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2014年07月28日 13:26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板玻璃生产线,今年预计还将新增42条。
平板玻璃也和钢材一样受供给过剩影响价格出现下滑。由于中国房地产行情萎靡不振,当前库存正快速膨胀。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出口来谋求生机。
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平板玻璃的出口量为17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1.4%,出口额增至了1亿3165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国家,隔热性能优良的高性能建筑玻璃似乎实现了出口增加。
对此,日本企业已坐卧不宁。日本平板玻璃厂商高管忧虑的表示“难免要在处于领先优势的市场展开竞争”。日本平板玻璃企业在泰国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在东南亚处于领先优势。然而,价格便宜10~20%左右的中国产平板玻璃已开始大举涌入该市场。
4、水泥
我国水泥行业早在2003年就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当时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22%,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的立窑产能过剩。到2012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已达到90%,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众多行业纷纷涌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积聚。
从2013年年初开始,中国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是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约是22亿吨。如果在建、拟建线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而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水泥市场何去何从?
5、电解铝
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实际生产电解铝2194万吨,过剩率超过30%,产能过剩甚至超过了钢铁行业。
从铝来看,当前我国铝价已经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吨左右,但当时电价仅1毛多,人工成本和劳务材料等也大大低于当前,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电解铝企业账面几乎很难赢利。
中国铝业发布的2014年一季报线上,该公司当季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21.57亿元,亏损额较去年同期增加11.81亿元,上年同期公司亏损9.75亿元。中国铝业将亏损的原因归为主要产品的价格下滑,公告称,由于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公司电解铝和氧化铝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和5%左右,增加亏损金额约为13亿元。
据高盛测算,以现金成本计算,中国约有50%(合1100万-1200万吨)铝产能处在亏损状态,相当于全球总供应的25%左右。只有实际减产规模能够达到100万吨,铝价的中期前景才会转好。 6、船舶
《201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有过半船企却是接近“零”接单。
截止去年三季度的1168万修正总吨接单量都集中在中国69家船企中,其他80多家企业则均没有斩获,有些甚至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且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船企手中,中小船企获得的订单少之又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即使大型船企,也避免不了亏损的结局。
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来历史性一刻,造船订单与世界造船霸主韩国只有0.3%之差。中国造船业向世界“一哥”的目标一路狂飙,但中途遭遇洪水猛兽。从08年第三季度,美国次贷危机像癌症细胞迅速在全球扩散,造船业受此影响进入“寒冬”。 7、光伏
去年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除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外,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如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达95%。
光伏产能过剩的一个悲剧是无锡尚德。2007年光伏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利用,这让刚刚起步的中国光伏行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此时的施正荣开始全力打造他的光伏帝国,四年以后,尚德的产能达到全球第一,极具扩张的还不仅仅是无锡尚德,2010年,全球前五位的太阳能组建供应商来自中国的企业就占到了4位。
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说,据我所知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建光伏产业园,都在创千亿的光伏行业。
彼时,施正荣并没有挺下扩展的脚步,到2010年年底,尚德电力的产能获得全球第一,看似乐观的市场前景,也让这家企业在十年间一直大肆举债经营,最终埋下了破产的伏笔。 8、风电
天则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风电设备产能利用低于60%。
与光伏产业类似,风电设备同样经历着“过山车”。前几年,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一窝蜂地进入风电制造行业,从2011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开始出现负增长,突然的“刹车”使国内风电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业内人士称,现在风电行业是全面亏损,做得越多,亏得越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整个产业都会崩溃。
而盲目的跟风令企业无暇东顾,耽误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时间与投入。以海上风电为例,跟国外的海上风电相比,我国在海上风机的制造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有15家风电设备制造商在做5~6兆瓦风机的研发工作,其中有五、六家已经生产出样机,并实现装机,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研发阶段。在这些企业中,真正用自主技术来进行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国外的技术。
这也是其他产能过剩产业的通病。 9、石化产业
目前,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普遍,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情况严重,“十二五”后两年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称,除少量的有机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外,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初步估算,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石化、化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而在2008年以前,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业产能过剩。
而目前,各行业仍有大量在建产能,预计今明两年将陆续投产。孙伟善预测,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氟化氢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产能仍处于极度过剩状态;PTA、甲醇、烧碱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
中央去库存基调已定 楼市后续政策如何加码
2015年11月18日 03:25 21世纪经济报道
1,204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中央“去库存”基调已定 楼市后续政策如何加码?
决策层此番提去库存,是稳定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而下一步的政策也应重点关注高库存的三四线城市,从增加住房需求、降低购房门槛和降低房企融资难度、减少土地供应等多管齐下,稳定房地产市场。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分析师 纪睿坤
特约分析师 葛逸瑶
继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表态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要“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等消费”。1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赴江苏等地考察时,再次强调“化解房地产库存”的问题。
连续几日中央对于去库存的强调,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投资持续下滑的形势下,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对比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的数据和2013年数据,并结合各地土地市场表现和政策走向研究发现,决策层此番提去库存,是稳定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而下一步的政策也应重点关注高库存的三四线城市,从增加住房需求、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和降低房企融资难度、减少土地供应等多管齐下,稳定房地产市场。
决策层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频提去库存?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决策层此番提出化解楼市库存,是稳定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 1.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创21个月来最低
房地产投资数据在2014年初急转直下,并持续下滑,截止到2015年10月的数据,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已经创历史新低,同比增速仅2%。从全国和地方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无疑拖累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并成为影响GDP的重要因素之一。
2.房地产库存仍在不断攀升,且销售增长出现疲态
截止到10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632万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2122万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
销售无疑是去库存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最新的数据却并不乐观且已显现出疲软的态势,1-10月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2%和14.9%,涨幅较前9月分别收窄0.3和0.4个百分点。从单月情况来看,自7月以来,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在不断收窄,9月(9.0%)、10月(5.5%)的同比增速均远低于近6个月13.2%的平均增速。
再反观2013年,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4636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两年以来,全国待售面积增加了23996万平方米,上涨了54%。
3.卖地收入骤降,加剧地方债务危机
今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78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土地成交价款5794亿元,下降25.2%,这也是十几年来罕见的低迷。
土地收入的持续下滑将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在房地产投资下滑之时,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砝码,但是很多地方却面临无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现状。在确保地价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只能收缩土地供应以稳地价。
4.房地产去库存成为经济痛点,关系金融体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