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报道现状及对策
口李扬
“政治新闻”是指报道国家、政党、社会团体、知名人
士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政治主张、言论、行为与活动,以
及社会上的政治思潮、政治事件、政要人物更迭等方面
的新闻。时政新闻在对党和政府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重要法律法规以及重要会议进行报道的同时,责无旁贷
地承担了国家大事的权威发布,体现着国家的声音和意 志。各级党政部门在发布新闻时,不仅仅是新闻的发布
者,也是新闻内容的组织者、执行者和了解者。如一个文
件的制定,它是由一个领导办公室牵头,联合多个部门 共同制定的,其间,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对老百姓的生活
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正是这样,时政新闻在电视中占
据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记者在新闻
报道内容上拘谨,报道形式上单一,报道文字显得官方 化,报道效果不够明显。读者面对“硬新闻”、“硬报道”
不感兴趣,关注度不高。从深层次原因来说,涉及时政
新闻发布的官方文字过硬,官腔太重,给予媒体记者的
新闻素材过少,以及透露的信息不对称,很多大量材料
仅仅是数据信息的呈现,鲜活的实例太少。还包括新闻
政治体制、媒体经营等理念上的问题。报道程序化,官 方化味道太浓。报道,在文字上显得公式化、概念化,语
言生硬,公文套路明显。如某报道中,文字中反复出现,
“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强调,进一步强化……”这样
的文字生硬,在各大媒体上,反复出现,读者也会出现 厌倦感。
电视是面向广大受众的,受众才是电视生存下来的 生命线。为老百姓报道,报道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是近年
来电视媒体的主导思想。对此,笔者对时政新闻的报道
证记者功力的地方了。展现亲和力是最好的化解尴尬的 方式。记者不妨从打招呼聊家常儿开始,等到双方建立
起了信任,交流也比较顺畅了,再适时抛出真正的问题。
在不知不觉中,摄像记者真正开机拍摄,这样做成功率
会很高,受访者的表达也会自然很多。当然,在对方回答
问题的时候,记者一定要注意倾听,及时作出一些赞同、 肯定的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暗示,让对方在你的鼓励下继
续完整地表达观点。
四、找准代表性把场景定好
街头采访没有前后的铺叙,大家的身份都是老百 姓。但是为了体现我们采访层次的多元,拍摄场景往往
就承担了这个任务。采访大学生,我们不妨在绿树成荫
的校园内进行;采访患者,不妨到医院门诊寻找合适对 象;采访外来务工人员,可以深入到建筑工地拍摄;即便
是采访普通市民,如果在人气极旺的农贸市场进行是不
是更接“地气儿”。这么做,一是能够寻找到更多的话题
受访者,二是让受访者身临其境来畅谈观点,更能打开 话匣子;第三层的意义就是以这些场景为背景来拍摄,
画面语言已经直白地告诉观众,我们的采访层次有多丰
富了。相比于将机器架设在街头、守株待兔式的做法,多 场景采访并拍摄效果要好很多。
五、善用长镜头把画面拍摄好
与一般的采访拍摄不同,街头采访的镜头要求动态 的、多元的。由于采访经常是要边走边说,或者是在受访
者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进行,因此镜头不妨动起来,跟着
采访对象的动作和内容,即使有些晃动也没有关系。同
时,很多时候受访者的观点层次丰富,甚至会有与记者
之间的探讨对话,这时可以多多尝试使用长镜头,连续 拍摄,即使时间有些长也不要紧。另外,街头采访是记者
走基层、深入采访的最好体现,参与感也是其一大特点,
因此在画面取景时,可以将记者一起框进镜头,即使画 面内容比较多元也无妨。
作为主流媒体栏目,我们有责任关注国家的细微
变化,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让更多生活百态真实呈现
出来。街头采访正是~个很好的获取“民声”的方式,它
包容性强,接地气儿,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因此,我们日
后还将在更多的民生选题中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让我
们的新闻节目通过独家视角解读,传递信息,表达关 怀。■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2015.02 幺摇亟l 1T
提出以下策略:
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打造主流新闻
所谓时政“大新闻意识”就是除了报道相对正式的
时政新闻之外,寻找一些与该时政新闻有关的衍生新 闻。这些新闻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与时政
新闻在同时段播出,能够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从而提
高新闻的影响力。
优秀的新闻记者,会从中找出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
话题,如公共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旧城区改造等。这样就
能把新闻通稿变成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从而推动时政新 闻主流地位的建立。其次,时政“大新闻”建立还需要依靠
记者的采访。在我国的时政新闻中,记者和新闻发布机构
的官员一对一的访问很少出现。这就需要从采访形式上
改进时政新闻的报道,创造行政官员与媒体人直接接触
的机会,曾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这既能体现媒体 的调查报道能力,又能增加时政新闻的人情昧。
