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缺乏,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视
社会责任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明显的淡化趋势,存在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问题。

(1)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我国正处于道德转型的过渡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现为从重理想到更多地重现实和功利,从重无私奉献更多地重索取而轻奉献,从重精神追求到重物质享受,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淡化。

少数学生将金钱至上,追求仕途,定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成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对毕业生择业问题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人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的人注重经济收入高,41%的人看重工作轻松稳定,不到10%的学生考虑去西部或贫困地区。

这说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方面考虑较少,而把“实现理想”等要素排在次要位置,责任意识的淡漠已经十分明显。

(2)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当社会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会自觉放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需要。

而当今的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

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有的学生忙着考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不热心公益活动,觉得在学校的一切目的就是取得就业的资本。

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

因此,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不关心他人,自我责任感容易走向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

(3)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l生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样也在日益增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

在大学生关于上大学的目的调查中,“既为社会也为个人”占75.2%,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1.5%。

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与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

(4)重金钱崇拜,轻事业追求。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金钱崇拜的产生是必然的现象,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却放弃对事业、对学习、对做人的追求,“唯钱独尊”。

有的大学生把“钱多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人格和同学友谊同等重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为了金钱只要不犯法,什么手段都可以用”。

有的大学生把主要学习目的仅仅定位在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上。

2、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庭的呵护,没有受过大的挫折,缺乏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就导致其责任意识淡薄。

(2)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内容,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很少参与社会活动。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利用网络技术的非法行为对涉世不深又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青年一代在选择、取舍网络信息造成了困惑和迷惘,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3)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

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

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

一旦利益、愿望有差距或实现不了,就会简单偏激地批判这个社会,发泄不满情绪,甚至不负责任地否定这个社会。

(4)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明确认识。

大学生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实际不多,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情与大事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使他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中,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分流状态。

目前大学生中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日趋淡化,对政治不感兴趣的现象已有一定普遍性,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与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

3、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1)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信奉通过努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也应以肩负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

(2)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承担行为责任。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增强教育效果,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3)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接触了解社会比较肤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明晰社会责任意识的绝佳舞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扶贫帮困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他们明白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对社会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的过程当中才能得到体现。

社会实践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

(4)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道德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行为上,行为示范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具有教育力量。

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更要以身示范。

高校应十分
重视自己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打造一支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并使之以自己富有责任意识的行为表现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平,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孟炎,汪琯琪,试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J],教育探索,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