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20150326003

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20150326003

1 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与改造措施 周丹 赵晓玲 张军莲 刘成金 张启东 朱建忠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林业局 宜昌 4431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杨树、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措施,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原因;措施 夷陵区属于长江流域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敏感区域,是长江水系及其众多支流、湖库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是三峡大坝、葛洲坝及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绿色屏障。防护林体系建设不仅大幅度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而且对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确保长江三峡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夷陵区营造的人工防护林,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树龄老化、树势渐弱、病虫害严重、林分生长不良等现象,导致林木损失较大、防护功能下降,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退化防护林林分改造与修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已成为我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1 夷陵区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1.1 林地面积与林种结构 夷陵区土地总面积335385hm2,其中:林地面积267902hm2, 2

占79.9%;非林地面积67483hm2,占20.1%。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93357hm2,占72.2%;灌木林地59817hm2,占22.3%;其他林地14728hm2,占5.5%。有林地面积按林种划分,防护林185680公顷,占96.0%;其他林种7677公顷,占4.0%。 1.2 人工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全区人工防护林面积8697.5hm2,占防护林面积的4.7%。其中,杨树Populus 2471.2 hm2,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258.9hm2,以松类、柏类、杉类为主的针叶混交林3892.8hm2,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银杏Ginkgo biloba L.等为主的阔叶林954.2hm2,以松、杉、杂为主的针阔混交林1120.4hm2(见表1)。除杨树、华山松林分出现退化现象外,其他林分防护功能均能得到正常发挥。原因,一是早期营造的松、杉、柏等防护林,通过多年封山育林和经营管护,造林树种与天然生栎类等阔叶树种已形成结构合理、生长良好的混交林分;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刺槐、银杏等防护林由于树种选择、经营管理得当,加之该树种适宜性广,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目前已成林,防护效能逐渐提高。 表1 人工防护林面积按树种统计表 单位:hm2 林种\树种 合计 杨树 华山松 针叶混 阔叶林 针阔混 防护林 8697.5 2471.2 258.9 3892.8 954.2 1120.4 退化防护林 1027.9 769.0 258.9 比例 11.8 31.1 100.0

据调查统计,全区退化的人工防护林面积1027.9hm2,占人工

防护林面积的11.8%。按退化程度分[1],重度退化345.6hm2,占 3

33.6%;中度退化318.0hm2,占31.0%;轻度退化364.3hm2,占35.4%。造林树种以杨树、华山松为主(见表2)。 1.2.1 杨树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2000年、2001年,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夷陵区相继实施,2000~2005年两项工程共营造杨树防护林面积2471.2hm2。其中,2000年造林404.7hm2,按《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龄组划分标准,目前刚进入近熟林期;2001~2005年造林2066.5hm2,已进入中龄林期。据调查,共有769.0hm2出现退化现象,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74.8%,占杨树防护林总面积的31.1%。主要分布于龙泉、鸦鹊岭、分乡、黄花、小溪塔、雾渡河等乡镇。 (1)重度退化: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40%以上的防护林面积210.0hm2,占27.3%,均属于近熟林。 (2)中度退化:防护功能明显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40%的防护林面积194.7hm2,占25.3%,均属于近熟林。 (3)轻度退化:防护功能出现下降,枯死木、频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10%以下的防护林面积364.3hm2,占47.4%,均属于中龄林。 1.2.2 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全区华山松防护林退化林分面积258.9hm2,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5.2%,占华山松防护林面积的100%。主要分布于国有樟 4

村坪林场,为上世纪60年代人工栽植,树龄达55a以上,均属于成熟林。目前,树木老化、生理机能衰退、逐渐枯老死亡,林分明显退化,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按退化程度划分,重度退化135.6hm2,占52.4%;中度退化123.3hm2,占47.6%。 表2 退化防护林面积按退化程度统计表 单位:hm2

树种 退化面积

重度 中度 轻度

计 成熟林 近熟林 计 成熟林 近熟林 中龄林 合计 1027.9 345.6 135.6 210.0 318.0 123.3 194.7 364.3 杨树 769.0 210.0 210.0 194.7 194.7 364.3 华山松 258.9 135.6 135.6 123.3 123.3

2 退化原因分析 2.1 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成林分退化 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违背适地适树的原则,是导致杨树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我区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杨树防护林,部分造林地块属坡耕地或岗地,土壤保水能力差,加之土壤贫瘠,不能满足杨树生态特性的要求,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杨树在幼林生长阶段长势还一般,但进入中龄林后,随着对水分和肥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缺水、缺肥而表现出生长衰弱,年生长量低下,形成小老树林分和干头树林分。此原因形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388.0hm2,占37.7%。 2.2 蛀干害虫危害造成林分退化 人工防护林,因树种单一,生长不良,抗性又差,致使虫害不断发生并蔓延迅速。近几年来,在杨树人工防护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蛀干害虫发生面积 5

大,对杨树中、近熟林分危害严重,并防治困难。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从而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和部分死亡。此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155hm2,占15.1%。 2.3 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 由于国有樟村坪林场在2000年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华山松人工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管护区,该林分已进入成熟龄期,郁闭度均在0.85以上,至今从未采伐更新,也未进行过间伐抚育,因生理过熟造成林分退化十分严重。此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225.9hm2,占22.0%。 表3 退化防护林面积按退化原因统计表

树种 退化面积

立地条件差 蛀虫危害 生理过熟 其他因素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合计 1027.9 388.0 37.7 155.0 15.1 225.9 22.0 259.0 25.2 杨树 769.0 388.0 50.4 155.0 20.2 226.0 29.4 华山松 258.9 225.9 87.3 33.0 12.7

2.4 其他因素造成林分退化

营造的杨树防护林,普遍存在初植密度过大。随着林分郁闭,林木生长瘦弱、细小,森林生态功能等均不断下降。杨树为速生树种,林木之间生长竞争激烈,相互争夺养分和水分。加之林地立地条件差、未能及时抚育间伐,造成林地卫生状况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抑制林木生长,致使林分整体质量出现退化。此外,造林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当、生产经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人为破坏、牲畜践踏、自然因素等也是造成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由于上 6

述原因造成的退化防护林面积259.0hm2,占25.2%(见表3)。 3 改造措施 3.1 更新改造 (1)皆伐更新:对因生理过熟造成重度退化的华山松防护林,采取逐年小面积皆伐更新或带状采伐更新等方式改造,然后选择欧洲云杉Picea abie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或其它阔叶树种造林更新,并以营造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为主;对低山、丘陵地区重度退化的杨树防护林,选用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银杏Ginkgo biloba L等速生树造林更新。皆伐更新面积以5hm2以下为宜,坡度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且能及时更新的地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2)择伐更新:对部分中度、重度退化防护林,根据枯死、频死木分布状况,可采取块状、带状择伐的方式,伐除枯死、频死木,进行补植补造,并以营造混交林为主,优化防护林结构,同时注意保留自然更新的幼树。 (3)渐伐更新:坡度较大、人工更新困难、皆伐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中度、重度退化防护林,可分2至3次渐伐后更新造林。第1次采伐退化林木的30%,第2次采伐保留退化林木的50%,最后将留下的退化林木全部伐光。若分2次渐伐,每次各采伐退化林木的50%,并做到每次采伐后及时更新造林。 3.2 抚育改造 (1)抚育间伐:造林密度是否合理,在一定条件下是影响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