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

读后感

《生命册》的读后感
《生命册》作者李佩甫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

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而横亘在所有叙事之下的,则是古老乡村沿袭而来的民间故事和传奇。

在这里,民间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已经植入“背着土地行走”的“城里人”的灵魂记忆中,为“城里人”在新的价值观面前的迷茫和困顿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和滋养。

借助这次写作,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用放射状的结构详细描述了中原和中原人近半个世纪的生存状态,也揉进了作者的生命感悟和根源意识。

《生命册》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泥土芬芳,犹如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它们虽然千奇百怪,生命轨迹和生命姿态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泥土特色”。

“我”是小说中根源意识最为浓重的一个。

“我”从小无父母,吃
百家饭长大。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梁村的每个人都付出了不少,直至我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不管是出于老姑父的权力之手,还是出于中原百姓善良的本性,我成了中原上生命延续的范本或载体。

在我摆脱农村,试图成为“城里人”时才发现身上“泥土”的痕迹挥之不去。

犹如小说开头中所言“我是一粒种子”那样,作者李佩甫把“我”写成了一个植物:“我”的成长需要“泥土”,“我”的发展壮大需要“泥土”,“我”的归宿更需要“泥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片泥土把我养大,在我成为名声显赫的人物时这片“泥土”上的每一个人都提醒我的“泥土属性”;当我一无所有,想要回归时这片“泥土”时它无声无息地张开怀抱接纳了我。

“我”即便飞得再高,影子都映射在中原大地上。

可以说,故乡是“我”城里被动的原因,那种自卑也让我有了植物一样寻找“阳光”不停成长的理由,只是那“阳光”是无休无止的欲望。

《生命册》中还特意描写了一种植物——“汗血石榴”。

老姑父对我恩重如山,他死后的头颅是不是在那盆“汗血石榴”下是小说重要的线索之一,在小说的接近尾声时这个谜题终于被揭开。

但谁都知道谜底对整部小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着“泥土”的气息贯穿了整部小说,这一过程中展示了作者把人和“植物”放在同一起跑线的意图。

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

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