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一)目的
掌握生油层理藏史曲线的绘制方法和生油岩热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确定石油液态窗和主要生油期、生烃高峰。掌握圈闭发育史分析的回剥分析法,制作圈闭发育史剖面和平面图(宝塔图),了解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二)己知资料
某生油凹陷下第三系(古近系)从下往上分别发育 A、 B、 C、 D、 E、 F六套地层,其中 A层为在凹陷内(盆地中心)的主要生油层。生油岩的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在凹陷中心的厚度约为300m。经化验分析,其有机碳含量为1.18%,干酪根类型为 II1型,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1000~15O0ppm.根据凹陷中心的区域探井,确定了生油层(A层)随时间的埋深(表3-1)。根据区域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该区地层绝对年龄(见表3-2)。
在该生油凹陷的北边通过地震普查与祥查,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1km,经地震解释发现了两个面积较大的局部构造(一号构造和二号构造),经预探,在北部的二号构造上已获得工业油流,故对其南部更靠近生油凹陷的一号构造评价很高。
根据二号构造的钻探结果,经过与二号构造过井地震剖面的层位标定,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得到了9个点的古近系地层厚度解释数据(表3-3)。经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见表3-4。
(三)习题要求
综合分析上述资料,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绘制生油层 A的埋藏史曲线,求出不同时期的 TTI值,确定生油窗及生油高峰时间。(地表年平均气温10℃,平均地温梯度4℃/100m,开始生油TTI=3.0,结束生油TTI=180.0,生油高峰TTI=9.0)
2.采用回剥技术,绘制一号构造的古构造平面发育史图(宝塔图);
3.结合生油岩生烃史和圈闭发育史,评价一号构造的时间有效性;
4.提交图件(平面、剖面图)一套,文字报告一份。利用米格纸作图,或者计算机绘图,要求图件完整、准确、美观,论述论据充足,观点明确,合乎地质语言。
表3-1 凹陷中心参数井解释的生油层(A层)埋藏深度数据表
距今年龄(ma) A层底面深度(m) A层顶面深度(m)
65.0 0 0
56.5 345 0
42.1 1160 830
35.4 1860 1570
32.0 2020 1740
29.3 2600 2320
23.3 2550 2270
21.5 3200 2950
10.4 3650 3410
5.2 3900 3670 2 0 4180
3955
表3-2 某区新生代地质年代表
代 纪 世 绝对年龄
(Ma) 地
层 1号构造
地层岩性
新
生
代
(KZ) 第四纪
(Q) 全新世(Q4)
0.01-0.00
更新世(Q1-Q3)
1.64-0.01
新近纪
(N) 上新世(N2)
5.2-1.64
中新世(N1)
23.3-5.2
古近纪
(E) 渐新世(E3) 29.3-23.3
F 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 32.0-29.3
E
35.4-32.0
D
始新世(E2) 42.1-35.4
C 浅色泥页岩
56.5-42.1
B 厚层砂砾岩
古新世(E1)
65.0-56.5
A 紫红色泥岩
表3-3 一号构造各点地震解释地层厚度数据表
地层
解释点 A B C D E
F
P0 10 400 650 500 550
350
P1 20 350 500 800 600 400
P2 18 300 470 680 690 410
P3 15 280 450 570 760 420
P4 13 310 475 665 670 400
P5 15 300 520 730 600 410
P6 17 340 520 790 630 370
P7 20 380 510 840 600 450
P8 19 450 500 850 550 400
表3-4 一号构造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号
解释点 联络测线(东西向) 主测线(南北向)
P0 CROSSLINE-240.0 XLINE-465.0
P1 CROSSLINE-240.0 XLINE-460.0
P2 CROSSLINE-242.0 XLINE-462.0
P3 CROSSLINE-243.0 XLINE-465.0
P4 CROSSLINE-242.0 XLINE-468.0
P5 CROSSLINE-240.0 XLINE-470.0
P6 CROSSLINE-238.0 XLINE-468.0
P7 CROSSLINE-237.0 XLINE-465.0
P8 CROSSLINE-238.0 XLINE-462.0
3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一)目的
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圈闭地质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圈闭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以及风险概率评价方法。
(二)已知资料
1. 区域地质简介
1.1 构造概况
