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第六讲(中间相应用)

2011第六讲(中间相应用)


由均四甲苯催化合成中间相沥青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PT S CH2O CH2 CH2 CH2
Durene Aromatic Formaldehyde Resin
T hermal Modification
Isotropic Pitch
Mesophase Pitch
Some properties of mesophase pitches obtained from Durene oligomers
100%
C、催化改质法
是基于非脱氢催化缩聚的机理,常用的催 化剂有TiCl4, FeCl3, AlCl3,HF/BF3等。有 利于在较低温度下缩聚,限制脱氢和促 进氢转移反应的发生,使反应产物保留 较多的环烷结构,最终得到既具有高度 各向异性,又具有较低软化点。
Iaso Mochida -AlCl3 HF/BF3
潜在中间相(Dormant
Mesophase,群大法)
首先对沥青进行热缩聚制成中间相沥青,然后在避 免沥青分子分解的前提下进行加氢处理,使MP转 化为各向同性沥青,但分子具有潜在的取向性,在 纺丝过程中因受到剪切应力的作用,分子沿纤维轴 向恢复各向异性。
预中间相(Pre-Mesophase,九工法)
5、中间相沥青纤维的不熔化处理
不熔化的目的在于将热塑性的PF在保持择优取向的前 提下和氧形成交联结构,生成不溶不熔体,控制氧化 速度是关键。 一般在250-400的氧化性气氛中进行不熔化处理,可 采用气相氧化(空气、臭氧、氯气等),液相氧化 (过氧化氢、硝酸、硫酸、高锰酸钾)或气相-液相 混合氧化方法。
F、直接热处理法 又称一步热缩聚法,Singer于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首先使用的方法,以A240沥青为 原料,在惰性气体保护和机械搅拌下: 400℃,17-20h, MP-SP >330℃ 以后多次改进,采用低温长时间工艺 (370-390℃, 30h)以求在不降低MP含 量的前提下改善MP的流动性和可溶性。
旋转刮膜蒸发法——是一种在一定温度和高真空下
(0.1-0.5Torr),通过转轴的高速旋转使被处理的沥青在 刮刀与筒壁(约1.5mm间隙)形成一层薄膜,从而使轻组分 迅速蒸发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有高效、省时的特点,可以有效避免二次QI的形成。
2 中间相沥青的调制
A、加氢还原 Birch还原法(Li-乙二胺)(大谷杉郎) 溶剂加氢( THN、HAO、THQ) 催化加氢(Co-Mo-Al2O3, Ni-MoAl2O3等)
S: Cross-sectional area Δ L: Strain to break TS: Tensile strength YM: Young's modulus CS: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ed by composite method)
HF/BF3催化制备MP-CF技术已在三菱气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phitized fibers
Shape code of fiber Tape t-mNA-2 70-no t-mNA-2 70-20 Circular c-mNA-2 75-no Diameter μ m 2.9/14.5 2.5/12.8 7.0 S ΔL μ M2 % 43 0.45 32 39 0.37 0.35 Lc nm 17 13 21 TS YM CS (MPa) (GPa) (MPa) 3850 900 710 3320 2660 890 720 --580
煤沥青中的一次QI
焦粉、炭黑
稠环芳烃
灰尘、金属杂质等
石油沥青(PP)


组成依赖于使用的原油及其加工过程
一般地说,PP的芳香度比煤沥青的低10-20%,具有 更高含量的烷基侧链和部分氢化芳烃结构 与煤沥青相比,PP的分子量分布更宽,也更大,杂 原子含量较低


FCC油浆往往含有催化剂颗粒。
首先对煤焦油沥青进行氢化处理,然后快速短时间 热缩聚使其转化为MP。MP一方面保持了原料沥青 高芳香度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氢化处理形成部分 环烷结构,提高了沥青的流动性和可纺性。
B、共炭化方法
1)添加剂作为晶种优先形成液晶,促使原料沥 青快速转化为中间相; 2)添加剂的溶剂分解作用(Solvolysis),终 止自由基,形成低分子,促进体系的稳定化; 3)供氢性添加剂同原料沥青反应,由于氢转移 机理的作用,调整了炭化速度及中间体的结构; 4)添加剂起到良好的溶剂作用,降低了体系的 粘度,促进液晶的生长。
3.2 不同工业原料的中间相 形成和转化行为
1)煤焦油沥青; 2)乙烯焦油沥青; 3)催化裂化渣油; 4)A240沥青
CH3
CH3
CTP
CH2CH2
EP
CH3 CH3 CH3 CH3
C2H5 C2H5
A170
A240-BS
3.3 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
沥青基 炭纤维
通用级(各向同性) 炭纤维 高性能(中间相) 炭纤维
E、新中间相法(Exxon法)(Neo-mesophase)

