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课件 第三讲 国际行为体与国家主权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课件 第三讲 国际行为体与国家主权
1.性质不变,即对内最高,对外平等
2.自然地理基础是领土边界 3.有关主权的三个争论
有关主权的三个争论
所有者与使用者如何一致,使用者
如何保证所有者的利益? 主权之上是否应有更大的权利? 主权能否平等?
五、非国家行为体
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
反对主权、削弱主权
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
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民族国家与以往其它形态的国家有 何不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有
何不同?
思考题
3.国藉与民族认同的区别是什么?用“血
浓
于水”来判断台湾人是认同中国的对吗?
4.拥有自然土地所有权的人群为何不能在 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无主权的非国 家行为体有可能取代国家成为国际社会
1.民族的含义
一种由公民投票
制度支持的道德精神。
——Ernest Renan
1.民族的含义
一个有文化责任的有
尊严的社会团体,在面对 其他团体时形成团结。 ——马克斯· 韦伯
1.民族的含义
拥有共同经济生活、
语言、领土、精神规范的 人群。
——斯大林
2.民族国家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近代欧洲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民族国家一般由多民族组成
1648年的欧洲
3.民族国家的特征
一定的人口
一定的领土 行使有效管理的政府 国际承认
三、民族认同的形成
生理基础是人的群体认同基因
社会基础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民族统一与民族自决相互矛盾 民族主义是人对本族的一种爱,源 于群体为人带来了归属感和自尊。
分离主义与维护统一
四、国家主权的性质
第三讲 国际行为体与国家主权
主要内容
一、国家的本质 二、民族国家的出现 三、民族认同的形成 四、国家主权的性质 五、非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2.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没有阶级性 3.国家形态处于演变之中
1.国家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群体生存的制度方式
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类需要国家
2.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没有阶级性
对内作为统治工具具有阶级性
对外在国际政治中没有阶级性 阶级只适于分析个别国际关系现象
3.国家形态处于演变之中
三种形态:城邦/帝国/民族国家
可能与人类一起消亡
帝 规模 军事潜力 经济实力 权力控制 市民效忠 解体难度 民族构成 非常大 非常强
国 小
城邦国家
民族国家 大 强 基础较雄厚 提取能力强 高 高 困难 同质
有限 基础薄弱, 提取能力强 高 高 困难 同质
基础非常雄厚 提取能力弱 低 低 容易 异质
中华帝国——唐
中华帝国——元
罗马帝国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希腊城邦
战国七雄
二、民族国家的出现
1.民族的含义 2.民族国家的出现 3.民族国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