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

萧峰人物形象分析四萧峰与阿朱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萧峰却视天下美女如无物,在他面前根本不存在什么美人关,此点在小说中马夫人康敏临死前与萧峰的交谈可以证明。

马夫人是个自负美貌的女人,向来以引人注目为傲,她说出洛阳百花会中她在芍药旁边一站,会中的英雄好汉无不向她呆望,被她的美貌搞得神魂颠倒,即使是那些德高望重之辈不敢向她正视,也会乘人不觉时偷偷看她几眼,唯独萧峰始终没对她瞧上一眼。

不单如此,萧峰明明见到了她,眼光从她脸上掠过,却视而不见,更令马夫人着恼。

这有力地反衬出萧峰的真英雄本色,实是英雄中之英雄。

但萧峰又并非无情之人,对侍婢出身的阿朱,却在共患难中培养出真情,造就金庸笔下最凄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阿朱是一个在襁褓中就被遗弃的孤儿,后被慕容家收养成为一名婢女,虽然容貌还算美丽,但并不是殊色,较之马夫人恐有所不及。

正象对待其他女人一样,之前萧峰虽然与阿朱见过几面,也没有什么印象,待到在少林寺把阿朱从玄慈方丈掌下救出后,看到她身受重伤,出于侠义心理才带她到聚贤庄找薛神医救治。

而阿朱自杏子林初见萧峰就已心存好感,后来见他为医治自己而不惜身犯奇险,勇闯聚贤庄英雄大会,更是芳心暗许,伤愈后立即去寻找萧峰。

当萧峰在雁门关外悬崖边得知自己是“猪狗不如的契丹胡虏”时,不禁悲痛欲绝。

正在这个彷徨时刻,得到了阿朱雪中送炭式的劝导,从而解开心中郁结,不再以自己是契丹人而自卑,一对有情人自然走到一起了。

萧峰与阿朱携手寻找陷害自己的“大恶人”的那段日子,正是二人一生中最温馨浪漫的时刻,而这段时间也是萧峰承受冤屈最多的时候,什么谋杀徐长老、赵钱孙、谭公谭婆啦,火烧单家庄啦,害死智光禅师、马夫人及白世镜啦,无数罪行一概加于萧峰这个“契丹胡虏”身上,如果不是善解人意的阿朱陪伴在身边,时刻加以开导鼓励,真不知他如何经受得了这么沉重的打击。

最妙的是,小说记叙两人的相处过程,始终没有说到一个情字,但读者在字里行间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深挚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美,这比那些整天把爱挂在嘴边的情侣不知要好多少倍,也许正是“患难见真情”吧。

后来,由于两人听信马夫人的话,以为大理国镇南王段正淳是“大恶人”,于是直找到小镜湖。

正当萧峰约段正淳决斗时,阿朱却意外地得知段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她为了意中人能达成心愿,没有把真相告诉萧峰,又因顾念骨肉之情,毅然利用自己超凡的易容技巧,假扮段正淳,替父赴约,结果被不明就理的萧峰一掌打死……留给萧峰的,只有无限的悔恨和自责,以及充满愁苦的余生。

每读至此常教人扼腕叹息,为之垂泪,不禁暗恨作家太过狠心了。

英雄萧峰也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更令人痛心的是,萧峰后来得知,段正淳并不是他所要找的“大恶人”,他是中了马夫人为报复段抛弃她而设的借刀杀人之计!《水浒传》中有一段讲到宋江杀了妻子阎婆惜,但宋与阎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的,完全是在媒婆的游说下,阎母为了报答宋江的接济之恩而勉强凑合的,宋江也是碍于情面而答应下来,实际上夫妇形同陌路。

后来因阎婆惜利用宋江私通贼寇的罪证要挟他,宋江情急之下才杀死了这个所谓的情人。

除了担心因此而吃官司外,宋江没有丝毫惋惜后悔之意。

这与萧峰错杀阿朱相比,无论是感情的表达还是情节的艺术感染力,都显得大为不如。

五萧峰与辽、宋萧峰悲剧的最大根源,在于他是一名在宋朝长大的契丹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辽宋刀兵不断,两国官兵互相虏掠对方的平民百姓,两国之间实际已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

