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诸多的相似性,传统砖雕艺术的单纯、概括、象征-9抽象等现 代感趋势,很好地体现了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价值。例如,传 统砖雕艺术在形象的象征性处理手法上与现代装饰设计异曲同 工,而其图案的大小布局与重复构成的形式美感与现代装饰设 计中的构成主义原则又是非常类似,这些形式风格上的相融性, 为我们今天的装饰艺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设计视野,这也是我 国传统艺术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现。随着现代装饰艺术范 围的拓展,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入,徽州砖雕艺术语言得到了人们 的关注。这种传统艺术通过现代设计意图的视觉传达,以独特 的文化心理引导大众心理审美定势和审美倾向,也符合我国传 统文化的审美习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例如徽州砖雕上“图面 有意,意在吉祥”的图案——麒麟、狮子、仙鹤、喜鹊等,体现了我 国民间的审美心理。这些图案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被运用到现代 装饰设计中,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很容易达到情感共鸣,在民族 文化心理的层次上也具有亲切感。另外,徽州砖雕的高低、透 雕、半圆雕手法,体现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 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徽 州传统砖雕的艺术设计元素丰富,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是在特 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下形成的,其画面本身的图案简洁明 快,体现了徽州居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在对其艺术元素运 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拷贝和挪用,一定要建立在对徽州文化 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简化、变形及重新组合,挖掘其造 型的构造形式,从中寻找出外在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结合点,把握 视觉设计 ART EDUCAT【oN RESEARCH 砖雕的本质特征。正如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亚历克 斯・奥斯本所说的那样: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 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徽州传统砖雕艺术的文化价值在现代装饰设计 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现代装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和 视觉语言。我们在学习借鉴装饰设计的现代元素时,要能够把 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和现代设计元素有机融合,表现民族民间 艺术的传统精粹,这种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设计作品 本身,只有这样,我们传统艺术的民族特征才能得到积极的传 承,设计审美才能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得到再创造和再发展。徽 州砖雕艺术的独特审美机制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创新 的运用,无论是在装饰造型上还是在装饰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我 国民间艺术的本土化特征。 注释: ①(美)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l2. (参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 979:121. ③(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金城出版社,2010:37. ④(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 986:38.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编辑王树凯
(上接第1 03页) 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水平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培养行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人才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践教 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坚持将动手实践和 认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 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 固树立的观点。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 导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用 项目式的任务驱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保证完成理论教学内容要求的前提下, 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 的时间有机地穿插,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 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是科研,科研活动 的开展和成果转化是联系学校和企业的 桥梁,它可以帮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 管理水平;帮助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 平,尤其是实践理论水平;帮助学校创造 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区 域经济服务。没有科技的支撑,产学研结 合将是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 院校今后的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 科研水平所决定的。因而,高职院校应重 视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六、展望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 向工程一线的,因而景观设计职业教育应 结合工程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加 强对学生景观设计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 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 本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积 极关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景观设计专业 发展,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 程实践化。其次,积极开展景观设计、施 工等方面的工程专家来校交流活动,拓展 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有很好的把握。最后,积极推行“订单型” 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依托企业,打造“双师 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3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群)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6(7). [2]赵精兵,同勤学,王景红.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9). [3]黄尧.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 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4]陈玉玲,李玉贵.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 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职教论坛,2007(1).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伍宝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