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管理_518091

【读后感】《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管理_518091

《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管理-----------读《老子道德经》有感上海通用汽车将“充分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不仅为员工创造出一流的劳动保护环境,还有效地控制、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和成本,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建厂初期,上海通用汽车就采用国际先进的发动机冷态测试技术,降低噪声,减少排污,消除火灾隐患,为员工营造安全、环保的作业环境。

上海通用汽车仅在金桥生产基地南北厂区就投资2.54多亿元人民币进行环保设施建设以及员工和生产安全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上海通用汽车还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全员培训,使员工了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及自身所需的基本职业安全健康技能,提高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这不能不说是对员工的关爱,不能不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上海通用汽车才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上海通用汽车集团取得的重大成功的因素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老子道德经》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那又该如何借鉴呢?一、“上善若水”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至善的价值准则所谓至善,就是老子说说的上善,即德行。

“上善若水”,最高的德行即至善就如水的品质,水是怎样的品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

水身居众人所不喜的谦卑低下的位置,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自然物。

上善之人总如水一样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遂,头脑冷静,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国家,做事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行动要能把握住时机。

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便不会有过失。

“上善若水”,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善正如水一样的境界,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更是一种至善的价值准则。

—以下是企业管理从“上善若水”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得到的几点启示:(一)“谦于众人之下”的意识有人说,有大作为的人必定有大超脱,有真本事的人必定有大虚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而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应该做到虚怀若谷。

谦虚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骄傲和自满是事业成功的大敌。

能够适时地放低自己,以环境为师。

只有具备这种适时放低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不断改善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将自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而对企业来说,最难的是如何将这种意识和能力传递下去,从而避免企业的官僚化、注水化倾向,使企业更长久、稳定地发展与壮大。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管理角色对于真正明智的企业,都应该努力做到“不争”,不去盲目地打压竞争对手,而是去了解消费者新的需求点,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开发,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

只有公司的管理者具备“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修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努力去创造消费者需求,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自身的管理能力才有可能完整的传承下去,才可能将个人智慧转化为企业能力。

(三)“以柔克刚”的管理要素“水滴石穿”的现象家喻户晓,这也是以柔克刚的典型。

老子认为,顺着它的性子,满足它的欲望,使其被欲培所吞哩,令他自取灭亡,这即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如果企业的战略能够像水一样,看准时机“随势而动、顺势而为”,懂得像水一样,以柔克刚,那么这样企业就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对于大部分人和现代企业而言,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变化,往往展现出自身认为强大的一面,却不懂得"弱”的道理,不懂如何运用“水”的方式,以柔克刚,以奇制胜,只有以最平凡无奇的水为标准,我们才可能明白为什么水能够无处不在、无坚不摧。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

善良的人我会用善良的方式去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会用善良的方式去待他,诚实的人我信任他,善于说琉的的人我也信任他,通过我的善良和诚信去同化他,那么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和诚信了。

对于圣人来说,善良的人他们善待,这样就得了善良。

那么对于一个管理者來说,如果能够以员工的感情和心理作为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有能力抵制员工中的一些非止常的感情和心理,他们就高人一等了。

因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些准则或时尚,并非是真实的价值判断,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善和信,其中存在着人量人为的谬见。

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做到不全部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那么他们就达到了纯粹的善和真正的信了。

二、无为管理的智慧(一)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从“道”出发的,“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存在状态是自身固有的、不受其他事物约束的,即我们说的“自然”。

“道”的主体态度是不强作为、顺其自然,也就是指的“无为”。

而“道”生万物,所以又无不为。

因此,“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是以“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无为”并不是指无作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指的顺其自然、不妄为。

老子所谓的“有为”是指的不依靠自然规律的妄为和强为,这样只按照的人的功利原则而采取的自利行为,必然会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不和谐的现象。

老子在第十三章讲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世人对于名利看得太重,无论是得宠还是受屈,都会感到担惊受怕。

害怕大的祸患到自身。

宠辱若惊,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感到难以承受,所以害怕受屈辱。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有大的祸患。

要想自己身上没有祸患,就必须先忘掉"自己”。

所以,如果有人愿意无私地奉献于天下,那么就可以将天下交与他来治理。

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入整个天下,没有个人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讲求“无为”与“无我”。

对待身边的人或事,要用无为的态度,顺应自然的规律和万物自身的发展:追求个人目的时,不能改变自然的规律。

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

不私求、不安作、不强制。

有功不据傲,有名不恃名。

只有具备这样“无我”、“无心”、“无名”的智慧,才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达到自然的境界。

(二)无为管理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有道者是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的,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这是老子思想中闪烁着的最杰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只有以人为本,才可以做到人尽其才。

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寂;或培或堕。

足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万物中,每个事物不尽相同,人的性格也有所差别,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些,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管理方法。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第二十七章)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每个物也有不同的用处,天底下没有完全无用的人和物,领导者要能够善于把握,用其所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如果因为一个人是不善的而放弃他,则是不明智的,我们可以通过劝勉和教化来改变他,也可以用来对善人的一种借鉴。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战略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三)无为管理的应用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想境界。

在管理中,要做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入手:一是在决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大事上,管理者要做到有所为,而对于小事,则应该有所不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一般会遇到两类事:一类是有关企业战略和方向的大事;另一类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

随着企业的发展,内结构会随之变得复杂,管理层次也逐渐开始细分,即使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大事小事一起抓。

所以,作为企业领导者,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得周全,应做到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二是在企业任人用贤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识贤求贤上“有所为”,而在用贤上则“有所不为”。

从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教训中,我们知道“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道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在制定好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学会适度的权利下放,再通过“任官得其人”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三是在企业家行为上,“顺其自然”有所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

管理者既不要毫无方向胡乱的做出决策,也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勉强去做,而要从“道”出发,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做事。

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只有真正站在高处,考虑全局,掌握方向,持超脱态度,才算是一位聪明的企业家。

(四)无为管理的价值评估企业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就必须要求管理者具备胸襟开阔,虚怀若谷的素质;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在识贤、求贤、用贤上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在管理层和下属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

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企业管理的上来说,必须“道法自然”,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这样企业才能够灵活自如的运作。

只有这样的“无为”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作为管理者来说,要想事业的成功,最上乘的成功秘诀在于顺应,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小为大,以卑为高,以辱为荣,-以屈为直,以不争为争。

不过,也不能完全无为,因为,这可能使一个整体变成一盘散沙,使整个局面失去控制。

掌控关键环节,放宽边缘部分,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人,在有为中有所不为。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企业管理和谐智慧(一)竞争和不争老子推崇“不争之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唯不争,故无尤。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的这种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即大争”,竞争之妙即在“不竞争”之中,这其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既要竞争,又要不竞争,这是在竞争中釆取的必要的战略手段。

按常理来说,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是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但是,有时候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采取老子的"不争之德”思想,明智的进行退出战略,保存企业实力,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市场的什么领域退出;二是选择什么时候选择退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