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塞病的实验室诊断

白塞病的实验室诊断

2008年7月第28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白塞病的实验室诊断
张源朝,白艳艳,彭月,胡乃文,武树鹏
文章编号:1005—2194(2008)07—0591一∞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白塞病;自身抗原
Keywords:Behcet’sdisease;autoantigen
张源朝,男。

教授,主
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山东省立医院风湿免疫
科主任。

兼任亚太地区风
湿病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
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
会理事,山东省免疫学会
副理事长,山东省临床免
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淋巴免疫系统肿瘤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医学影像学
杂志》编委,《山东医药杂志》编委,《世界药物学杂志》编委
等职。

现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

曾获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1次,三等奖3次。

获国家专利1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
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

主参编著作10
余部。

白塞病(behcetdisease,BD)是一种器官非特异性自身
免疫病,临床特点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葡萄
膜炎三联征。

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还有:脑病(白塞脑病)、
肺病(白塞肺病)、肠病(白塞肠病),大血管炎和皮肤小血
管炎,结节红斑、坏疽样脓皮病,肛门溃疡、肛裂,四肢和脊
椎关节痛,不明原因的心肌、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等。

公元
前500年Hippcrates就描述过本病。

中医在《金匮要略》中
称本病为“狐惑”。

在漫长的医史文献中,本病被按症状表
现分别归入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和风湿科。

1930年Ada-
mantiada从葡萄膜炎角度报道本病。

1937年HultisiBehcet
首次报道了本病的三联症。

1941年Jenson使用了白塞综
合征(adamantiada—behcetsyndrome,ABD)。

1946年Feigen・
haun和Kombltth提出白塞病的概念,延用至今,为多数国
内外学者承认。

国际已有多部专著并定期召开专题学术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济南
25∞21
电子信箱:qryan9720@163.eom专题讲座
议。

1946年Adamantiada从眼科角度提出BD诊断标准。

1969年Mason从病理学角度提出诊断标准。

1974年日本
推出了厚生省诊断标准。

1976年O’Duff提出I临床诊断标
准。

1992年国际小组的诊断标准获得较多认可,其敏感度
为91%,特异性度96%…。

但是目前临床普遍认为BD的
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当患者不具备三联征时。

上述诊断
标准也都避开了早期诊断问题。

使用BD诊断标准和系统
性红斑狼疮(SLE)、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血管炎病做鉴别
诊断存在很大的交叉。

究其原因之一就是BD缺少公认的
实验室诊断指标。

lBD发病机制研究的实验室指标
1.1遗传标志目前,没有发现单一致病基因,相关致病
易感基因谱尚未构成。

HLA—B51在BD高表达,DRI和
DQWl低表达。

笔者实验室样本组阳性率<50%,远低于
国外文献。

1.2感染文献提到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其相关性不强。

结核(TB)感染伴发的Poneet综合
征,其临床表现与BD有部分重叠;在BD患者中,有40%~
60%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呈阳性或强阳
性,有10%BD可最终确诊合并TB感染。

所以部分学者
认为BD的PPD阳性可以是皮肤血管炎的“假阳性反应”,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对BD患者实施抗痨治疗,统计显
示可以明显降低BD病情的进展。

2007年Apan发现幽门
螺杆菌感染相关抗体和BD发病无关,但该细菌的致病因
子A基因和BD发病相关。

文献报道过EB病毒、D19慢病
毒感染和BD相关,但和疱疹病毒感染一样,患者和人群都
呈现很高的病毒抗体携带率,因此对BD没有诊断意义嵋1。

1.3活组织检查20世纪40年代Behcet就描述了BD的
皮肤病理学特点,坏疽性脓皮病者在基底细胞层有嗜中性
粒细胞聚集浸润,真皮毛细血管呈多形核细胞聚集和渗出。

小血管内皮下纤维素沉积,核尘沉积,免疫荧光有IgM和
C3沉积。

结节红斑者炎症细胞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慢性
者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浸润,这种皮肤的创伤性
检查特异性并不强。

60年代本病被认为其靶损伤点是皮
肤和黏膜,其中口腔黏膜活检的病理改变和阿弗他口炎差
别不大,再加上活检后愈合延迟,曾一度被视为禁忌。

8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