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中国
李伟民
内容提要 对莎士比亚喜剧的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概念出发,以社会学批评为主,强调
/人民性0,以及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批评方式过渡到美学、文艺学批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研究中冲破了/人性0和/爱0的禁区,将莎士比亚喜
剧的主题定位于/爱0、/友谊0,强调莎士比亚喜剧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爱情、婚姻
的讴歌,并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批评 中国
在中国的莎学研究中,和莎氏悲剧相比,
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以研究程度的是否充分来看,对莎氏喜剧的研究尚存在着若干不
足,相当多的一批莎氏喜剧研究成果还没有完
全超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水平,研究
的方法需要革新,研究的角度需要调整,研究的材料需要充实,研究的观点也急需创新。为
此,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中
的喜剧研究做一番理论的梳理,勾画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莎士比亚喜剧研究的主要轨迹。
一、20世纪50年代:定位于
/人民性0的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
指导下,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被定位于/人民
性0,莎士比亚喜剧研究也受到了政治形势的深刻影响,在研究中突出人民大众与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1954年7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第七次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文艺工作者学习政
治理论和古典文学遗产的书目,其中,在/其他各国0一项中还包括了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
四大悲剧和5罗密欧与朱丽叶6、5威尼斯商
人6和5暴风雨6。¹其时的文学研究,包括莎
士比亚研究,虽然已经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但是,研究外国古典文学,包括莎士比亚
戏剧,还没有成为禁区。将莎士比亚戏剧列为
书目,表明了准官方的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文学工作者对莎士比亚这一古典文学遗产的认识
和尊重,因此才有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些人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例如,李赋宁先生就发表
了5莎士比亚的3皆大欢喜46的长篇论文。º
他的这篇论文虽然也打下了那个时代比较鲜明
的烙印,但是,仍然不失为中国学者最全面论
述5皆大欢喜6的论文,也是自莎作传入中国以来到/文革0前最重要的莎氏喜剧研究论文
之一。在李赋宁先生发表这篇论文以前,研究
莎士比亚作品主要集中在悲剧方面,对莎士比51亚喜剧的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到了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李赋宁先生的这篇论文仍然影响
了一代莎士比亚戏剧的学习者、研究者。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莎学研究
中,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取代了/审美0,成
为研究的基本诉求。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
势,研究者把莎士比亚和莎氏时代的阶级、阶级斗争与当时中国政治环境中强调阶级之间的
矛盾、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联系起来,突出了
莎学研究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倾向。在反右斗争中,有人提出/资产阶级右派从我
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动了对社会
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的猖狂进攻,,这是
一种阴谋,必须揭穿0,»并以此回答了/我国大学生为什么必须学习政治理论课0»的根本
问题。在文艺理论教学中提出/毛泽东同志的
文艺思想不仅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富有战斗
性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0¼/文学艺术战线上从来就
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五四.以来的情况
是如此,解放以后的情况仍然是如此。0½毛泽东1962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0的
指示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0的理论
已经形成,阶级斗争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1963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再次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有流
血的阶级斗争,有不流血的阶级斗争。不讲阶
级斗争什么问题都不能说明。0显然,莎士比亚研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
的要求,舍此别无他途。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对中外
文化-遗产.,尤其是外国文学的态度,,是敏感而重要的问题0。¾/-接受.是有一定范
围的,尤其是西方文学,,以创作而言,则-现实主义.是一个衡量的标尺。0¿相对于莎士比亚悲剧和历史剧而言,莎士比亚喜剧具有
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不是现实主义的特
征。尽管,在反右前夕,与文艺创作的活跃相一致,在理论批评上出现了新的探索,巴人的5论人情6、钱谷融的5论/文学是人学06、王
淑明的5论人情与人性6还就当时的一个禁区)))人性问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勇敢地
进行了探索。À但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研究
面前,浪漫主义人情、人性的研究显然是不合
时宜的。周扬的5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6经毛泽东三次审阅修改,对文艺界反右斗争进
行了理论总结,主要批判了/右派分子0在文
艺上的主张和理论观点,说那是/资产阶级的文艺路线,也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或修正主义
的文艺路线0,因而认为/这是文艺路线上的
一场大是大非之争,社会主义文艺路线和反社
