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趣的汉字资料

有趣的汉字资料

一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
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
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
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
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
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
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二对联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解释对联中的四个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
说说这个故事。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请同学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说出其中的意思。
三相声:《有趣的歇后语》
甲:(跟乙打招呼)咦,半月不见,瘦啦
乙:我废寝忘食研究歇后语,能不瘦吗
甲:歇后语
乙:就是一句话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像生动的谜面,由后一部分回答
才是本意。
甲:啊,是这样。想来一定有不少收获。
乙:收获可大啦!这歇后语简练、生动、幽默、有趣,真是说不尽的
好哇。
甲:啊!我来考考你,咋样
乙:你就考吧!
甲:老鼠钻进书堆──—
乙:咬文嚼字。
甲:老鼠拉木楔──—
乙:大头还在后边呢。
甲:牛角上抹油──—
乙:又尖(奸)又滑(猾)。
甲:拖拉机撵兔子──—
乙:用错了地方。
甲:虎口里拔牙──—
乙:贼大胆。
甲:兔子的尾巴──—
乙:长不了。
甲:龙王爷跳海──—
乙:正好回家。
甲:羊伴虎睡──—
乙:迟早是人家的口食(实)。
甲:鸡蛋碰石头──—
乙:自不量力。
甲:猪鼻子里插大葱──—
乙:装象(相)。
甲:狗掀门帘──—
乙:全凭一张嘴巴。
甲:瞎猫捉到死老鼠──—
乙:难得这一回。
甲: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乙:白日做梦
甲:鸭子浮水──—
乙:靠的下边两只脚。
甲:麻雀聚会──—
乙:叽叽喳喳。
甲:王八吃秤砣──—
乙:铁心啦。
甲:黄鼠狼给鸡拜年──—
乙:没安好心。
甲:狮子尾巴摇铜铃──—
乙:哎呀,这个,让我想想……
甲:我来告诉你吧,“热闹在后头呢”。
乙:想不到,你还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导:我这人就是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说真话,今天同学们
的表现可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四一个有关谐音的小笑话。
汉字小笑话:说的是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成立伪政府时,有人送了他
一幅对联。上联是:昔具盖世之德,下联是:今有罕见之才。这幅对联看
上去是在夸赞汪精卫,实际上,上联中的“盖世”与“该死”是谐音,下
联中的“罕见”与“汉奸”是谐音,连起来就是: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
奸之才。
五绕口令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
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
是十四。
六猜字谜的方法介绍。
猜字谜主要的三种方法。有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
谜面的暗示,把在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
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
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
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
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加起来
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
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
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七汉字的来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
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
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
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
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
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
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八打油诗趣话: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
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
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
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
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
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富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
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
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
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
贼。
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
母亲。
再回头看那官员,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似去鬼门关走了
一遭。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
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
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
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
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
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
“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
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
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
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
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九汉字趣谈
“巾”对“币”说: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尺”对“尽”说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个”对“人”说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

“办”对“为”说
“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

“且”对“但”说
“旦”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

“大”对“太”说
“大”对“太”说:做个疝气手术其实很简单。

“土”对“丑”说
“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叉”对“又”说
叉”对“又”说:什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