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引言:创造力,自由带来的芬芳!
曾经有谁说过: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是的,自由像是玫瑰的芬芳,淡到只有你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她沁人的芬芳!而创造力就是这段香气,这样的香气能让生命的智慧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是的,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解放儿童创造力了。为什么是解放,而不是挖掘?为什么是儿童,而不是人类?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只有追溯到那旧中国旧社会才能说清楚吧!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他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五大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头脑,简单的来说就是思维的创造力,陶行知把解放头脑放在第一位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了。旧中国就像是一个大熔炉,不管你出生时的脑袋是方的还是圆的,在你生命结束之际你会发现,别人的脑袋是什么样你的脑袋就是什么样。这也只是个具体的比喻,试看那时及那时以前的大部分的孩子,何来创造力可言?孩子的创造力早已被封建迷信、成见所束缚。知识之岛再大,没有了创造力,他也就是一个荒岛,毫无生机的荒岛罢了。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的教育身上,这就是那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做的一个梦,陶行知的开辟幼稚园新大陆的思想、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呐喊等等。今天我们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还忍心给他们套上枷锁吗?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劳动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活动,现在的我们似乎在扼杀它的积极性,孩子们需要劳动,需要动手,他们天生喜欢摆弄他们的双手。陶行知说如果我们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大脑的活动,那我们费尽全力去解放头脑又有什么意义呢?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那他们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这是林格伦告诉我们的,对此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为了孩子的创造力不被抹杀掉,我们是不是应该收起我们的教鞭或是戒尺呢?家长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你们所谓的疼爱和保护呢?让孩子自己去挖掘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艰辛,那样他们可能会更加幸福!
解放孩子的嘴
相信好奇心永远是创造力的根源,好奇的目光能够看到这世界他想看到的东西。而孩子的好奇心就在于他的那张嘴了,孩子喜欢问个不停,喜欢看新鲜的东西,而此时的我们就会骄傲的摆正自己的姿态,以一个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殊不知我们错了,你的回答正确与否不论,你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同样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给他们我们所能给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请谦虚点的告诉他们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因为我们也无法解答!因此陶行知也说,小孩子只有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的视频,有一段就展现了孩子是如何的期盼着他们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的。开头我也讲到了自由跟创造力的关系,是的,孩子们都是自由的,他们讨厌像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自然像是智慧的音符,身在其中你会有种愉悦的幸福感,那便是自由。以前写过关于学问和游历关系的文章,有句话说:游历对于人生的作用不下于读书,甚至犹有过之。是的,书本的知识是死的,而游历到的世界才是活的。我们知道读书是好的,但在孩子幼儿的时候就把读死书的观念植根于他们的思想里,那以后我们的活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要完全做到这样的回归自然我相信也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之早日实现! 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说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太紧,把儿童的时间都沾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从表面看他们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他们的观点是各自的补充与完善。首先讲孩子的时间不该排满,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其次我们知道孩子是缺乏控制力和逻辑感的,苏的观点是要排满孩子的时间,这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玩”的效率。安排的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而不是课程,从而在有逻辑的时间安排里达到锻炼孩子创造力的效果,虽不是很完美,但也是可取的。因此他们的观点都是要达到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孩子,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的是我们细心耐心的浇灌,我们作为幼师,骄傲的说,我们是孩子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没有我们,孩子的世界可能不够完美,但有了我们,我们就绝对不能让孩子们在幼儿的时候留有遗憾!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旧中国过去了,孩子的苦海也应该随着那样的时代而结束,现在的我们要给孩子的是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将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我相信中国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芳香四溢!
09学前教育
封玮玮
080409120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创造力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表现.但什么是创造力?迄今说法不一,国内外定义众多,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有的重在创造的目的性,有的瞩目创造的过程、方法、结果,以及创造的动机和人格等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日本创造心理学教授恩田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 "生产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情况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布朗等则认为:"一般把创造力看做是扩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反应的能力。"还有人把创造力看成是组成智力结构的某些能力之一。而智力则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基本能力。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的《糊涂的先生》一文,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
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
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传统教育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先生的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大有借鉴之处。
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提出,反映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施以创造性的工作,来培养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内容提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既吸收了别国教育理论的长处,又继承了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其中他提出了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一些理论与观点,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当今的儿童教育中也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 解放儿童创造力 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陶行知(1891-1946)先生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在思想上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在教育上,他一生贡献于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中国与外国的唯心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15年,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以杜威,孟禄为师,因此杜威的一些教育观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更是有独特的看法。
一、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里非常震重视儿童教育问题,曾对儿童教育作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且早在1927年,就开始培养乡村小学和乡村师范师资,并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主张改革中国旧的传统教育,宣传新型的进步教育。三、四十年代,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更趋成熟,完整。关于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总想是他的儿童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一)承认儿童身上有创造力
陶行知于1943年10月13日在重庆学校写了一篇《创造宽育》,他的博引古今中外事实,发出了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谆谆教导人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他还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它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又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来说明创造力不容忽视和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一件事情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停办后,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小学任教了,而私塾先生又被小孩子拒绝了,在不得己的情况下,小孩们使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还自称"自动学校"。当时陶行知先生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去祝贺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自在"。他写好后交给几个大学生看,众人看了后都说好,于是,他就将诗给诗给了自动学校校的小孩子们。第三天,陶行知先生受到了孩子们的回信,他们认为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教小孩有很奇怪吗?啕行知先生看到这封信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小孩子们的意见是很正确的,使马上把诗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他由此而认识到"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另一件事情是,有一次陶先生在南通推行"小先生制',写了一篇一分钟的演讲词,文中有一段:"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当先生讲究后,有个小孩马上说道:陶先生,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成"木头人","木头人"不是比" 不是人"要好一些。因为"不是人"兰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是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件事情理,陶行知先生又一次认识到"小孩子有创造力",他指出:"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
(二)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该进一步将其解放出来,否则,就会使儿童创造力这种巨大的智力资源埋没,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六大解放"的建议。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封建教育给儿童带上了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 "。所以他指出,应该培养儿童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对社会进行分析,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中,陶冶性惰,锻炼意志,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译的一首题为《打开眼睛的看看》的诗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打开眼睛看看,看人怎样干?苏联真伟大,个个是好汉。工人打胜仗,浑蛋都滚蛋。 自由又判平等,大家吃好饭。"他将这首诗译献给全国的儿童们,正反映出他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