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31卷第10期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观察 张学华 (云南省镇康县轩菜公安检查站,云南镇康677700) 关键词: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52.1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O—O¨。3O—O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 肤病,春秋季最易流行,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 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主要特点 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 痛,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形如蛇串,故中医称 为“蛇串疮”,“缠腰火龙”、“缠腰火丹”、“蜘蛛疮”等。笔者自 2000年以来,在临床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本病42例,取 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女2O例; 年龄16 ̄70岁;肝经郁热型2O例,脾虚湿蕴型12例,气滞血 瘀型1O例;病程最短3 d,最长1个月。 1.2临床表现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患 处有灼热感或神经痛等,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随之出 现簇集成群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1--2 d后迅速演变成水 泡,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水泡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 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混浊,而后逐渐吸收,干痼。愈 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 1.3诊断标准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 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 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 往往较重。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 身轻度不适、发热。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 疹消退后遗疼痛。 1.4中医辨证分型 1.4.1肝经郁热症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多发 于头面、胸胁,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怒,纳呆,溲赤便 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1.4.2脾虚湿蕴多发于腹部、臀部和下肢。皮疹色淡,水 疱易破,糜烂渗液较多,疼痛不甚。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倦怠乏力,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带下增多。 舌质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濡滑。 1.4.3气滞血瘀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疼痛剧烈,皮疹消 退后仍疼痛不已,难以忍受,并放射至附近部位,重者可持续数 月甚至更长时间。伴头晕、乏力。舌质紫或黯,苔白,脉弦涩。 2治疗方法 2.1辨证论治 2.1.1肝经郁热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处方:龙胆草 10 g,生地15 g,丹皮1O g,赤芍15 g,黄芩15 g,栀子10 g,板 蓝根2O g,紫草10 g,延胡索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加 减:若发于眼部者,加谷精草、草决明以疏肝清热明目;发于颜 面者,加菊花、牛蒡子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发于胸胁部者, 加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气止痛;发于上肢者,加姜黄以破 血行气,通经止痛;血热明显、出现血疱者,加白茅根、水牛角 清热凉血止血;有感染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地丁以清热解 毒,消痈散结;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2.1.2脾虚湿蕴 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处方:白术 10 g,厚朴10 g,陈皮10 g,茯苓15 g,车前子15 g,泽泻10 g, 板蓝根15 g,延胡索10 g,生薏苡仁3O g。加减:发于腹部、下 肢者,加苍术、黄柏、牛膝以清热燥湿,引药下行;水疱大而多、 糜烂渗液多者,加土茯苓、革薜、茵陈清热利湿解毒。 2.1.3气滞血瘀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处 方:柴胡9 g,当归12 g,白芍12 g,郁金12 g,香附12 g,延胡索 15 g,川楝子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生地10 g,川I芎9 g,陈 卵巢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方可以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 轴的功能,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提高大鼠的雌激素水平。加 入二至丸增强其滋阴补肾之功;白芍养血益阴,合甘草则酸甘 化阴;牛膝补益肝肾,全方共奏补肾滋阴之功。 综上所述,补。肾滋阴法治疗围绝径期综合征能明显缓解 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E2]张瑞兰,林!El省.脾与肾的实质探秘EJ].湖北中医杂志,2001, 23(10):8. E3]钱风雷,曾繁辉,冯炜权.补肾中药对运动大鼠下丘脑一垂体一性 腺轴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 5O~52. E4]张尊如,陈建国.六味地黄丸滋阴功效的思考EJ].中成药,2006, 28(8):1244~1245. [5]杨兰英.六味地黄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E ̄1.山西中医学院 学报,2002,3(1):21~23. (收稿日期:2010--07--06)