萧峰自幼在汉人中长大,自然学得了汉人的价值观念,认为所有的契丹人都是暴虐卑鄙、不守信义、残杀汉人、无恶不作的无耻之徒。

他所领导的丐帮更是暗助宋朝,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无可否认,萧峰是有一颗忠于祖国和民族之心的。

不料后来他却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最后为免生灵涂炭,还挟持辽帝威逼其退兵,成了契丹的大罪人。

身为一个大英雄却不知怎样去效忠自己的国家,更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自杀只能是最好的解脱方法了。

这似乎又应了“英雄气短,红颜薄命”的俗谚。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杨家将中的四郎延朗,为救宋君而被俘降辽,在辽国生活了十八年,他是怎样处理宋辽关系的呢?看来他比萧峰幸运得多,因为他自小生活在自己族人的国度,早已建立了忠于宋朝的价值取向。

即使是降了辽国,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为了宋朝的利益着想。

结果是他利用贵为辽国驸马的地位,暗助宋朝攻破辽国都城幽州,功成名就。

但他降辽期间受辽之恩、食辽之禄,却一心向着宋朝,充当奸细角色,未免有点卑鄙,不及萧峰一死以谢天下来得光明正大,更让人叹服。

六萧峰形象的现实意义萧峰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正是他悲剧的人生成就了这个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

萧峰形象必然在世界文学艺术长廊里占有一席地位,为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所景仰。

事实上,萧峰身上也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与发扬。

譬如他的凛然正气,其实和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培育优秀人格的传统,就是要培养“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这是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都要继承发扬的民族文化精华。

又如,萧峰的诚信品格和侠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往往不择手段,欺诈蒙骗无所不用其极,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而待人以诚,利益集团或个人间建立平等互利的信誉关系,正是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的有效途径。

侠义精神,在今天实际就是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再如,萧峰有一颗报国的忠心,但最终因维护百姓利益而得罪了君主集团,实际上他是忠于人民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是殊途同归的。

总之,萧峰身上凝聚了金庸先生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高度浓缩的精华,对我们党主张的发扬先进文化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可见,这一形象在当今社会也是极具生命力的。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文化氛围所限,其塑造的萧峰形象有些地方是不足取的,如对萧峰的复仇观及其对封建君主的愚忠思想等,我们要加以区别摒弃。

典型场景4:关前一战此处是萧峰英雄命尽之处。

天下无人是他对手,没有人能杀得了他,他只有自己杀了自己,英雄有英雄的死法。

萧峰是不得不死的。

他无法背叛故土情,中原人士虽对他无情,他却不能无义,他不能攻打大宋。

他不攻打大宋,就是不忠于辽帝。

忠义自古两难全,萧峰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亦如是。

他最后一次千军万马中大展神威之后,便是毙命之时。

这一幕是大结局,这一幕是经典。

天下第一的英雄好汉落难,天下英雄来救。

结义兄弟段誉带领一国精锐悉数前来,虚竹率领灵鹫峰,三山五洞七十二岛的奇人异士,武林群雄捐弃前嫌,完颜阿骨打率女真勇士,尽皆前来。

一人落难,八方来援,此人,唯萧峰而已。

本是繁花似锦的场面,仗打胜了,人救出了,兄弟相聚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该有的都有了,本该完美谢幕了,萧峰死了。

萧峰注定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此处金庸运用了大量对比和反复的手法,以群雄聚会的大喜衬托萧峰之死的大悲,最后一次萧峰大展神威,最后一次兄弟聚会,最后一次天下无敌,最后一次万众敬仰……,在巅峰死去,其震撼之强烈,足以天下人同声一哭,同掬一泪。

