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顶山市2014 年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

平顶山市2014 年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

平顶山市2014 年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一、试验目的笔者认为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永恒主题,新品种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永恒目标。

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引进及推广在农作物的优胜劣汰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合理做好小麦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为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中有实际性的意义。

所以,通过本试验可以为平顶山市引进高产、优质、抗倒、抗病等综合性状好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参试品种与试验设计参试品种有陕农70、西农2000、小偃58-16、西农938、西农0316、西农056、西农529、西农5311、W3525、西农1018、西农556,对照品种为豫麦49-198号,每个品种试验面积为667m2,试验面积共0.8hm2。

三、试验选址与田间管理(一)选址试验安排在平顶山市宝丰县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内,黏壤土,土壤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每667m2产量为500~550kg,于2013年9月22—24日收获,9月28日秸秆还田,土壤病虫害轻,无处理,于10月1日人工撒肥后旋耕耙第1遍,10月2日耙第2遍、第3遍,10月4日踩线打畦平整,土壤耕层上虚下实。

10月13日旋耙前采用人工均匀撒播方法,每667m2施基肥50kg,所选基肥为沃夫特小麦配方肥,其中N≥26%、P≥14%、K≥6%。

播种前10月14日上午为防治地下害虫及生长后期蚜虫,用立克秀+高巧、吡虫啉混合拌种,每1袋立克秀(净含量10mL)加1瓶高巧吡虫啉(净含量30mL)混合后加1kg水拌15kg种子。

10月15日使用山东产小麦小区试验播种机人力拉播,每667m2播种量7~8kg,每品种播种0.07hm2。

(二)田间管理1、除草:该试验于2013年11月20日用麦田除草剂巧媳妇(二甲四氯钠)1袋/667m2,用机动喷雾器喷施,防治冬前麦田杂草。

2014年3月12日用麦田除草剂拔草妞1袋/667m2,用机动喷雾器喷施,防治春季麦田间杂草。

2014年3月31日和4月8日,分2次进行人工田间去杂、拔草。

2、防虫:2014年3月24日,用氧乐氰50g/667m2,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用机动喷雾器喷施。

2014年5月8日用磷酸二氢钾和氧乐菊脂50g/667m2,用机动喷雾器喷施,防穗蚜和后期干热风。

3、灌溉:2013年10月16日,播种后土壤墒情差,为保证一播全苗,浇蒙头水1次,大水漫灌。

2014年1月2日冬灌1次,大水漫灌。

2014年4月2日因干旱浇拔节水1次,大水漫灌,该试验所有品种田间管理都在1d内进行,严格按照试验标准进行田间规范化管理。

四、收获情况由于几个品种晚熟,应推迟机器收获时间。

于6月6日上午10:30至下午3:00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对不同品种进行全区产量实收,当日下午对不同品种进行实产测定。

五、气候特点及影响2013年10月1日试验地规划整理后,由于最高气温一直在25℃以上,天气最高温度达34℃,10月上旬平均气温在30℃左右,所以播种一直推迟到10月15日。

播种后墒情差,于10月16日浇蒙头水,10月22日出苗。

10月30—31日有1次降水,降雨量18mm左右。

至越冬前降雨量很少,于2014年1月2日浇1次越冬水。

整个越冬期气温比往年稍高1~2℃,整个冬天没有有效降雪。

偏暖的气温一直持续到3月份,3月下旬气温17.6℃,常年平均气温9.58℃,较常年偏高8℃,打破历史极值,偏暖程度十分显著,3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在往年要到4月中旬才能达到,气温一直在高位运行,最高气温在20℃以上的天气超过10d。

偏暖的天气持续到4月的前几天,前期偏暖的天气加快了小麦的幼穗分化,从而使不同品种4月上旬开始抽穗,个别品种地头4月2号就抽穗,而4月中下旬的气温又偏低,尤其是4月10—11日和4月18—19日的2次人工影响和自然降雨,4月中旬的气温偏低,4月上旬没有抽穗的品种推迟到15—16日,使品种间抽穗期间隔7~8d,同时降雨和低温,使部分抽穗晚的品种下部小穗不育,有的品种不育小穗达4~5个。

由于中旬的2次降雨,部分品种纹枯病发生较重,而4月25日中雨后,小雨加大风低温,个别品种出现倒伏,5月中后期的2次大风,加重了前期倒伏品种的倒伏程度和倒伏面积,同时又有几个品种不同程度倒伏。

整体上5月上中旬的气温比较适宜小麦灌浆,5月25日后气温回升快,最高36~37℃,加快了不同品种的成熟。

晚熟的品种籽粒快速失水,有的品种茎秆、旗叶仍然青绿,六、品种特征特性记载具体详见附表。

七、试验总结与分析(一)总结对所有试验品种都按照当地高产栽培技术实施,同时按照小麦区域试验的记载标准对试验品种不同时期田间表现进行了详细记载,收获后对所有试验品种进行了实际测产、室内考种和理论估产。

针对本年度特殊的天气气候条件,11个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特性,总体试验水平比较高,所有品种产量均超千斤。

中后期专家田间观摩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西北的品种成穗数高、品质优良。

不足之处是后期个别品种大面积倒伏,虽然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倒伏品种没有推广前景。

