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 / 65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 第一部分 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理论研究 一 . 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 1《易经》与《尚书》 2《内经》与《金匮要略》 3《妇人良方大全》 4《景岳全书・妇人规》 5《傅青主女科》
二 . 补肾理论的探讨. 1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 2肾阴与肾阳 3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2 / 65
4滋肾补肾法 第二部分 补肾调周学术思想及其临床运用 一。 补肾调周的学术思想 1行经期(重阳必阴) 2经后前期 3经后中期 4经后末期 5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 6经前初期 7经前后期 二 。 补肾调周法的临床应用
1补肾调周法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2补肾调周法在PCOS中的应用 3补肾调周法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3 / 65
4补肾调周法在经间期出血中的应用 5补肾调周法在盆腔炎中的应用 6补肾调周法在乳腺增生中的应用 7补肾调周法在其它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用药分析 一 。 夏老对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 二 。 补肾调周法的常用药 1常用药物频次的统计 2常用药物剂量的统计 3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物的统计 4常用药物的分析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4 / 65
第四部分结语 ……………………………………………………………………….
摘 要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妇科专家,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六十载,临证经验丰富,理论建树,著述颇丰。夏教授博采众长,创立了补肾调周法用于治疗妇科各病。
目的:整理研究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发展中医事业迫在眉睫的学术己任。对其特色之处进行阐述,最终加以发扬,使其不但具有传统内涵,更能符合现代化的特色。
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或是与其学术传人进行学习的方法,阅读其学术传人及夏老的著作,再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研究而后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5 / 65
成文。 结果:总结出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通过文献整理研究,得到其临证经验,用药特色。
结论:补肾调周法理论来源于《易经》,深受《傅青主女科》等古籍影响,在临床中,对于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夏桂成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其临床上更以调治不孕不育症卓有成效而著名,其个人精研《易经》、《内经》、《金匮要略》等古典书籍,更广涉妇科诸书,尤其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的学术思想特别推崇。
随着西方近年来在西医学方面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夏桂成教授在此技术上配以中药辅佐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从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夏桂成教授运用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的方法,研究不孕不育病症的深层次辨证治疗,其谓节律之所以形成,必与阴阳消长转化之运动变化有关,有与天、地、人三者间生物钟有关,而又从对易经学说的理解,提出心(脑).肾.子宫生殖轴之观点,制定了“补肾调周法”,从而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6 / 65
鉴于夏桂成教授在中医妇科学上的创新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中医古籍的思想基础与依据,举凡夏桂成教授亲自主编或是他人阐述其中医理论所出版之医学著作,多是以整部中医妇科学所包含之疾病、证型做详细的辨证论治,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于“补肾调周法”理论之解释,本课题拟初探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之学术源流,及本法于妇科常见病中的应用,试析夏老的用药特色。
第一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理论研究 一 . 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 夏桂成教授其中医妇科理论源自《易经》,受《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妇人大全良方》等有关中医妇科古籍的学术思想影响,并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凝练出的适宜于女性月经周期、生殖节律的治疗方法。这一点我们可从夏老于实际临床中的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上看出。
1.1《易经》与《尚书》 《易经》与《尚书》分别开启与奠定了阴阳与五行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7 / 65
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两者皆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辨证观,其贯串于整个中医理论的体系中,成为整体中医药学理论之基础。
1.1.1 《易经》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周秦时代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宇宙观,古籍中如《易经》、《书经》、《礼记》、《国语》等都有阐述过这个学说思想。《易经・系辞传》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义配至德”、“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三德”。
阴阳二字于《易经》中代表了事物矛盾的对立现象,由此演绎出了如:乾坤、刚柔、内外、大小、生死、寒暑、虚盈、始终、动静等名词,来说明了一切事物间包含了矛盾对立的两方面。
夏老认为月经周期中的阴阳消长运动是非常明显的,如经前期的阳长阴消与经后期的阴长阳消,特别是阴阳转化的运动,如经间期的重阴必阳与行经期的重阳必阴,其消长对抗程度已十分激烈,已达生理的限度而需予以调节。由于阴阳消长平衡与互根互用,因此阳长赖阴,有阴消才能保证阳长;阴长赖阳,有阳消才能保证阴长。阴长至重,必须要有大量的阳,因此阳消中见长,必至中水平阳以上,以保证重阴。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8 / 65
由行经期叶经后期_经间期_经前期,然后再回到行经期,如此阴阳消长,周而复始。夏老根据《易经》的阴阳消长思想,结合月经四个周期,将月经周期的周而复始看作是一个基本的太极阴阳结构,以负阴抱阳的阴阳鱼太极图结合后天八卦图绘制了“夏桂成妇科经周阴阳八卦图”,深刻地概括了阴阳易理,象征着女性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与时数规律。夏老将它作为月经病辨证施治的模型,指导临床诊治,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医妇科学生殖节律理论与中药调整月经周期法。 中医学除了用“阴阳和调”来说明人体内部的矛盾统一,用“内外调和”来说明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以外,也引用五行生克之观念来具体说明机体内部的联系是相互依存而同时又是相互约制的。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日:“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前人应用五种较具有广泛特性的物质来分析与归纳事物,研究事物的发展,但是这样归纳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经不是金、木、水、火、土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抽象地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属性。
夏老特别重视五行学说,所谓行者,就是活动、运动的意思,可以弥补阴阳在解释运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用于解释物质内部纵横错杂的关系,阴阳推演物质运动的规律。夏老认为:事物的资生联系、促进,以及制约、调节,是相互的,并非单方面的,因此提出了反五行,也就是在五行学说中的反相生、反相克。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9 / 65
1.2《内经》与《金匮要略》 1.2.1 《内经》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医家之宗”,分为两部,各81篇,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学临床各科的理论,乃是临床各科的源头。《内经》中论及妇产科相关的条文共有28条,主要提出了解剖学上女性内生殖器与外生殖器的名称,例如女子胞、子们、胞脉等;另外,《内经》对于女子月经、孕育的生理现象及其机理以及相关的气血、经脉变化亦多有论述,例如首见天癸、带下等名词的提出,子喑的机理,另外“治病与安胎并举"为治疗妊娠病的重要原则等理论亦是皆源出于《内经》。夏老的妇科学术思想亦是以《内经》妇产科学知识理论与《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为基础。
夏老认为,女性体内有三大节律:生殖节律,月经周期节律和生命节律,这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中月经周期节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殖节律,而月经周期的形成及其所出现的节律变化,也是受生殖节律所主宰的。《素闯・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首次简单地说明了天癸一物及其与女子月经的关系。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0 / 65
1.2.2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内容如下: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首见妊娠之名及其脉证特点,内容含:论治恶阻、妊娠腹痛、下血、小便难、水肿及伤胎等妊娠常见病,提出了妊娠与癞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2)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本篇提出新产后“三病”,遣方用药必须注重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俱虚的特点。
(3)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本篇论述了妇人杂病的辨证论治,特别是在于妇科杂病治法上采取了内外兼顾,首开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此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金匮要略》中首见妊娠之名及其脉证特点,指出妊娠病是妊娠期间所发生的病变,临证治疗用药上必须十分谨慎,当遵循古人“治病与安胎并重”的原则。妊娠期间所发生的病症有三,一是胎气胎火类疾病,二是先兆流产与流产类疾病,三是妊娠期间的合并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