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娱乐化

媒介娱乐化

媒介娱乐化现象

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

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尤其商业化的今天,一味的追求收视率以及广告效益,电视娱乐节目逐渐成为了“愚乐”节目。节目内容夹杂着嘲弄等一些低俗下流的东西。尽管这些节目常备受争议,大众媒体对此褒贬不一,但似乎越是低俗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似乎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纯娱乐消遣以及放纵发泄的需要,因而造成了低俗化的现象开始风靡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然而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正大综艺》那样自然愉快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无底线的游戏,泛泛的节目流程与主持人过分夸张的互动串畅这些不禁让人深思——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1)我国媒体市场化竞争导致媒体追求收视率是导致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相继展开,由最开始的抢线索、抢新闻,到现在以各种娱乐化方式吸引受众眼球,收视率已经成为了衡量媒体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竞争固然是好事,娱乐也不算坏事,但是以各种不健康甚至是刺激、黄色、暴力的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就不是好事了。

(2)我国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催化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生。在国外,多元的市场盈利模式使他们的电视节目大多健康积极,而在我国,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媒体不得不使媒体人花更多的精力去拉广告拉赞助,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据悉,一个每天节目播放量10至15小时的电视频道,全年运行少说也得两到三千万。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频道都没有拍摄、发行电视剧的能力,惟一的筹资渠道是广告收入。而在任何区域广告市场的增量总是有限的。在这种生存背景下,一些经济拮据的频道走投无路,只好为某些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量身订做娱乐节目。老板们说境外某某搞笑节目挺好玩的,频道总监便立马附和、跟进,组织专门的克隆班子,将其迅速推上荧屏。在“有奶便是娘”的语境中,何谈节目的质量、品位和格调?

(3),受众生活压力大,需要娱乐节目的存在缓解压力。媒介向来是传播的主动者,决定公众选择新闻的范围,但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在受众的约束下,媒介在传播中主动影响受众,不能不以信息的质量使受众满意为前提。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就是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当今世界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电视节目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天都会接受不同的各式各样的新鲜信息。那么,对于信息时代的受众来说,受众对于信息的取舍直接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在纷繁的电视节目中,受众更多的会去选择一些有助于轻松接受信息的电视节目,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鲜的信息。所以,电视娱乐化便随之产生了。但是电视娱乐化并不代表说要整个泛娱乐化,也谈不上娱乐化就是恶搞等。崔永元在《解放日报》一则《保卫良心》的采访报道上曾提到:“并不反对娱乐节目,但是反对娱乐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部生活。” 这也就说明,电视节目不能全部娱乐化,总体趋势的发展不能代替一些严肃性节目的必然存在。

尽管当下很多电视娱乐节目不令人满意,但电视娱乐节目的释放功能、宣泄功能,减压功能是其他无法代替的。人们对娱乐节目的既骂且爱的矛盾心理,恰恰说明一方面我们不能缺少娱乐,另一方面目前的娱乐节目的确还不尽人意。那是不是中国电视娱乐就无法走出低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娱乐节目是可以通俗化的,这是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是从初级阶段国情出发的,大众通俗文化所蕴含的工业文化精神、商业文化意识以及世俗文化追求,对于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且这种文化的务实精神,对过去那种故作深沉的守旧文化心态和空泛许诺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有益的冲击和否定,使某种过时的“贵族文化心态”出丑,应当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娱乐节目在力求大众性与通俗化,强化突出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违背道德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娱乐的个性足通俗与快乐,但不能以牺牲格调与品位为代价。当娱乐的个性被极端异化,当文化品位、价值尺度与道德准则形同虚设,注定会背弃它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这样的娱乐会产生一时的颠覆性效应,但其最终颠覆的是它自己。显然这一点已经开始受媒体关注,央视已经带头提出十四条自律条例。娱乐节目要做的通俗,但并不是低俗,不是盲目的迎合,更不能“恶搞”,而要追求一个高度,一种娱乐的高度。如果是按照低俗的思路发展下去的话,只会把自己框死,离正道越来越远。现在的观众之所以看那些所谓带有低俗内容的娱乐节目,只是图一个新奇,为了满足人们普遍的猎奇心理。但是这种心理的存在时间毕竟是很短的,只是个过渡时期。如果娱乐节目都一窝蜂的这样走下去,电视娱乐节目就会真的变成观众眼中的伪劣商品。而最引人注意的还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走向。