会主义文艺路线之争0,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在文艺领域内的反映0。Á
这些判断毫无例外地为外国文学包括莎士
比亚研究涂抹上阶级斗争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
的色彩。在莎学研究中,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学遗产,惟有借用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研究
理论,特别是/人民性0的提法。我国解放以
后,文艺界一直运用着人民性的概念,普遍地认为它是指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表现人民的
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Â在/人民性0的讨
论中,有人提出:/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文学作
品,必然也具有人民性。从文学史的发展可以证明:只有现实主义文学才能提出文学的人民
性问题。0lv曹未风提出用马列主义阐释莎士比
亚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事业的迅速开展0,突出反封建
的人民性内容和现实主义精神。lw用现实主义
这一标准进行衡量,浪漫主义特色突出的莎士
比亚喜剧,其人民性是要大打折扣的。在李赋宁先生的莎学研究中,无疑也贯穿
着/人民性0的指导思想。他将莎士比亚的人
文主义思想上升到对英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批判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肯定莎士比亚和他的作
品中的/人民性0,反映了人民大众和资产阶
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关系,而/人民性0的提52国外文学 2006年第2期(总第102期)法,恰恰就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的鲜明标
记。他自己曾说:/5莎士比亚的3皆大欢喜46
是我50年代写的,是我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西方文学的一点成果。在努力研究
社会发展史的同时,我也重视分析和解释文学
作品里的语言现象。0lx李赋宁先生后来的这段
话表明,他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民性0的提法的意识形态化的偏颇已经有所认识,所以他
后来更强调文学的表现对象就是语言的作用。
李赋宁先生对莎氏5皆大欢喜6的研究,是在肯定莎作/人民性0的前提下,突出人文主义
理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矛盾。李赋宁先生
认为,莎士比亚创作喜剧5皆大欢喜6,说明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由于莎士比亚喜剧所具
有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因而使莎剧变得更加
深刻和更加成熟。
李赋宁先生强调5皆大欢喜6是一部有丰富的人民性的作品。它的人民性表现在莎士比
亚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牧歌体)和人
民熟悉和热爱的民间传说(罗宾汉故事)来表达他的来自人民群众的人文主义理想。这个人
文主义理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反资本主义和反封
建两方面:对于牧歌社会和人类黄金时代的向
往表现了它的反资本主义的一面;对于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的爱慕表现了它的反封建的一
面。莎士比亚对于人民大众最迫切的愿望和最
强烈的感情能给以迅速的、及时的表现。时代向他提出的新的要求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反映日
益加深的社会矛盾;人民大众最迫切的愿望和
最强烈的感情就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
和反抗情绪,以及要求社会改革的意志。ly
显然,李赋宁先生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环
境。透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和在埋葬与挖掘中显
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我们在评说先生的莎学研究时,更应该看到其中透露出来的现代知识分
子生命历程的展示。李赋宁先生的莎学研究在
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也重视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里的语言现
象,兼顾社会背景和写作技巧,力图摆脱意识
形态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束缚。然而,他遵循/人文主义0代表人民的理想,因而也就天然
地代有/人民性0这一指导思想,在研究中明
确得出只有具有/人民性0的作品才是进步的
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的结论,致使莎氏喜剧研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认为,如果我们
剔除那个时代学习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的印迹
和中国政治环境特有的政治化术语,从深层联系给予观照和特别的理解,我们就会明白前辈
莎学家在研究中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了。
二、20世纪80年代的莎士比亚喜
剧研究:定位于爱和友谊的主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和中
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一样,都将社会学
研究和意识形态化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对于人性的研究、对于爱情的研究则讳莫如深,有意
回避。承20世纪50)60年代莎士比亚喜剧研
究的惯性,80年代初期的莎氏喜剧研究仍然未能完全摆脱阶级斗争和社会学思维的模式。
这方面的研究以方平先生为代表。lz方平先生
曾说:/那时候我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只
能偷偷摸摸,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就像封建社会中的小媳妇,夜半偷偷出去与自己以前的情
人幽会,在那种紧张的心态下,可想而知,既
没法谈爱情,也绝对搞不好翻译。0l{/现在回
过头来重读发表在揪出-四人帮.后的一些莎
评,可清楚地看到,处在当时排山倒海的政治
斗争的形式中,我还没完全被异化:良知还没
完全丧失,可是在思想上却被压弯了腰,我私下写了些当时绝无发表可能的论文,自以为试
图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不自觉地按照既定的
政治调子、既定的模式,用当时那一套政治语言,当做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多么地
可悲啊!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它用火和剑,强
制你按照它的政治调子去思想,彻底剥夺了属53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