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致严重不良反应一例分析
赵海鹰,毛雪菲,李丽君,邢秀玲,王海燕,马艳荣,张娜,于露彦,马小磊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唐山,解放军255医院内七科[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小细胞肺癌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致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间断性干咳就诊,在外院诊断为小细胞肺癌予依托泊苷+顺铂化疗5个周期,效果不明显。入我院后行伊立替康+顺铂常规剂量化疗,化疗12d后出现重度腹泻,经相应检查诊断为重度迟发型腹泻、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予相应治疗后出院。结论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家族的表达及活性密切相关。有望通过基因组学技术来预测伊立替康的毒性,指导临床剂量的选择,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关键词]伊立替康;顺铂;药物疗法;不良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3429(2013)11-0081-03[DOI]10.3969/j.issn.1002-3429.2013.11.035
1病例资料
女,56岁。因间断性干咳8月余入院。8个月前
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咳痰及咯血,予抗感染
治疗效果欠佳。发病半个月后就诊当地医院,胸部CT
示左肺占位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左肺小细胞
癌。行依托泊苷+顺铂(EP)方案化疗3个周期,病灶
较前明显缩小。行肺部病灶伽马刀治疗后,继续按原EP方案化疗2个周期。入院前1个月出现发热,体温
最高达39.3℃,复查胸部CT发现肺部病灶较前明显增
大,血常规提示贫血,予抗感染、升血红蛋白等对症治
疗,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有
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自服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
酯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8月余;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史1个月,未正规用药。
查体:体温36.3℃,血压110/70mmHg,体重77.5kg。
轻度贫血貌,表情淡漠,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
触及增大;左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
音;心率76/min,律齐;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查血白细胞7.72×109/L,红细
胞2.54×1012/L,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188×109/L。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
大致正常。第3天行伊立替康120mg(第1、8天)联合
顺铂40mg(第1~3天)化疗,同时予昂丹司琼止吐、还
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泮托拉唑抑酸护胃等辅助治疗。
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严重胃肠道反应,给
予静脉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于化疗第12天出现
腹泻,黄色水样便,开始每天5~6次,严重时每天10余
次,不能自控,发热达39℃。查血白细胞0.29×109/L,
中性粒细胞0,红细胞2.54×1012/L,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37×109/L;便常规:棕色水样便,红细胞3~5/
高倍视野,潜血(+);血糖8.5mmol/L;肝功能:直接胆
红素27.9μmol/L,间接胆红素27.4μmol/L;肾功能:
肌酐168.7μmol/L,尿素11.4mmol/L。拟诊:严重骨髓
抑制及重度迟发性腹泻。嘱患者服用洛哌丁胺(易蒙
停,首次4mg,后改为2mg/2h),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日300μg,同时予抗感染、保肝、补
液及输注新鲜红细胞、血浆等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
易蒙停连续服用48h腹泻不能完全控制,后改为每次
大便后服用2mg,同时加用蒙脱石散(思密达)、奥曲
肽,仍伴有难治性恶心、呕吐,几乎不能进食,后嘱患者
禁食,行全静脉营养(消化道症状持续近半个月,恶心、
呕吐、腹泻逐渐停止,逐渐恢复正常饮食)。2d后体温
降至正常,病房隔离,紫外线消毒(虽Ⅳ度骨髓抑制持
续2周,但未再出现发热)。于化疗第14天复查血白
细胞0.23×109/L,中性粒细胞0,红细胞3.09×
1012/L,血红蛋白94g/L,血小板9×109/L;便常规:红
棕色稀汁,红细胞13~15/高倍视野,潜血(+);肝功
能:直接胆红素57.4μmol/L,间接胆红素24.8μmol/L;肾功能:肌酐367.6μmol/L,尿素28.8mmol/L;胆碱酯酶3593U/L。诊断:严重骨髓抑
制合并肝肾功能损害,继续输入血浆、血小板及重组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
等治疗。化疗第20天复查血白细胞3.73×109/L,中
性粒细胞2.27×109/L,红细胞2.97×1012/L,血红蛋白
91g/L,血小板12×109/L;电解质:K+3.89mmol/L,
Na+133.7mmol/L,Cl-101.5mmol/L,Ca2+2.15mmol/L;
血糖7.41mmol/L;肝功能:直接胆红素110.3μmol/L,
间接胆红素48.3μmol/L;肾功能:肌酐103μmol/L,尿
素16.9mmol/L,白蛋白26.8g/L。肾损伤指标逐渐下
降,骨髓抑制逐渐恢复,但黄疸指数升高。继续保肝、·18·临床误诊误治2013年11月第26卷第11期ClinicalMisdiagnosis&Mistherapy熏Vol.26熏No.11熏November2013降黄、升血红蛋白等治疗,期间共输注血小板156U、去
白红细胞及全血3000ml、人血白蛋白200g。直至化疗
后第38天,白细胞及血小板才恢复至正常水平。胆红
素及肌酐、尿素降至正常。但胆碱酯酶仍低2361U/L。
因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期间还合并心律失常及血压变
