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义与范围
丹东市是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草莓生产技术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但总体单位生产效益还远不如发达国家高,最突出的瓶颈问题是种苗普遍感染病毒,与全国
一样属带毒生产。感染病毒的草莓比未感染病毒的草莓长势弱、抗性差、产量明显下降,果
品品质与商品性状变劣,严重影响了这一名特优种植业的稳步发展。
草莓脱毒组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仍普遍应用的高新实用技术,即通过花药组织培
养、微茎尖组织培养等技术脱去病毒病原,使草莓种苗恢复品种原种优良种性,以达到优质、
高产之目的。本技术报告以项目单位正在实施应用的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规定了草莓茎尖脱
毒组培种苗繁育技术规范的选择优良品种、生产脱毒组培瓶苗、培育原原种苗、培育原种苗、
繁育良种苗规程。应用范围适用于丹东地区。
2、草莓茎尖脱毒组培种苗繁育技术工艺过程
品种定向→选取田间健壮株匍匐茎尖或单株→清洗杀菌消毒→超净工作台解剖镜
下剥离茎尖→接入接种培养基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瓶内生根→营养钵培育原原种苗→田
间扩繁原种苗→田间扩繁良种苗→生产利用。
3、选择优良品种生产脱毒组培瓶苗
3.1选择优良品种
3.1.1日光温室:目前适宜品种为杜克拉、图德拉、章姬、枥乙女、丰香、幸香、
鬼怒甘、宝交早生、安娜等。
3.1.2早春大棚:目前适宜品种为卡尔特一号、艾尔桑塔等。
3.1.3露地生产(加工型):目前适宜品种为哈尼、森嘎那、达善卡等。
3.2生产脱毒组培瓶苗
3.2.1试验室要求
3.2.1.1无菌室
无菌室应设有隔离室,面积不小于10m2,墙壁光滑平整,地面平坦无缝,室内安
装紫外线灯和超净工作台。
3.2.1.2试验室
试验室面积应不小于30m2,并应具备各种生产用化学药品、玻璃器皿、冰箱、恒
温箱、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及实验平台等设施。
3.2.1.3培养室
培养室面积应不小于20m2,放置多层钢制培养架,采用日光灯补充光照,室内常
年保持20-27℃,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每天光照12-14h。
3.2.1.4洗涤灭菌室
洗涤灭菌室面积应不小于10m2,有充足自来水,并配有高压灭菌锅、制作培养基平台及放
置培养瓶的瓶架。
3.2.2设备要求
应具备高压灭菌锅、冰箱、培养皿、镊子、剪刀、普通天平、分析天平、双目解剖
镜、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接种刀、恒温培养箱等设备。
3.2.3培养基制作
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其中附加吲哚乙酸(IAA)4PPM,6-苄氨基腺嘌呤(6-BA)
2PPM,激动素(KT)2PPM。蔗糖30g/L,琼脂6g/L,PH值6.5。在1个大气压下,高压灭菌
20分钟。
3.2.4外植体接入瓶内增殖培养完成的瓶内苗
采草莓匍匐茎尖或单株心茎,用自来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冲洗后在超净工作台上
用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放在双目解剖镜下切0.2-0.6mm的生长点放入盛有培养基的瓶
中,接种后的玻璃瓶放在培养室中培养。室温25-28℃,每日光照12-14h,照度2500-3000lx,
相对湿度50-60%。经过两个月左右培育,产生小芽丛苗,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剪刀、
培养皿,分隔成3-4株在一起的小芽丛,再放入新培养基瓶中培养,每瓶3-4株芽丛,以后
每隔25-30天继代一次,继代时间不应超过二年。
3.2.5培养健壮的瓶内苗
当瓶内苗增殖到需要数量时,将芽丛分成单株,每株应达到2-3片叶,放置在生根
培养基的瓶内生根,当生有3-4条根、根须长度达到0.5cm时,应从瓶内移栽到营养钵中。
4、温室培育原原种苗
4.1环境条件要求
4.1.1培养土应选用通透性好、富有一定营养成分、消除土传病、虫、草害的人工
复合培养土。
4.1.2种苗繁育室应设有防虫网。
4.2培育方法:用镊子夹住草莓苗从培养瓶中轻轻拉出,在水中清洗附带在根系中
的琼脂,放入加有水的容器内防萎缩,然后拿到温室植入营养钵(选用5cm×5cm营养钵,