2010年第31卷第1O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31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30例临床观察 薛光彦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的 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的6O例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3O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9 g 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100 rng,每日3次。2组 均治疗4周。比较2组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症状及不良反 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96.6 ,2组患 者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组间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HR、P—R间期、ORS 时限、矫正QlT间期(arc)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HR下降 (P<O.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O.05)。结论:稳心颗粒可降低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 次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而 安全性、耐受性优于普罗帕酮,适合老年患者服用。 关键词:稳心颗粒;老年冠心病;普罗帕酮;室性早搏 中圈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O07—2349(2010)10--0031--02
冠心病室性早博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有胸 闷、心悸、气短不适,严重者可致短阵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是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常用的抗 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美西律等,都对患者的肝肾 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 笔者采用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3O例,并与普罗 帕酮治疗3O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疗效相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12月~2009年8月在本科住 院的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6O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 准口],室性早搏Lown分级2~4A级,自愿接受治疗者,按就 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O例,年龄60 ̄76 岁,中位年龄70岁;病程2~8 a,中位数5 a;合并心绞痛1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Lown分级为2级 17例、3级12例、4A级1例。对照组3O例,年龄61 ̄75岁,中 位年龄69岁;病程3~9 a,中位数6 a;合并心绞痛15例,陈旧 性心肌梗死1O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Lown分级为2级18例, 3级11例,4A级1例。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800 次/24h。排除标准l2]:(1)年龄<6O岁或>8O岁,过敏体质者。 (2)心功能3~4级或存在Lown分级4B级以上严重心律失常 者。(3)合并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或精神病者。(4)3级或 皮12 g,枳壳12 g。加减:心烦急躁,睡眠欠佳者,加珍珠母、灵磁 石、牡蛎、酸枣仁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疼痛剧烈,寝食难安者, 加丹参、炙乳香、没药、穿山甲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体实者加 大黄以破瘀;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补益气血,扶正固本。 每天l剂,水煎分3次服。12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 3 d,继续下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外治水疱较多,糜烂渗出严重者,用马齿苋水煎液冷 湿敷,或用三黄散及青黛散混合,香油调匀外涂;红斑,水疱少 而未破者,外搽三黄洗剂;结痂者外涂黄连膏。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 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 ,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 足30 ,仍有疼痛。 3.2治疗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37例(88.1 ),好转2例 (4.8 ),未愈3例(7.1 ),总有效率为92.9 。 4典型病例 患者,女,6O岁,于2003年1O月23日初诊。于1周前左 肩部出现针刺样疼痛,放射至左臂,自贴“风湿止痛膏”2 d后, 疼痛反而加重。此时左肩臂出现数处鲜红色斑片,其上有成 群水疱,疼痛剧烈。现症:心烦急躁,口苦咽干,纳食不香,夜 间痛甚,难以入眠,大便干结,4~5 d一行,小便黄赤短少。查 体:左肩臂及腋下6处鲜红色斑片,其上有密集成群的米粒至 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丰满紧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郁热证)。治法: 清利肝胆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 g,生 地15 g,车前子20 g,黄芩15 g,栀子10 g,大青叶20 g,板蓝 根20 g,紫草10 g,大黄10 g,片姜黄15 g,马齿苋30 g,土茯 苓30 g,生龙牡各30 g。外用三黄散及青黛散混合,香油调后 外敷。连用12 d,复诊时,病情明显改善,大便已通,水疱多已 干燥结痂,但仍有疼痛。故上方去大黄、马齿苋、土茯苓,加元 胡、川楝子、丹参、地龙各15 g,夜交藤20 g。续服1O剂,皮损 全部消退,疼痛消失。 5体会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损伤脾 气,脾失健运,饮食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化热化火循 经外发,湿热毒火外伤于肌肤而致。初起多为湿热困阻于肌 肤;中期为湿毒火盛,灼伤肌肤;晚期为火热伤阴,经络瘀滞,余 毒未尽。故在治疗上应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辨证论治,同时结 合疱疹发病的特点及患者个体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取得良效。
(收稿日期:2Ol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