化,予相应治疗,1周期化疗,住院40余日出院。2讨论
盐酸伊立替康是拓扑异构酶Ⅰ的特异性抑制剂,有
广谱、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它及其代谢物对表达多药耐
药性的肿瘤仍然有效,可有效治疗小细胞及非小细胞
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胃癌、转移性结直肠癌、恶性淋巴瘤等[1-2]。本例为小细胞肺癌,使用伊立替康联合
顺铂二线化疗治疗,剂量在常规范围内,出现重度恶
心、呕吐、迟发性腹泻、骨髓抑制、肝功能(主要是胆红素)异常。因患者一线治疗曾予EP方案化疗5个周
期,耐受性可,所以此次化疗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考虑
主要为伊立替康所致。
2.1迟发性腹泻迟发性腹泻为盐酸伊立替康的主
要胃肠道反应,其药品说明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标明:腹泻(用药24h后)是本品剂量限制性毒
性反应。在遵从腹泻处理措施的患者中,单药治疗中
有20%发生严重腹泻,联合治疗中有13.1%发生严重
腹泻。有文献报道出现第1次腹泻的中位时间为单药
滴注本品后第5天,在每周联合治疗方案中通常出现第1次腹泻的中位时间为滴注伊立替康后第11天[3]。
本例用药第12天出现重度腹泻,不可控,规律应用易
蒙停,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持续约半个月才
逐渐恢复。
伊立替康导致迟发性腹泻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第一种机制认为是由SN-38对肠黏膜的直接组织损伤
引起,肠道内细菌和羧酸酯酶在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
作用,肠道内SN-38通过干扰DNA的Topo-1而对肠黏
膜产生直接损伤;第二种机制认为伊立替康可导致明显的肠黏膜损伤,包括肠壁的增厚、出血、水肿、隐窝数
量减少以及伪膜物质的生成;第三种机制认为伊立替
康增加了结肠环氧合酶-2的表达,从而增加了肠黏膜
和平滑肌细胞对前列腺素E2的分泌,而前列腺素E2可以激活结肠黏膜黏液的分泌和肠道的蠕动,并且通
过抑制Na+-K+-ATP酶活性而影响电解质的吸收、Cl-
通道的开放和失水过程;另外伊立替康增加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导致结肠Cl-分泌增加而失水,而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A2导致的两次结肠黏膜损伤引起了迟
发性腹泻[4]。另有研究发现,伊立替康诱导肿瘤坏死
因子-α(TNF-α)的生成可以导致化疗后腹泻的发生,
认为TNF-α与伊立替康所致的肠道炎症和损伤有密切的联系[5]。有报道显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等
位基因阳性患者与延迟性腹泻的发生呈正相关,此基
因可作为预测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指标[6]。还有报道提
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等位基因可作为预测毒性
的指标[7]。为预防和减少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发
生,在治疗前应行基因型检测,并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型
给予安全的伊立替康剂量非常重要。
2.2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伊立替康的剂量
限制性毒性反应,是可逆转和非蓄积的。伊立替康药
物说明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标明:78.7%
的患者均出现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者(中性粒细
胞计数<0.50×109/L)占22.6%。在可评价的周期
内,18%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1.00×109/L,其中7.6%中性粒细胞计数<0.50×109/L,到最低值的中位
时间为8d,通常在治疗第22天时可完全恢复正常。
6.2%的患者(按周期为1.7%)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
少症合并发热;10.3%的患者(按周期为2.5%)出现感
染;5.3%的患者(按周期为1.1%)出现严重粒细胞减
少症并感染。贫血的发生率为58.7%。7.4%的患者
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在伊立替康上市
后使用中,曾报道1例因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外周血小
板减少症。本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且三系血细胞减
少,持续时间1个月左右,临床少见。
2.3肝肾功能损害盐酸伊立替康药品说明书(江苏
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标明:血清中短暂、轻中度转
氨酶及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水平升高的发生率为9.2%、8.1%和1.8%,有7.3%的患者可出现短暂的轻
中度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文献报道,伊立替康联合顺
铂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致Ⅰ~Ⅱ度肝肾功能损害,占所
有小细胞肺癌患者的41.4%[8]。有报道UGT1A1*28
纯合变异基因型TA7/7患者出现严重的胆红素升高(>正常值5倍)[9]。本例出现Ⅱ度肾功能损害,Ⅳ度肝
功能损害(主要是胆红素升高),且持续1月余才逐渐
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盐酸伊立替康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
反应是骨髓抑制和延迟性腹泻,若处理不及时可引起
治疗相关死亡[10],其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家族的表达及活性密切相关[11]。有研究提示,
UGT1A1*28变异体发生骨髓抑制和延迟性腹泻的风险
高于野生型者[12-13]。UGT1A1*6在亚洲人群中呈高表
达,且与伊立替康所致的骨髓抑制和腹泻相关[14-16]。
UGT1A1*28变异体可导致胆红素升高[9,17]。随着药物
遗传学领域的发展,有望通过基因组学技术来预测伊
立替康的毒性,指导临床剂量的选择,以达到个体化治
疗的目标。·28·临床误诊误治2013年11月第26卷第11期ClinicalMisdiagnosis&Mistherapy熏Vol.26熏No.11熏Novembe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