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AA市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培育发展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的“一特两新”工业体系,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问题,持续推进传统工业节能、低碳、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优化产业布局、推行工业绿色设计,加快完善循环型工业和绿色制造体系,落实好工业绿色发展重点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通过废物资源循环化利用、物质闭合循环、产品与服务的低物质化以及能源效率最大化等措施来构建工业绿色发展的模式与结构。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园区内部企业间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对资源能源加以整合,实现行业内部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利用区域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工业共生和资源共享,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则。
不断加大工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率,积极调整园区内产业结构,鼓励关联度大、产业集聚力高、产业带动力强的企业入园,引导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化利用,进行清洁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废物能够集中处理,加快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
(三)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
加强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通过点与面的探索与推进,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精心培育的办法,树立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的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五)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各企业、各产业向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形成政府、企业、园区、公众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氛围。
(六)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
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切实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绿色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营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 2
三、发展目标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初步形成绿色工业的运行机制和框架,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布局合理,内部结构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着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能源利用效率显着提升。到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相比2015年下降16%,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能源利用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
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火电、冶炼、水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到2020年末,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100%。
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案中涉及的工业目标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
工业绿色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循环型工业体系得到全面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显着提升,工业企业社会责任体制
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四、发展重点和方向(一)打造“一特两新”生态工业体系。
根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的“一特两新”生态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着力推进食用菌、粮食、中药材、肉(畜)产品、红枣、小杂粮、果蔬、旅游休闲小食品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的构建。把绿色有机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方向,着力打造西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绿色有机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做强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产业。围绕千万千瓦级复合型能源基地目标,“百万千瓦级”光电产业园、“百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做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依托新能源的发展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做优以新材料为主体的矿产品加工业。依托AA市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储量较大的钨钼及凹凸棒矿产资源,打造钨钼深加工产业基地、凹凸棒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延长钨钼、凹凸棒、煤炭、无机盐、蛇纹岩、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大力发展三大产业。
1、清洁生产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动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通过推行可持续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化循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工业节能工作机制、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清洁化、生态化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重点围绕农畜产品加工业、矿产、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3
级改造,促进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实现减量排放甚至“零排放”。鼓励行业企业实施绿色标准,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工艺,进而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绿色工业体系转换。
二是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坚持新兴产业发展与自然要素过度消耗“脱钩”,同时与生态化原则“挂钩”,通过遵循清洁、低碳、循环的原则,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放缓生态退化。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全市小微企业提供集研发、检测、生产、储存、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
三是加大清洁生产技术工艺推广力度。建材行业加快推广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组合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细颗粒物团聚
强化除尘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水泥企业精细化能效管控技术、水泥窑窑衬使用无铬耐火材料(砖)技术等。铁合金密闭式矿热炉高温干法除尘回收技术等。化工行业大力推广氨法、双碱法等烟气脱硫技术、肥料生产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气体深度净化技术、LH型等蒸发式冷却(冷凝)器技术等。电力、热力行业有序推广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光伏直驱变频空调技术、冷却塔竹格淋水填料技术、紧凑小型常压空气绝缘密封开关柜替代六氟化硫环网柜/开关柜技术等。
四是推行工业园区化循环化发展。按照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化组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能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和能源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加快推进高台工业园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临泽县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管网配套等一批园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实现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
2、数据信息产业健全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显着,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两化”融合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进一步凸现,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全面建成“数字AA”,对全市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明显增强。
一是提高先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巩固我市在三维社会管理服务、精准扶贫、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应用技术和标准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力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瞻技术的应用,力争在西部地区建立局部比较优势。
二是构建协同发展信息产业体系。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互动。依托我市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新恒基AA秸秆综合利用、海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凹凸棒、花草滩循环经济、通用航空、滨河酒文化“六大产业化项目”,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应用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强化行业需求对信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带动效应,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业中的潜能,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助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 4
三是培育壮大信息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众智众创、星派伟业等信息化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和行业合作,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研发中心,通过协作攻关,突破网络协同制造、智慧工厂、工业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壁垒,打造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推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加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迁移。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推进软件服务化发展,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不
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市场、新业态。
四是鼓励中小微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加大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中小微企业结合我市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一特两新”工业领域以及社会公共管理服务领域面对的关键问题,开展信息支撑技术和应用的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完善技术交易和企业孵化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我市中小企业云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开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加快宽带网络提速降费。依托我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项目建成的高质量基础网络,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深入推进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抢抓我市被列为全省6个5G网络规划和建设试点市之一的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展5G网络技术测试、网络验证等5G规模组网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网络基础设施。扩容骨干网络,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多制式网络和业务协调发展。
六是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支持农村和边远地区宽带网络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延伸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快沿祁连山区、插花型扶贫片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推动电信服务向工农业产业园区、文化旅游
景区、重点生态保护区的覆盖,做到人口聚居区光纤到村全覆盖。
3、先进制造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为主线,以绿色制造为导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构筑先进制造业发展载体和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延伸打造产业链,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以高台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盐硝精细化工产业。探索成立精细化工产业联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层次,走资源的梯级和多层化利用之路,形成以盐硝化工为引领、精细化工为补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盐硝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钡锶盐精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和以红矾钠、重铬酸钠、铬酸钠、合金钢等系列产品为主的铬盐加工循环产业链。
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以仲钨酸铵、钨粉、工业氧化钼为主的冶炼,推进以钨合金、钼铁合金和特种钢为主的深加工,实现钨钼资源的科学、高效、合理开发。依托临泽县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规划建设集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矿产开采、综合开发利用为一体的凹凸棒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服务企业就是促进发展的理念,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西北资源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甘肃省凹凸棒石产业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