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威尔伯.施拉姆说“信息对于一切社会过程都是基本的,它是社会的真正的相互作用。内容为王、内容至上,是人们对当今传媒竞争策略的一种概括。“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征,而且取决于掌控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从中央台到地方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都无可非议的处于龙头地位而全力倾注。世界上一些著名电视台的影响力也是在新闻报道中得以塑造的,如今各个媒体的新闻节目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如今的新闻节目要想拨得头筹大都将软新闻放大化,而将硬新闻软包装,在硬新闻中寻找趣味作为“卖点”。这也是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原因所在。“新闻娱乐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它既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关注和市场份额。但是,这类新闻如果过于重视新闻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新闻原来的本质,也容易导致对事实的歪曲和产生误导,带来负面效应。

新闻娱乐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借题发挥个人恩怨好恶

民生新闻强调由“媒体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变,强调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进行报道,反映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所乐所惑。对此的片面理解致使民生新闻内容出现了许多缺失,于是,针对内容而发表的点评自然也就出现了偏差,常常把大众传媒当成发牢骚的“自家客厅”,挟私报复的“凶器”,为人们所不耻。

①、一厢情愿个人化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评论也应是基于真实事实之上得出的正确结论。民生新闻的点评也应该是正确的能深入人心的结论,只是其思考问题应站在普通平民的角度,尽可能触及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部位。但有些民生新闻评论虽然打着“平民视角”的旗帜,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和事物本质,只好把带头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当作评论说出来强加给受众。这些观点不仅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心里话,不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甚至极为偏颇,反而让人极为反感。

比如曾看到过一个某人倒卖火车票被抓的新闻,电视里的主持人除了说可恶外无以表达,最后竟自己开起玩笑来说:“真想揍他一顿。”如此点评,与其胡说八道,倒不如退回到“严肃说教”的层次,可能社会效果还会更好些。

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而绝不是也不能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和抒发个人恩怨情仇的层面。这一点不仅是老百姓应树立的媒体意识,更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媒体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量尺度,不要向老百姓发送了错误的信号。

②、故弄玄虚扩大化

一是点评的高度有余但实际价值不足。例如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商家出售问题车辆却推卸责任的事件,主持人在评论中说:“如果大家都这样推来推去的话,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没有秩序了,这些奸商就要横行霸道了,消费者就要永远吃亏了。事实上不会这样的,朗朗乾坤下有法律作保护,有政府做撑腰。”这样的点评让人感觉抓不到“缰绳”。点评上升到一个高度,从大处着眼是没有错的,但放到发生在身边的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件上,观众更愿意听对问题症结一针见血的、或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评论。这一定比振奋人心的口号来得更有价值些。 另一个极端便是新闻点评夸大其词。曾经在某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中,看到这样的评论,在播出了“某小区一夜间杂物间被撬十几间”,接着又播发了一条“一女青年当街遭抢”的新闻之后,主持人评论说“哎,现在的社会治安真是越来越差啊”,类似于这样夸大其辞、极不负责的评点,在现在的不少民生新闻评论节目中时常可以看到。如此失实评论,是会误导受众的。

③、迎合受众庸俗化

孟非在“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牌栏目名主持讲坛”上提到“主持人不能一味的迎合公众对娱乐性的需要”。 这句话恰恰反映出当下民生新闻主持人发展的偏轨。有些民生新闻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和不太健康的心理需求,将表现百姓生活的新闻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将电视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将百姓新闻变成了市井的电视围观。在一些冠以“民生XXX”名称的电视节目里,大都追求轻松说事的风格,甚至借鉴了一些娱乐手法进行所谓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往往不合时宜,让人看来不舒服。

曾有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市民陷入马路水坑,这时候主持人竟然打着快板进行评论。在这里,无论你的评论用多少人文关怀的句子,都会被这种表现形式所消解,甚至带来反讽。因为,拿灾难和不幸进行娱乐化,本身就有违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不符合新闻伦理学的规范。

④光怪陆离另类化

在民生新闻一轰而上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表达都只限于“模仿”的初级层面。为了看起来“像”个民生新闻主持人,他们甘当“孟非克隆人”、“元元复制品”。然而他们“东施效颦”的结果就是模仿元元的表达却过于调侃,轻浮而庸俗;克隆孟非的点评却过于情绪化,肤浅而粗劣,以至于最后学习来的就只剩下孟非的“光头”了。

苏州电视台某频道的《社会传真》,有一期节目说的是儿媳对瘫痪的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这是个老掉牙的选题,但它的立意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闻之后,男主持人用孟非“惯用”的方式说:“看看人家的媳妇儿多孝顺!”而这时女主持人却娇嗔道:“你怎么知道我不孝顺呢!”顷刻间,这条新闻的主旨立意就在二人“情绪化”的点评中灰飞烟灭。

更有甚者,为了制造一时的轰动,不惜拿出血腥、暴力、惊悚甚至色情来充当诱饵。因为在他们眼里,大量运用光鲜离奇的娱乐手段、悬疑刺激的故事情节、暧昧煽情的表达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