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中的共鸣技巧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来颇受人们的重视。在歌唱艺术中,任何洪亮、圆润、
丰满、悦耳动听、有穿透力的歌声都是建立在最大限度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器官
作用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了解共鸣,认识共鸣,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练习,使我们把歌曲演唱的更加完整,丰富。
“闭口者,非启口即闭,从开口收入本字,却徐展其音于鼻中,则歌不费力,
而其音自闭,所谓‘鼻音’是也”。这里所说的“鼻音”,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错
误发声的那种晦暗的鼻音,而是鼻腔共鸣,也就是发闭口母音。充分地运用鼻腔
共鸣,发声也就通畅舒展,不会挤紧费力。
1 歌唱共鸣的原理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其中头腔是不能调节
变化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体,而口腔、胸腔是能调节变化没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
体。头腔共鸣能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具有穿透力。头腔共鸣的要求是在
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下腭
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同时向上抬,大舌根下
放一些,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
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是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去,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声波
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
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辉煌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
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得以持久。在学习中,常常要求找到头腔共鸣,打
开鼻腔是关键。比如,唱“香”字,开始总唱成“虾”字,就不对了,可以试着把鼻
腔打开一些的感觉去唱,同时把声音往上送,这样从头到尾都听到“香”字的整个
字腹都可听到“昂”韵,而不是“啊”韵。所谓高位置,打开鼻腔是关键,打开鼻腔
的感觉找到了,就找到了通往鼻腔共鸣的通道。头腔共鸣的效果和感觉是很重要
的,有了头腔共鸣,歌唱即表现为流畅自如、连贯,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 良好的歌唱共鸣
我们在歌唱中如果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如乐
队吹奏的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奏,声音会很弱小,也传送不远,
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这是为
什么呢?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歌唱的共鸣,是指在歌唱发
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
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
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鸣使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宏大,优
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
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获得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
需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
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
2.1 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
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
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
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
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
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声波在鼻腔及其
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
位置,音色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
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2.2 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个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
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
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
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
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
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
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
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
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2.3 胸腔共鸣
有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包涵有
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
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的要求是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
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
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
唱到胸部去了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觉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
意把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
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
绷紧只会适得其反。
2.4 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我认为,所谓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
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个声区的比重
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
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
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压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
因此,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
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只
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
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在歌
唱时如果单纯追求某一共鸣,势必会造成声音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声的整体效果。
如唱低音时,若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压喉的现象反而影响声带的振
动,使胸腔缩紧,声音粗造发虚。唱中声区,片面地追求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
“发白”,缺少厚实结实的色彩,也缺少上下声道管道的连接畅通。唱高音时若片
面追求头腔共鸣,声音社会缺少扎实的基础而单薄尖锐,甚至出现晦暗的鼻音。
特别是女声,如果只运用单一的头腔共鸣或口腔共鸣,就会产生声音声区的不统
一,音区音有明显的痕迹,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真假声结合不好,互相打架。
歌唱声音整体共鸣的获得,是靠长期的声音训练去仔细体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
地认真总结提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
3 运用共鸣时需注意的要点:
3.1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注意在演唱时不要
过分去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因为喉咽腔紧靠声带,不仅造成喉音过重,还容易出
现压喉现象。更重要的是会使喉部肌内疲劳,并且影响声带,使声带充血失去弹
性,失去正常的歌唱机能。因此在歌曲的练习和演唱中,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
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
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3.2 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共鸣运用,必须与咬字吐词结合起来。如果只是片面
强调共鸣,而忽视咬字吐词的准确,就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吐字不清,咬字无
力,听众不懂演唱的词意和内容,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歌唱的共
鸣应该建立在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的基础上,二者是统一的。
3.3 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正确运用两肋隔肌式呼
吸方法取得的。因此,要防止单纯地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他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
和统一,不然会造成声音不必要的僵硬做作,实际共鸣也就不丰富充实了。正常
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共鸣,是人体整个歌唱器官互相配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片面
单纯地去追求一部分效果,反而破坏整体的协调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歌唱的共鸣和歌唱的呼吸,发声一样,都是歌唱的一种技能手段,技巧方法,
都是为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服务的。歌唱的共鸣主要以音色的变化来
表现和丰富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所以在歌唱时共鸣的运用,必须从歌曲
的主题内容和歌曲表现的情感出发,防止盲目地脱离实际内容片面追求共鸣,在
歌唱的吐字行腔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
总之,歌唱时能巧妙的运用好共鸣,能使我们的演唱的声乐圆润响亮具有穿
透力,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