区域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位于盆地北部,北与塔北隆起相邻,南与塔中隆起相接,呈东西向展布,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即英吉苏凹陷、满加尔凹陷、阿瓦提凹陷。
局部构造:经地震普查,在满加尔凹陷东部发现了一个背斜构造(MD1号构造),其主体部位的地震测网达4×4km,目前控制MD1号构造的地震测线共有12条,其中主测线6条,联络线6条。地震剖面品质较好(图3-1、图3-2),断裂和构造形态清楚。
MD1号构造是晚加里东—海西期形成的挤压背斜。该期构造运动强烈,使本区隆升遭受剥蚀,其中石炭系—三叠系缺失,泥盆系也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切。印支期该构造定型。以后的构造运动对本区影响不大,MD1号构造保存至今。
1.2. 构造的闭合度、构造展布等情况
MD1号构造志留系底界为近北西走向的短轴背斜(),长轴长22km,短轴宽14km,构造南缓北陡,东缓西陡。构造东南翼地震测线较稀,圈闭面积为222km2,幅度为200m。其中以4×4km测线控制的可靠圈闭面积为77km2,幅度为100m,高点埋深5520m(表3-5)。
表3-5 MD1号构造圈闭要素表
层位 圈闭
类型 圈闭
面积 圈闭幅度 闭合线
海拔 高点
埋深 落实
程度 地震 地质
Tg5 志留系底 背斜 77km2 100 m -4720m 5520m 落实
222km2 200m -4820m 较落实
1.3. 断层的分布、性质、断距和切割深度
MD1号构造北侧存在两条深大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志留系断距约为200~300m(图3-1)。
根据地震剖面,断裂两侧的波组特征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推测该断裂已断至寒武—下奥陶统,可能构成MD1号构造的油源断裂。
2. 地层概况
该区自上而下发育新生界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古生界泥盆系、志留系和中上奥陶统地层,缺失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
从地震剖面上分析,MD1构造高点志留系位于2620ms~3500ms之间,其中2900ms处 4 为一中强振幅较连续反射,是志留系红色泥岩段顶界反射。
预测构造高点位置的地层厚度及岩性特征如下(表3-6):
表3-6 MD1号构造高点地震层位及预测地层厚度数据表
地质层位 地震标准层 预测高点处的
地层厚度(m) 备注
第四系 T2 300
上第三系 T6 970
下第三系 T8 460
白垩系 T8-2 1250
侏罗系 T8-3 220
泥盆系 Tg4 620
志留系 红色泥岩段顶 Tg4’ 330
下砂岩段底 Tg5 1370
第四系(Q):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层、棕黄色沙砾层,未成岩。厚300m。
上第三系(N):厚970m,以中~巨厚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底部夹两层厚层状细砂岩。该套地层在本区的颜色以灰、褐色为主,偶见灰黄、黄灰色,为一套氧化~弱氧化环境的浅湖~湖滨相沉积。
下第三系(E):厚460m,中~巨厚层状粉砂岩与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岩及中厚~厚层状细砂岩。自上而下颜色由褐灰转变为褐红色,该套地层为氧化环境下的湖滨相沉积。
白垩系(K):厚1250m,可分为上砂岩段、红色泥岩段和下砂岩段,分段描述如下:
上砂岩段:厚160m,中~巨厚层状砾状砂岩、细砂岩、含砾中砂岩、含砾细砂岩、含砾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略等厚互层,夹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砂砾岩。
红色泥岩段:厚480m,以中~巨厚层状泥岩为主,夹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下砂岩段:厚610m,为中~巨厚层状细砂岩、中砂岩,夹泥岩及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该层预测压力系数可达1.20。
该套地层的沉积物源丰富,气候干旱,属氧化环境的湖滨相。
侏罗系(J):厚220m,可分为煤系地层段和碎屑岩段:
煤系地层段:厚度60m,中~巨厚层状泥岩夹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砾中砂岩及煤层。颜色以灰色、灰黑色为主。
碎屑岩段:厚160m,岩性为中~巨厚层状含砾细砂岩、砾状砂岩、中~厚层状泥岩、砂砾岩、含砾中砂岩等厚互层,夹碳质泥岩、小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砾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及中砂岩、粗砂岩。颜色以灰色、灰白色为主。
泥盆系(D):厚620m,岩性为中~巨厚层状粉砂岩夹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颜色以灰、褐灰、紫红色为主。
志留系(S):厚度1700m,可分为三个岩性段:
上砂岩段:厚330m,中、上部为褐色、褐红色、紫红色及灰色、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中薄层褐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下部为厚到巨厚层状褐色、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