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在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想像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
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那么,园林行业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关系
呢? 实际上“海绵城市”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
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
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通过“景观设计的安全格局”合理规划在城市雨
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
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
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
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
可分的。
下面由中国时创带您走进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那么,具体要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海绵城市中与景观设计结合最为
紧密的低影响开发吧。
低影响
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
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如果说
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
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
律。
研究表
明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措施繁多,不利于传播和普及,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按海绵城
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
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在三大
类雨水处理措施中初步阶段的收水措施与景观设计的联系最为密不可分。接下来将首先就被
归为收水措施的七种最为常见的雨水处理手法进行重点探讨。
雨水花园
雨水花
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
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雨水花园做为低影响开发最为常见的设计手段,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狭义的雨
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而广义
的雨水花园则可囊括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下图中的墨尔本爱
丁堡雨水花园,在调蓄的同时运用生物净化手段对径流进行阶梯式处理,为其所在公园提供
了大量灌溉水。
生态滞留区
和雨水
花园具有相同功能的措施还有生态滞留区。但较前者不同的是,生态滞留区土壤对于工程技
术要求相当严格,对于土壤和工程排水结构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
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如同下图街边生态滞留区,通过对街豁口将路面径
流引流至收水区进行蓄留。
在对于通行或树荫要求较高的区域可将单个的树池作为一个生态滞留单位。
植草沟
假设比起调蓄下渗径流,更需要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的话,则可以设置植草沟。植
草沟为横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带状下凹绿地,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由
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在植草沟内应以石头铺于底部防止土壤侵蚀。
如果植草沟的竖向坡度较大超过4°,则应设置消能坎减缓水流,可以根据风格设计不
同的消能坎。下图中的消能坎为河中卵石铺置而成。虽为带状转输雨水措施,但植草沟的宽
度并无硬性规定,亦可设计为绿地形式,成为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身的多功能区域,
如下图。
如果说
以上的几个措施都更适用于绿化空间较小的区域,那么渗透池则适用于绿地面积较大的开阔
空间,渗水池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补充地下水。同时可以设计为草坪绿地,在天气晴朗
的时候供居民放松。
人工湿地
与渗透
池规模相近但功能不同的人工湿地是对雨水调蓄与净化的措施。其可以将雨水花园、植草沟
等措施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净化,与其他处理手法一起形成多功能的雨水调蓄系统,打造怡
人的湿地景观。
透水铺装
除了设
于绿地的雨水管理措施,在硬质地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
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
景观。
绿色屋顶
\
低影响开发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
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屋面收水
对于不
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下图为屋面收水的结构示意图
下图为铜质排水沟
排水管道还可以发挥创意为建筑物的外立面起到装饰作用。
下图为德国音乐排水管,下雨时不仅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还能“演奏”一曲雨中交响
曲。
或者景观风格较休闲的区域如私宅,可以利用雨水链代替排水管道收集雨水
通过收水措施收集的雨水在下渗补充地下水之后多余水量由蓄水措施进行储蓄。蓄水
措施是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的中间步骤。
雨水桶
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普遍用于住宅等建
筑密度较低的区域。
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区域可以设置位于地下的储水箱。
透水箱
特制的
可渗透地下水箱在储水的同时也具有被动收水的功能。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在各方面进行利用,
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缓解用水压力。
本文集
中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作为强调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雨水管理理念,是传统排水防涝系统的优化
和加强。
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当下,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海绵城市
作为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改善城市生态的规划理念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密不可分,要求通过景观
设计打造既科学有效又外表美观的绿色基础设施。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海绵城
市的建设,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变得更美好,更能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