美国Diefendorf和Riggs将组成复杂的沥青看作是 三维梯度溶液构成的胶团,在其中沥青组份分子 按照溶解度参数的不同从外向内依次为烷烃、环 烷烃、小芳烃、大芳烃,形成中间相的重组分被 围在中心,这样沥青就可以被看作由他们组成的 “内溶液”(Intrinsic Solution)
AC.98%, S.P. 228℃, QI.34%
N2 stirring
HF/BF3
b. One-stage process
HF/BF3
NA
Modification
2.1-3.1MPa, 260-300℃, 4h
Heat treatment 340℃
Mesophase Pitch
AC. 100%,
S.P.215-235℃, QI.23-33%
(二 )液相炭化反应的控制 第三部分 第三讲
中间相理论 的应用
3.1 优质中间相的原料要求
形成中间相的主要条件: 芳烃分子单元大小; 分子的平面度; 分子内碳原子排列的连续性或完善性。
要形成可塑性好、球体发育完整且缺陷较少 的中间相,需要芳烃原料具有以下特点:

低固体杂质及杂原子含量 芳香度高、缩合度低 适宜的分子大小即环数 分子量分布狭窄,结构均匀,质量稳定 含有适量烷基侧链和环烷结构
NP: naphthalene derived pitch AP: anthracene derived pitch MNP: methylnaphthalene derived pitch The amount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1mol
Preparation time is 4 hour except 融温度和良好的低温可纺性; 2)一定的热稳定性; 3)较低温度下与氧的反应性; 4)高度发达的光学各向异性; 5)炭化收率高; 6)杂质及杂原子含量低。
芳 烃 原 料

普通沥青(煤、石油重油)—GP-PCF 中间相沥青(煤、石油重油)—HP-PCF 中间相沥青(合成沥青)—HP-PCF
由于液相炭化过程所形成的炭物质的结构和石墨化能 力主要取决于原料物质在炭化早期生成的中间相的 形态特征和转化特征,所以为了获得一个能在高温 处理后高度石墨化而且具有高力学性能的炭材料, 就要求材料的原料沥青在液相炭化的早期阶段生成 融并体型中间相并含有尽可能多的大尺寸光学各向 异性等色区域。
制备高性能沥青炭纤维对 中间相沥青的要求
体化学公司(MGC)实现产业化,规模 3000-10000t/a,成本降低30-50%;
Mochida在HP-MPCF巨大贡献,在1993
年第21届国际炭会议上被授予The Charles E Pettinos奖。
D、交联合成法

低分子芳烃在催化剂和交联剂的存在下,于适当 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形成靠官能团连接的芳烃齐聚 物,此齐聚物进一步热处理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转 化为中间相沥青,避免了过度的热反应,易于控 制产物的结构和组成。
a. Two-stage process
HF/BF3
Untreated NA HF/BF3
NA
Modification
80-90℃ 0.4-0.5MPa 7h
N2
NA-isotropic Pitch
NA-isotropic Pitch
Heat treatment
450℃,3h, 0.1KPa
Mesophase Pitch
NA/ HF/ BF3 合 成 中 间 相 沥 青 的 工 艺 路 线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pitches and their some properties (AR Resin)
Sample NP-180 NP-200 NP-210 NP-260-1 NP-260-2 NP-260-3 NP-300 AP-220 AP-260 MNP-260 MNP-265 HF (mol%) 0.67 0.81 0.83 0.59 0.30 0.47 0.64 1.00 1.00 0.52 0.52 BF3 (mol%) 0.25 0.30 0.30 0.15 0.25 0.20 0.10 0.20 0.10 0.15 0.15 Temp. (℃) 180 200 210 260 260 260 300 220 260 260 265 Yield (wt%) 52 52 74 71 37 68 58 90 82 >80 76 AC (Vol%) 0 15 98 95 0 100 100 100 100 80 100 S.P. (℃) 202 199 216 219 95 212 285 238 275 205 205
1 2 3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