后,结合公司的业绩考核制度进行识别。 对于多数公司而言,高管的薪酬和奖励通常是与业绩相关的。利润是进行业绩考核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对于管理者来讲,其任期是有限的,眼前利益更加有吸引力,同时,管理者会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而非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必然产生的代理问题。对企业高管而言,在既定条件下,为了达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的手段无非是进行账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盈余的调整,多数情况下,会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这也是从逻辑上对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一个识别方法。

总之,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一种操纵利润和调整公司价值手段,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只有客观准确地去判断企业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因此,盈余管理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以亚伯拉罕.比尔拉夫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财务报表有如名贵的香水,只能细细地品鉴,而不能生吞活剥”。

参考文献: [1]江南,钮怿.巴菲特管理日志.中信出版社,2009.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报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王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