无情未必真英雄,除了上述至为典型的场景,萧峰的另一大最让人感佩之处,则是他对阿朱的用情之深。

萧峰与阿朱的爱情,是金庸小说之中最感人的爱情,爱上萧峰,使阿朱变成一个成熟的可敬可叹的女子,而萧峰对阿朱的海样深情、失去她的悲怆,也使他更为令人倾倒。

英雄之泪,更加能够令人感动不已。

整个第二部的大半与第三部前半都是萧峰与阿朱一起度过。

只是在康敏这个最为恶毒的女人设计下,萧峰出手打死了自己生平最爱和为一爱的女子,聪明精灵,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心细如发,善良纯真,易容变声之术天下无出其右的阿朱。

萧峰的悲伤是不言而喻的,这远不是心丧若死能形容的。

他亲手打死了在他最失意作痛苦的时候一直陪伴他安慰他的爱人,也因此萌生了陪她而去的意念,-----并排挖了两个墓穴,意欲与阿朱同死。

金庸对这一段的描述亦通过惊雷暴雨渲染气氛,阿朱死后,萧峰对身周事物如不见不闻,用手挖坑掩埋阿朱直至双手出血恍若未知,正是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而后被阿紫一言惊醒悔恨交加自击面庞,打得鲜血飞溅于墙壁、图画之上。

而掩埋阿朱更是小心翼翼,始终舍不得用泥土盖住阿朱的脸庞,细节刻画之处,着实让人心碎。

风光绝美如世外桃源的小镜湖畔,美人常伴美景而逝,英雄落泪,悔之无地。

读者读至此处多为之潸然泪下:唯余对萧峰和阿朱并辔齐肩在关外牧羊放马,夕阳如醉的痴想。

让人心碎者,唯“塞上牛羊空许约”7而已。

金庸塑造的萧峰,常让人感慨命运之弄人,无敌英雄如萧峰者亦不能免。

他注定是要悲剧收场的。

这个悲剧模式的基本精神,是描画人与命运之间的搏斗,人虽然终究敌不过命运,但是人性的尊严,却在奋斗的过程中得到肯定。

命运安排了萧峰是契丹人,安排了他父母为中原武林人士所杀,又安排了他由中原人士抚养成一代英雄人物,然后命运再利用一个女子的无端怨愤挑起事端,送萧峰踏上找寻真丨相之路,也就是说,引领他踏上灭亡之路。

命运跟萧峰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原来,愚昧的、冲动的、软弱的、心怀歹意、与他作对的群众竟是对的,萧峰反而是错了。

他真的是契丹人,不是汉丨人。

他从小就被灌输契丹如何凶残没有人性如何人人得而诛之,但他忽然发现自己是契丹人,更残酷的是,根据他所信奉的原则,冤枉他杀义父母、杀师、杀害一连串武林义士的人其实没冤枉他,原来这的确是他的罪过,因为这些人是他父亲所杀害的。

金庸用这种极为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似乎只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玩笑:命运玩弄英雄的玩笑。

这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像是他努力平反的叛乱到最后却发现那本不是叛乱,他平定了那些想让他让出丐帮帮主之位的人的叛乱的结果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让出帮主之位。

初中和结果完全悖逆,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至此萧峰所有的努力有了结果,只是这结果让他无所适从,事情和他想象的完全相反:他一直鄙弃的契丹人其实就是鄙弃自己,他一直追寻的仇人竟然是他的父亲,他一生的价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转,感情与理性原则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

萧峰用了无比坚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头脑及武功去找寻真丨相,为自己洗脱冤情,所得的结果却是,原来罪人正是他自己。

茫然无知的自己不明不白的成了罪人,有如此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为之甚或有一点甘心情愿。

报仇根本是英雄典型的一部分。

英雄本质使萧峰奇峰突出,光芒万丈,但英雄本质,也使他自取灭亡。

萧峰报仇的后果是杀死了最心爱的人,这还可说是命运拨弄,但是违背了对大辽国家民族的忠心,他却是明知要违背而违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说是因为他既不能扼杀自己的感情,也因为这一点使他的境界全面升华到一个仰之弥高的境界。

萧峰最终完成了他英雄的使命,得到了悲剧性英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荣耀:死亡,英雄式的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