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新型城镇化

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新型城镇化


63.2
59.6 67.4 52 57.5 51.2 47.5
甘肃
西藏 青海 新疆 河南 安徽
38.75
28 47.44 44.5 42.2 46.5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2年2月17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 化的意见》; 2012年11月9日,发布《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 ( 2012—2020年)。
《实施纲要》共有十一部分49条,提出了22项目标和8项重点工程。
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工程 轨道交通站场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工程 8 项 重 点 工 程 城镇路网结构提质优化工程 重要水源地保护和供水提质改造工程 气化湖南工程 城镇污水垃圾设施建设工程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长株潭绿道网建设工程
实施纲要提出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市功能
2009年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供水、供气、排水、环卫、园林绿化、 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83.6亿元(包括三区二园),县城及小城镇基础设施投 入108.1亿元,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等打 下了良好基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明 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面貌有了很大 改观,中心城区的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县城和小城镇扩容提质 进一步加快。
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 在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上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如村镇规划建设 管理机制不健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⒈促进城乡土地流转; ⒉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
四、益阳新型城镇化进程
截止2012年,益阳城市率42.1%。共有镇(乡)85个(镇69个,乡16 个),其中省级示范镇2个、省级中心镇5个、省级特色镇6个,初步形成 “一点三线”的分布格局,“一点”即中心城区,“三线”即益(阳)沅(江)-南(县)、益(阳)-桃(江)-安(化)、益(阳)-沧(水铺)。成功创建 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深 入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77%,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2%, 其中市本级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加强了供水、燃气的安全管理, 确保了全市城乡的供水、供气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 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着力构建“两型”产业和“两型”生活; 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着力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水平;
坚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完善城镇功能 ;
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
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走六位一体的道路, 即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包括六大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系
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提倡绿色出行等具体措施;
⒊加快供水设施提质改造,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到2015年底,县以上城镇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新的卫生标准,防洪堤建设
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到2020年,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突出了宜居宜业和改善民生
⒈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到201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 面积分别达到35和45平方米; ⒉不断增大城镇吸纳就业容量; ⒊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⒋建设特色城乡; ⒌建设长株潭绿道网。2015年建成连接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社区之间 的绿道网。
认真学习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
神,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龙敬庭
一、新型城镇化 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三、湖南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益阳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
2007年5月,张荣寰在《生态文明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新
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
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功能基本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良好,“两型社会”建设效用显著。
提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以及 “一核五轴”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⒈加快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发展,同时重点支持郴州大十字城镇群、邵阳东部 城镇群、衡阳西南云大经济圈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永州冷零祁经济圈、怀化鹤中 洪芷经济圈、湘西吉凤花城镇带、娄底娄涟双城镇群等城镇密集地区的统筹开发 建设; ⒉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⒊大力推动县城和中心镇提速发展。
要求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作用
⒈把城乡规划作为提升城乡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充分发
挥规划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把握城镇发展规模、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等方面的
引领作用; ⒉强化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镇(乡)域村镇布局
规划,2015年底前完成镇区(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或制定工作,逐步
完善城镇生活设施配套。解决“宜居”问题;
加快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加强保障房建设,解决“安居”问题。
⒈突出政策引领 制定《益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实施意见》、《2014年益阳市推进新型城
镇化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
⒉强化核心带动 ⑴完善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艳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态文明城镇集群。它的基本特征是民生为本、发展人文、生态
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 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

强化规划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的研究制定规划 黄家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益沅桃休闲经济带概念设计 高效编制了各类规划
会龙山公园规划
资江两岸城市设计
综合道路交通 镇(乡)域、村庄各类规划的修改和编制
……………………
加强了基层规划管理,完善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初步实行了建设项目部门联合审批机制。
强化城乡统筹
城市棚户区改造18197户 廉租住房31893套 经济适用住房10890套 工矿棚户区改造2857户 农村危房改造35075套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建设的试点
1538个行政村完成了“四有两无清洁村”的创建
土地信托流转、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村级治理机 制改革、涉农资金整合、农村金融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城乡居 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⑵增强城镇要素聚集功能、产业辐谢承载能力和示范带头作用;
⑶每个区县建设2个重点示范镇。 ⒊完善基础设施
⑴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渔民上岸安居、村镇集中居住区建设、污水处
理、标准化厂房建设; ⑵强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监管,确保己建设施运营正常;
⑶着力推进沅江、桃花江污水处理厂二期、龙岭工业园、沅江市园区、梅
注重“两型”发展
⒈统筹城市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 ⒉提升城市局域循环水平; 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市政设施绿色建设。到2015年底, 全省要建成绿色建筑400万平方米,地级以上城市要完成市政绿色照明改造; ⒋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县以上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要分别达到85%和90%。
实现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约配置,充 分展现乡村山水田园风光。
提出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措施
⒈夯实产业基础、加强综合交通、供水供气、防洪排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 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镇路网结构,统筹地上地下停车设施建设,
拓宽城镇融资渠道
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5.5亿元
争取上级资金12.8亿元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2亿元 政策性扶持资金4.1亿元 完成融资34.64亿元 加强了融资和筹资工作力度 完成筹资10.2亿元
强化城市管理工作
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
2012年底益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了省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沅江市、桃江县、南县县(市)城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城镇 和文明城镇
赫山区仓水铺镇成功创建了益阳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城镇的乡镇
城镇化水平偏低;
城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城镇产业不发达; 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资金投入缺乏。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明确发展方向;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助力; 强化要素保证,夯实发展基础; 探索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突出规划引领 完善规划编制;
强化规划地位;
严格规划执法。 突出城镇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扎实抓好县(市)城建设; 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突出城镇管理
加强社区管理。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
加快数字“数字城管建设”;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治理; 进一步理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 突出功能完善 逐步打破政策障碍,解决“进城”问题;
统、经济增长系统、生态环境系统、
社会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 城市创新系统 。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
调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应是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有利于可持续
发展的城镇化 、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促进“四化”
总框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