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1 / 8 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彭友生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几年,中职教育的形势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关注,关注中职教育形势,特别是关注中职教育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改革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文化基础课教师常议常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在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探索设想。 一、改革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认清与之相关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点 (一)高度国家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方针与政策明确,营造了非常有利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纲。随后,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规划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编写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新的教材,教育部领导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发表指导性的讲话。新世纪初这段时间,教育部颁布《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课程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意见》以及陆续编写出版一批新的教材,包括文化基础课的新教材;教育部还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德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2 / 8 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领导针对进入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职成司的两位司长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都作了重要讲话。正是由于国家在进入新世纪后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度重视,保证了中职教育的良性向上发展,才迎来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蓬勃兴旺的好形势。教育厅余厅长在2004年全区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呈现逐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我区到2004年10月为止当年招生16.3万人,超过上年同期招生数,一批职业学校录取时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长队报读的现象。 (二)国家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把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评价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教育部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毕业生质量”这一考核项目的要求,2003年的表述是二个三级指标,即:①“双证书”比例;②就业情况。而2005年的新指标的表述是:①就业率与稳定率;②“双证书”率与专业对口率。两者比较,新要求中的“稳定率”与“对口率”就是对就业导向的硬指标体现。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改革幅度较大,进一步突出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这一方面,近年来的改革动作特别大。教育部确立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中职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3 / 8 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三年为主的基本学制,其中一年到企业实践。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上述几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点,是在2000—2005这几年体现出来的,这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关系基密、认清其内涵,对于指导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特点 主要理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 (一)1999年11月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黄尧司长与刘占山副司长分别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确立制定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的发展目标,把制定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编写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当时指出,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薄弱”,“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2000年11月,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物理、化学等23门课程教学大纲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三)2002年5月,语文教学等文化基础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正式发行使用。其中,语文成套教材为四册,供两个学年四学期使用;另外还编有《应用文读写》及配套教学读物与练习册。 (四)2001年12月,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含专业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正式颁布。这83个教学计划,对文化基础课开设的门数、学期、学时作了较为原则的规定、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平台的构建,其内容包括: 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4 / 8 1、门数:10门左右(理工科与文科略有不同),包括德育(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职业道德、哲学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课时:1200小时左右。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2000年教育部2号文件《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大致形成4∶6。 3、语文:学时为224—272学时,一般专业不低于224学时,对语文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时数可达272学时。原则上安排前四个学期教学。 从上述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出,教育部已经完成了进入新世纪后文化基础课面向21世纪的课程设置改革及教材建设。正如黄尧司长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所说的:“像现在这样面向21世纪全面地来规划我们的课程改革还没有过。”经过教育部及专家的努力,本世纪初完成了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 此时期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表现在: 1、针对当时“文化基础课教学薄弱”的情况进行改革,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当作当时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2、面向21世纪的中职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这一系统的改革和建设,初步完成。 3、保证了文化基础课这一平台在教学计划中的4∶6的比例。 三、目前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设想。 (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形势要点 根据教育部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区教育厅《2005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区教育厅和人事厅等七厅办《关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5 / 8 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2007)》等文件精神,目前中职教育新的形势特点主要有: 1、明确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国家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到2007年,中职教育和普高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2、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改革学制。实行以三年为主的基本学制,其中一年到企业实习。 4、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确立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新观念。 1、中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能把中职教育办成普高教育。过去一度有所谓的加强文化基础课以解决学生升学的观念应该屏弃。文化基础课应该是充实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 2、学制的改革要求文化基础课在课程学时、学期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于实行“2 + 1”的学制模式,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主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期数和学时也应相应缩减,以适应学生为了就业上岗而增加1学期实习时间这一教学要求。 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6 / 8 3、新的中职教育质量观,要求文化基础课必须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质服务,不能简单以普通高中对文化课的要求来衡量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顺利实现就业与否的结果之中。如果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不能为中职教育质量体系的形成给予充实与支撑,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之中。 四、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 在上述初步确立了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观念的前提下,我们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如下探索设想: (一)原则上以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为指导,结合上述近期的中职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进改探索。 (二)教学内容可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组合本专业的新的模块群。 1、建立语文教学核心模块,构建语文基本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内涵包括的知识是各专业必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语文知识核心部分。 2、初步建立理工科类、文科类两大类专业的语文专门知识模块。分为理工科类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文科类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两大体系的语文知识内涵也可采取小模块的形式组合。如文科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可根据文科类专业的需要设置模块,包括精读文章模块、写作模块、口语交际模块、语文活动模块。理工科类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也可根据理工科类专业的需要设置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