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1.关于中华文化知识的整合
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表现(见证) 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 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区域性: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纠错: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
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纠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 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 )
纠错: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④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⑤郑和七下西洋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暴。 勤劳勇敢 ⑤勇者不惧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自强不息 能屈。③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④不怨天, 不尤人。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 爱国主义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⑤我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
3.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总体上)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 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具体)
解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从两大角度分析, 一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中华民族精神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 族之魂。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是提 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 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结合学 习雷锋精神活动谈谈即可。
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 ) 纠错: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 核心是改革创新。 5.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纠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 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河北省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北”网络主题活动,引导 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广泛参与到创建文明网站活动中来。河 北好人网先后组织“学雷锋——寻找身边好人”、“从自己 做起,争做文明网民”等网络征集活动,传递诚实守信、助 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善行精神,倡导网络新风尚。 河北新闻网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传递“善 行”力量,鼓励网民广泛参与献爱心活动。河北省的其他新 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也结合“学习雷锋,善 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各类文 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 请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学习雷锋,善 行河北”活动的意义。
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 承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知识点整合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 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要弘 ④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 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 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的精神 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 勤劳勇敢 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 自强不息 断进取的精神
含义
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 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 爱国主义 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含义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意义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独特性:
包容性
博大精深
表 现
各地区文化具有区域性 区域性: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具体)
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P70)
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 七 课 我 们 的 民 族 精 神
是什么
核心: 爱国主义
特征: 具有时代性特征
为什么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重要性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一 个重要原因 在于它所特 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 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
第三单元
第 六 课 我 们 的 中 华 文 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 七 课 我 们 的 民 族 精 神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
集中表现为
关系: (1)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 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 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的
源远流长
原因
汉字 史书典籍
2.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 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 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 个时期。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特征 民族性 时代性 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蕴含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 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 的体现。 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扬中华民族 (2)必要性: 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么样弘 扬中华民 族精神(途 径和措施)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结合;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地位 作用、意义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特点 新时期主题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 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内涵
典故、诗词、格言、史实等
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万众 团结统一 一心,众志成城。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地位、作用)
中华文化
集 中 表 现
特点
包容性 (内涵 、意义)
独特性 博大精深 区域性 民族性 是什么
原因
根 植 于
中华民族精神
为什么
怎么办
必要性 重要性
源远流长 第 六 课 我特 们点 的 中 华 文 化
原因
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 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见证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又一见证。
1.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
练习提高
纠错:地域可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 2.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 纠错:中华文化不是各地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地文化个性和共性 的统一体。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
纠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 4.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 纠错: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 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 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 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 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