二、采访报道要转变思维方式
媒体记者在采访时,不能将注意力放在领导身上,
而应将着眼点放在老百姓所关心、关注的地方。 记者在报道时,首先应该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选
择新闻要素。就老百姓而言,所关注的问题重点在于Et
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些涉及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在时政新闻中,究竟政府部门为老百姓解决了哪些问 题,办了哪些实事,政府出台了哪些惠民政策,这些都是
时政新闻报道的要点所在。
其次,报道时政新闻的思维方式要从单一型转向发
散型。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 解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客观事物的
发展。从事物的前因后果,来正确、客观地报道事物。 再次,报道时政新闻要从静态的类型找到矛盾的切
入点。在变化的新闻当中,发现矛盾所在,从变化、发展
中,寻找到切入点。在报道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用联系、
发展的眼光,将新闻的当天和昨天、明天相联系,从而揭 示新闻的本质内容,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使读者对于
新闻的了解更加全面。
三、时政新闻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做好时政新闻报道要具备策划意识,千篇一律的时
政新闻,程序性的时政新闻,不仅语言枯燥,内容缺乏可 读性,而且关键在于没有好的视角。为了克服这种弊病,
提高记者的业务素质,可以通过策划来强化时政新闻的
报道质量。
祀乏框亟2015。02 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 的报道,如果是常态新闻,会写得仅仅流于形式,稿件必
然生硬。但是,提前做好策划,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时政新闻写得要有故事性。当前,时政新闻写
得很硬,可读性很差,读者没有兴趣去读,如何吸引读者
的目光,将时政新闻写得具有故事性,内容上跌宕起伏, 有前因后果,有矛盾,有冲突,则新闻就变得生动和有可
读性了。要有意识地对新闻选题的角度进行分类,在选
题时,要注重老百姓关心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对于老
百姓在问题上出现分歧的地方,要深入挖掘,寻找到分
歧点的要害,抓住重点,正确引导。 选题时,对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要重点关注,
力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对此,时政新闻的语言也要破
除语言上的僵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时政新闻的语言必然
是生硬的、官方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在抓住新闻的重点后,可以不 必照搬照抄会议或者讲话的内容,在写稿时,运用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口语词汇,则会显得文章生动、活泼,通俗 易懂,尽量少用长句、生僻字,少用大话、空话、套话,从
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四、时政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
新时期,新闻受众不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接受者和
服务对象,而是新闻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新闻宣传效果
的检验者。
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针对老百姓关心的
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新闻报道的中心应是普通老
百姓关心的利益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以荣获第l7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风雪中,伫立着
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为例,文章记录了四个连吃饭都 困难的农民工依然为欠薪老板看守物资的故事。该报道
选择弱势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工为主角,充分展现
了农民工的朴实厚道的品质。这篇报道传达的正是时政
新闻为老百姓服务的传播理念。 我国的时政新闻从报道内容、形式以及报道理念等
方面,经历各种的转变和升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
新闻媒体趋向多元化,时政新闻的改革依然是一项重要 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时政新闻的良好发展,需要每
位新闻媒体人,在遵循新闻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之
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拓展 新的发展空间,使新闻媒体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实
现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