因此,建议抗倒伏品种西农938下一年继续试验,强筋优质品种陕农70可以考虑再试一年,其他品种不再试验。

(二)品种评述1、西农938:该品种半冬性,半匍匐,抗寒耐冻性好;冬春分蘖适中,成穗率较高;叶片深绿、旗叶宽上举;茎秆蜡质层厚,坚硬,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抽穗早,株型紧凑,穗层较齐;抗白粉病、有轻微纹枯病发生,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48万穗、穗粒数40粒、千粒重43.8g。

在2014年特殊气候条件下,实产居本试验第1位,比对照增产13.4%,达显著水平。

2、西农056:该品种半冬性偏春,半匍匐,抗寒耐冻性好;分蘖力强,起身快,春发长势旺;叶浅绿、宽、下披,大小分蘖两极分化快,主茎穗与分蘖穗较明显,抽穗较早,穗层较齐,籽粒灌浆速度较快;白粉病2级,纹枯病发病较重,按照产量三要素亩穗数45万穗、穗粒数42粒、千粒重46.2g推算,纹枯病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因纹枯病发生,虽然茎秆蜡质层厚,但茎基部感病导致后期该品种大面积倒伏。

实产居本试验第2位,比对照增产8.2%。

3、西农1018:该品种半冬性,半匍匐,抗寒耐冻性好;分蘖力强,春发长势较慢,抽穗偏晚,株型紧凑,旗叶上举过穗;叶片深绿中宽,抗白粉病,有轻微纹枯病发生,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3万穗、穗粒数41粒、千粒重43.7g;虽然三要素比较协调,但是该品种茎秆细软,在4月25日大风后就发生30%倒伏,后期倒伏面积超过90%。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3位,比对照增产6.34%。

4、小偃58-16:该品种偏冬性,幼苗匍匐,抗寒耐冻性好;分蘖力强,冬春长势旺;叶片浅绿,宽披,抽穗适中,该品种抗白粉病、抗纹枯病;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50万穗、穗粒数41粒、千粒重39.6g;该品种晚熟,籽粒灌浆速度慢及后期高温逼熟,导致千粒重偏低,后期有小面积倒伏,实产居本试验第4位,比对照增产4.48%。

5、陕农70: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冬春长势中等,抗寒性中等,分蘖力较强,叶片宽少披,小分蘖多,主茎穗与分蘖穗差别大,茎秆蜡质层厚,抗白粉病、抗纹枯病;抽穗、成熟偏晚。

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55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2g;灌浆后期旗叶茎秆青绿,功能期长;抗倒伏。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5位,比对照增产3.7%。

6、西农529: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冬春长势旺;分蘖力中等偏强,叶片深绿,宽(2倍)上举,成穗数适中,茎秆弹性好,株高偏低,抗倒伏;抗白粉病、轻感纹枯病;抽穗早,穗大,籽粒灌浆速度快,千粒重高,成熟早;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8、千粒重46g;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6位,比对照豫麦49-198品种产量相同。

7、西农556:该品种偏冬性,幼苗半匍匐,越冬长势强,抗寒耐冻性好;叶片深绿,窄上举,分蘖力强,小分蘖多,拔节期生长慢,抽穗偏晚,穗偏小,茎秆弹性好,抗倒伏,重感白粉病、轻感纹枯病,该品种晚熟。

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7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6g。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7位,比对照减产0.37%,不明显。

8、西农5311: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越冬长势强,返青起身快;叶片深绿,偏宽,株型紧凑。

分蘖力适中,主茎穗与分蘖穗生长相差较大,4月中旬抽穗,穗大穗长,但下部小穗平均3~4个不育,籽粒灌浆速度快;轻感白粉病、抗纹枯病;茎秆偏高,后期倒伏面积达70%,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54.4g。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8位,比对照减产1.38%,不明显。

9、W3525:该品种偏冬性,幼苗匍匐,越冬长势强,抗寒性强;春发长势慢,拔节期生长慢,分蘖力强,小分蘖多,叶片深绿中宽,后期旗叶干尖严重;轻感纹枯病、白粉病3级;株高偏高,后期倒伏面积达80%;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6万穗、穗粒数43粒、千粒重43.2g。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9位,比对照减产1.68%,不明显。

10、西农0316:该品种偏春性,幼苗直立,冬春生长偏旺;抗寒性稍差;叶片深绿、宽披,分蘖力中等偏弱;后期旗叶干尖严重,抽穗早,早熟,熟相好;抗纹枯病,感白粉病3级;秆中等高度,韧性好抗倒伏。

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46万穗、穗粒数41粒、千粒重42.2g。

该品种实产居本试验第10位,比对照减产3.6%。

11、西农2000: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葱绿,春发长势强,分蘖力极强,小分蘖多,抽穗早,早熟,熟相好;轻感纹枯病、白粉病3级;茎秆弹性好,抗倒伏。

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51万穗、穗粒数39粒、千粒重41.4g;该品种2014年为第2次在本试验点试验,2013年优点表现突出,在2014年特殊气候条件下,实际产量结果居本年度试验第11位,比对照减产6.5%。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几年来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我们真正认识到每一个新品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肥力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特性、产量水平。

选择适应性强、年际间差异变化小的高产新品种是将来我们试验、示范、引进及推广工作的主要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