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五次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五次转型


从外贸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经济 的相对盛衰变迁
• 秦汉唐宋直至元朝,是中国“前重商主义强势”期。此 期间的逆差与罗马帝国的逆差相似,都是中国在那时的 贸易圈中国力相对强盛、购买力高昂、通货信用度高的 体现。 • 明后期直至清末甲午,是中国“前重商主义弱势”期。 此前的相对强盛不再,“消费劣势”导致顺差大增。而 此期间西方则经历了从“前重商主义强势逆差” 到工业 化开始后的 “乔治逆差”的转变。 • 甲午后至1949年,中西贸易具有典型的重商主义性质。 在中国开始投资品输入后,西方摆脱“乔治逆差”,转 而因产业优势取得顺差,中国因产业劣势且无关税保护 而逆差。这种逆差迴异于汉宋间的强势逆差,它反映的 是中国的“重商主义弱势”和西方的“重商主义强势”。 但仅就中国方面的纵向比较而言,这种“重商主义弱势” 并不比此前以顺差体现的“前重商主义弱势”更落后。
1,甲午转折:走向“半独半资”
以甲午战争前后为界,传统农业-手工业受到 真正冲击,官营洋务经济中挫,外资与民营 实业兴起。从传统习俗-指令经济向外资、 民营工商业或近代市场经济转型。
明清用银与外贸高顺差说明了什 么?
• 导致高顺差的几个可能原因: • 1,技术优势(高劳动生产率) • 2,成本优势(劳务、地价、利息低廉与资 源丰富) • 3,重商主义保护政策(关税壁垒) • 4,“消费劣势”(自然经济) • 排除法:明清时代适用哪一个?
• 中国的“鸦片逆差”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因鸦片进口增加而加 剧,反而因开放通商后中国传统商品出口大增、但进口工业 品仍然很少,而导致逆差缩小,乃至出现间或顺差。如果除 去鸦片,仅就一般商品贸易论,则明清以来一直顺差的局面 直至鸦片战争时并无改变。鸦片战争后此种顺差有增无减。 1894年中国的全部外贸顺差达到1330万两,除去鸦片贸易, 则一般商品贸易顺差更增至4670万两,顺差占出口值的比重 达29.1%。即外国每购买100元的中国货,就有近三十元无法 用他们自己的一般商品,包括工业品来交换,而必须借助于 特殊支付手段(白银或鸦片)。 • 甲午以后情况完全改观,1896年起,中国外贸便出现持续逆 差,而且此期间鸦片进口急剧减少,逆差主要是西方工业品 和投资品进口大增引起。且逆差额越来越大,从庚子以前年 均不过十几万到1933年最高达到45960万两。 • 总之,直至甲午战前,西方对华贸易仍然基本沿袭鸦片战争 前的格局,主要是搜购中国农副产品,用输入鸦片抵充对华 贸易逆差,直到甲午后,西方工业品才真正打开了中国市场。
• 1949-1978,中国处于“被动锁国”状态,少量的外 贸顺、逆差由垄断下的政策决定,经济指标意义不大。 • 1978年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发挥成 本优势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与依靠技术优势的日本 一样取得以大量顺差为表征的“重商主义强势”,而 欧美则因“消费优势”与后工业时代产业转移而出现 以“高资本输出,高消费,高逆差”为表现的“后重 商主义强势”,而“低资本输入、低消费、高逆差” 的不发达国家则夹在两者间处于双重差”并不反映中国的强势,只表明那时的中 国开放度尚低,工业化未起步,除了被诱成瘾后产生“消费 刚性”的鸦片外,仅靠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购买力,买不起 什么进口商品。 • 而甲午后的“顺差”转逆差改变了此种状况:一方面中国经 济进一步(尽管是被迫地)开放,不但成为商品市场而且成 为投资场所,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拉动,中国的进口构成中不 仅工业品比重大增,而且与工业化有关的投资品(生产资料 及原材料)比重增加更是明显:从1893年到1936年,中国进 口商品中直接消费资料的比重由78.6%降至42.5%,而投资品 则从21.4%增至57.5%,其中生产资料从8.4%增至44.4%, 机器设备从0.6%增至6.1%。 • 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仍然主要是初级产品,但由于工业化 的进展,机器制成品的比重也从1893年的2.5%增至1903年 的8.0%和1920年的8.2%,虽然总量仍然十分可怜,相对增 长还是相当可观。
“落后的顺差”
•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 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 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是为 “前重商主义强势逆差”。 • 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 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 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 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 是为“乔治逆差”或曰产业强势逆差。 • 秦汉唐宋与罗马属于前一种情况,而18世纪前后 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 经济不如其贸易对象。 • 勿宁说,在前重商主义条件下,明清时代中国对 外贸易之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 有可能是她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 化的体现。
清代的贸易顺差实际上 一直持续到甲午战后
• 道光时期的逆差并非西方工业品输入增加,而 是鸦片大量进口的结果,实际上是西方以鸦片 顶替白银支付逆差。而除鸦片外的一般贸易中 国仍是顺差。如果顺差意味着先进,那么这是 否意味着除鸦片外西方经济仍然“没有竞争 力”,仍然落后于中国? • 19世纪末,中国在禁烟失败后改行“进口替代” 之策,自产鸦片逐渐替代进口,乃至转为出口。 • 但甲午战后由于工业化起步,投资品进口大增, 使中国外贸进入“常态逆差”时代。此时中国 当然是落后的,但是否比过去与工业化根本不 沾边的时代更落后?是否可以说中国从这时起 才落后了?
甲午前后中国外贸平衡
(单位:百万海关两)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459.6 1891 1892 1893 1894 1896 1901 1903 1905 1910 1914 1919 1920 1924 1927 1930 1933 1936 -290.5 -209.1 -184.4 -158.2-156.7 -202.9 5.6 7.6 8.5 13.3 -28.9 -37.4 -59.1 -56.6 23.4 17.8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五次转型
1,甲午转折:走向“半独半资” 2,抗战转折:外资-民营市场经济大衰,向 近代理性计划经济转型 3,“八大”转折:理性计划经济中衰,向 “无计划的命令经济”或中国式社会主义 转型 4,“整顿”转折:走出“无计划的命令经济” 5,“南巡”转折:明确以废弃计划走向市场 为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