提前装入复合培养土浇透底水待用)。扦插时根须全部入土,生长点露出土表。扦插后让营
养钵底部吸水,使根系与营养土紧密结合,相同品种并排置放于低平宽垅上,起小拱膜保温
保湿。每天或隔天浇水,保持营养钵内土壤持水量70-80%,经过15天后去掉薄膜。生出瓶
外自然叶后,可适量叶面追施复合肥(N6.5%、P6%、K19%)。经过二个月后,培养到原原种
苗质量标准。
4.3原原种苗质量标准
原原种苗应具有三片以上的新叶,根须长度应达到3cm以上且不少于5条。
4.4原原种苗运输
原原种苗运输应采用带钵运输,搬运时轻拿轻放,运到繁殖地后立即定植。
4.5原原种苗繁育单位要求
原原种苗繁殖应由有脱毒生产能力的单位负责繁育。
5繁育原种苗
5.1选地、整地、施肥
选择排灌方便、通透性好、非重茬、土壤PH值微酸性、富含有机质的地块做繁苗
田。定植前7天,深翻地两遍,深度为30cm,同时每667m2施入甲拌磷2.5kg、敌百虫2kg
(碾碎)、腐熟农家肥5000kg、二铵15kg、硫酸钾10kg,旋地前均匀撒于地表,随旋地翻
到土里。
5.2定植及管理
4月初定植,畦宽1.5m,沟深25cm,单行栽植,株距50cm,667m2保苗800-900
株。钵中的组培苗带土定植,立即浇水。缓苗后,叶面喷施敌百虫1000倍液、尿素0.2-0.3%。
并随时除草,除草采用拿捕净、拉索混喷,同时结合人工除草。5-7月除了用杀虫剂清除叶
上和部分地面害虫外,还要利用毒饵诱杀小地老虎等害虫。土壤缺水应以喷灌为主,湿度保
持在85%左右。
定植后,匍匐茎开始抽生,要及时领蔓、压土,要求同一方向生长。5月初,将母
苗所繁第一子苗匍匐茎切断,刨坑在生根苗5cm处施肥,667m2施尿素10kg、复合肥10kg。
以后视种苗缺肥状况,适量水施或叶面喷施追肥。7月份进入高温季节后,以培育壮苗为主。
5.3壮苗质量标准
苗高15-20cm,根茎大于或等于φ0.7cm,每株不少于4片叶,长于5cm的须根8
条以上,没有病虫害症状。
6、繁育良种苗
6.1选地、整地及施肥
选择三年以上没有栽植过草莓的生茬地块,667m2施腐熟农家肥5000kg、二铵15kg、
甲拌磷2.5kg、硫酸钾10kg、敌百虫2kg,均匀撒于土表,深旋地两遍。
6.2定植与管理
4月初进行定植。畦宽1.5m,单株栽植,株距为40cm,667m2定植500-1000株,
定植后立即浇透水。缓苗后叶面喷施敌百虫1000倍液、尿素0.2-0.3%。及时清除繁苗田杂
草,同时摘除花序及病、老、残叶。
6.3良种苗质量标准
苗高20cm,根茎大于或等于φ0.7cm,每株有4片叶以上,10cm以上根不少于5
条,须根发达,无病虫危害病状,达到以上质量标准即可作为生产用育种苗。
7、主要技术创新点
7.1创新使用草莓组培苗扩繁最佳增殖培养基激素水平。增殖培养基中激素6-BA、
GA3以6-BA0.5mg/L+GA30.5mg/L或6-BA0.5mg/L+GA31.0mg/L或6-BA0.8mg/L+GA31.0
mg/L能促进试管苗的分化和健壮生长。应用方法为: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分化好的组培增
殖苗移入含有激素水平为6-BA0.5mg/L+GA30.5mg/L或6-BA0.5mg/L+GA31.0mg/L
的增殖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培养室温度25-28℃,光照度3000lx,光照10h/d。
7.2研制应用草莓组培苗新型扦插基质。为减少生产费用,可选用山皮土混粉碎炉
灰渣子各半做组培苗扦插基质。应用方法为:将由山皮土和粉碎炉灰渣子各半所组成的合成
土装入营养钵中,将标准健壮的扦插苗植入钵中,在保温、保湿的条件下,移入温室中,白
天温度不超过25℃,夜间温度不低于10℃,棚内空气湿度85%,钵内营养土持水量70%为宜。
7.3研制草莓试管苗防细菌侵染新方法。在培养基中添加20PPM青霉素和20PPM
链霉素,可抑制试管苗发育过程中细菌衍生。应用方法为: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分生到一定
数量的健壮、无细菌污染的培殖苗,分成若干块丛,放入含有20PPM青霉素和20PPM链霉素
的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培养室温度25-28℃,光照度3000lx,光照10h/d。
7.4首创提高草莓扦插苗生根成活率技术。用600倍液OS-施特灵喷洒草莓组培扦
插苗,可促进扦插苗生根成活与生长发育。应用方法为:将山皮土与炉灰渣(分别过筛)各
一半混合均匀,装入营养钵中;组培苗质量为苗长4-5cm,根须2-7条,根长2-3cm,苗重
100-150mg;喷洒OS-施特灵600倍水溶液,隔7日喷一次,共喷洒三次。(东港市草莓研
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