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抗日战争及其战略方针的制定

第五章抗日战争及其战略方针的制定

第五章抗日战争爆发与我军第二次军事战略大转变(1学时)一、全面抗战的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多月里迅速沦丧。

1933年初,日军开始将侵略魔爪伸入关内,侵吞了热河省。

1935年,日本又采用所谓"谋略"手段,以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方式开始对华北进行渗透,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屈辱条约,攫取了中国华北大部主权,这就是日本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构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内外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国际上绥靖主义者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姑息纵容政策的结果。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于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苑平城搜索。

在其无理要求遭到招绝后,即炮轰宛平县城,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驻守卢沟娇附近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O旅广大爱国官兵,在旅长何基沣指挥下奋起抗击。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以此为标志,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当时,日本在华北的中国驻屯军兵力只有1个旅团、2个联队和炮兵、骑兵共5700余人,而且分布在北平、丰台、通县、天津、塘沽、唐山、滦县、秦皇岛、山海关之北宁线上。

由于兵力有限,而且分散,因而在“七。

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为了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动兵力,首先放出“不扩大”事态的烟幕,于7月9日宣称:“我方坚持事件不扩大方针”;然后于11日却发出《派兵华北的声明》。

同日,日军参谋本部发出命令,从朝鲜和中国东北抽调第二十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赶赴华北,以加强其中国驻屯军,并委任香月清司中将为驻屯军司令官。

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中将。

日本帝国主义者肆无忌惮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应以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令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两个师和庞炳勋部一个师开赴保定、石门(石家庄)准备应援第二十九军。

9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和第二十九军并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策励第二十九军为保卫平津面战;同时请缨杀敌,与日寇决一死战。

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抗日救国团体、海外侨胞,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领的通电,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积极支持第二十九军的抗战行动。

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言,重申共产党和红军愿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总目标下,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撤销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征。

17日,由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庐山再次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予、张冲等举行会谈。

中共代表提议以中共提交的宣言内容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尽速发动全国的抗战。

7月下旬,日本侵略者在其增调兵力陆续到达,完成对平津的进攻部署后,即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首先夺取平津,尔后以平津为出发地,沿几条主要交通线展开战略进攻,夺取华北冀、察、晋、绥、鲁五省。

7月26日,日军攻占廊坊。

同日,向中国军队发出最后通牒:限八宝山、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须于27日中午前撤至长辛店,北平市内及西苑的第三十七师须于28日中午前经平汉线北面撤至永定河右岸,以后继续移驻保定地区,如不按上述要求行动,日军将采取行动。

日军蛮横无理的要求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8月9 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水兵驾车强行冲入虹桥中国机场,不听中国哨兵警告,反而枪击中国哨兵,遂被击毙。

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国民政府撤退驻上海的保安部队和拆除所有防御工事,中国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于是日军立即动员驻沪海军陆战队备战,并派遣海军第三舰队主力进入上海附近海域。

淞沪之战已不可避免。

在此形势下,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急令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张治中率驻京沪沿线的第五军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向苏州、上海机动,准备保卫上海;同时令该军第三十六师火速由西安开赴上海,参加作战。

12日,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分别进至杨树浦和闸北地区。

8月13日上午,日军突然向上海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军舰也向上海市区实施猛烈炮击。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淞沪抗战遂告爆发。

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极以应之”。

15日,“陆海空军大元帅”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分为五个战区.并将大批主力部队调往上海方向。

同日,日军参谋本部正式决定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第三、第十一师团等部攻取上海。

17日,日本政府公开宣布放弃“不扩大”方针,向中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

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划定淞沪、江苏南部和浙江为第三战区,以冯玉样为司令长官,下辖第九、第十五、第十九集团军,总兵力达30余万人,重点防守吴淞、宝山、月浦、罗店、溯河沿江防线。

23日,日军第三、第十一师团分别在吴淞、川沙附近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之线进攻,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抗击,进展缓慢。

于是日军参谋本部决定再次向上海增兵。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日军第一O一、第九、第十三师团先后在吴淞、上海间登陆,并向中国守军发动更为疯狂的进攻。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增强兵力并调整部署,以第八、第十集团军为右翼军,以第九、第二十一集团军为中央军,以第十五、第十九集团军为左翼军,总兵力达40余万人,由将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交战。

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的形势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始发表我党于7月15日提交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的谈话。

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告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二、我军的第二次军事战略大转变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全国抗战之后,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针对国民党不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一条单纯政府的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多次提出关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为使全党和红军适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国内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2日至24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红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在《决定》中指出:7月7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从此开始了—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决定》还指出,“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决定》号召“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组织千百万群众进人民族统一战线”。

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十大纲领》是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正确措施。

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

关于军事问题,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

按照目前敌情,日本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

红军主要作战地区是冀、察、晋三省之交地区。

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当前基本任务。

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

所谓“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相对的独立自主,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就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走。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明确我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变。

为了加强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任粥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等11人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确定了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政策,规定了我军深入敌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三、红军改编取消红军番号,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促成国共合作而向国民党作出的重大让步之一。

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改红军为八路军的命令:“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

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