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6年第41卷
CO2甲烷化催化剂与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赵云鹏 ,荆 涛 ,田景芝 ,郑钟植
(1.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2。浦项工科大学化学工程系,韩国浦项790—7841
摘要:COz甲烷化是有效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的途径之一,是减少CO:的一种比较有效实际的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显示出 较大潜力。综述了M基催化剂、Ru基催化剂、Rh基催化剂等C0 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以及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 展,展望了CO:甲烷化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反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0643.3;TQ426;TQ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219(2016)06—98—07
碳基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大气中CO:的浓度持
续不断地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 广泛重视。近年来,对CO 的固定化技术方面的研
究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以CO:为原料加氢合 成甲烷、甲醇及二甲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与形
成其它碳氢化合物或醇类的反应相比较,CO:甲烷 化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在反应热力学方面具有明显
的优势[1,2】。因此,CO 甲烷化是减少CO:的一种比
较有效实际的方法。反应所需的氢可通过利用多余 的风电、光电通过电解等方法获得。此法,在德国、 丹麦、日本等国已受到较大重视。
C02甲烷化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n 4J:
cO +4H ̄g)+一CH触+2H20@ AH ̄ ̄K=-165kJ/tool △G =-113kJ/tool (I)
C02(g)+H2(g)+— CO(g)+H20(g) △日0瑚K=41.1kJ/mol △G029&K=29kJ/mol (2) CO2加氢合成甲烷的主反应(1)是放热的,而生
成CO的逆水煤气变换副反应(2)是吸热的,从热力 学分析来看,在通常条件下是有利于甲烷的生成,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500℃),平衡向生成CO的方
向移动。为了提高CO:甲烷化过程中C0 转化率和
甲烷选择性,主要是通过对催化剂活性组分、助剂
和载体的合理选择与组合来实现。目前,已报道的 催化剂主要集中在负载型催化剂上,研究较多的金
收稿日期:2016-04—2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 研究项目(12511596);作者简介:赵云鹏(1973-),男,博士,副 教授,电邮zhyypp@163.corn。 属活性组分有Ni、Ru、Rh基催化剂,其中对Ni基催 化剂研究最多最普遍,还有其它的催化剂如Pd、Pt、
Co等。常用的助剂和载体有A1203、SiO2、CeO:、ZrO:、
La20,、MgO、TiO2及分子筛等[1-7]。本文主要阐述了 Ni、Ru、Rh基等催化剂上C0:甲烷化的催化性能, 以及CO 甲烷化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 Ni基催化剂
CO:甲烷化Ni基催化剂研究报道较多,催化剂
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浸渍法,常用的载体有A1 0:、 SiO2、CeO2、ZrO2、Laz0 及分子筛等,Ni基催化剂上 CO:的转化率和CH 的选择性均较好。
1.1 AI20。为载体的催化剂 Riani等[81研究了在Ni,Al2O3催化剂作用下,CO2 加氢合成甲烷的性能。在523K的低温下,反应不能
发生;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COz的转化率迅速增 大,CH 的选择性增加比较缓慢;在773K时,CO2的
转化率达到最大为71%,CH 的选择性为86%,C0 的选择性为14%。 He等圈研究了Ni-A1水滑石衍生催化剂(Ni.A12O
H1r)上的CO:甲烷化反应,Ni—A12O .HT催化剂上Ni 颗粒的大小分布窄,具有大量的强碱性位易于CO
的活化,促进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高度分散的Ni
与强碱性载体的结合,使其对CO。甲烷化具有专一 性和高效性。 Rahmani等【 ol研究在介孔纳米^y—Al20 载体上
负载的Ni催化剂中分别添加CeO:,MnO:,ZrO:,
La2
0 助剂对C0:甲烷化反应的影响。TPR研究表 第6期 赵云鹏等:CO 甲烷化催化剂与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明,在w(Ni)为20%的Ni/Al2o3催化剂上添加MnO 、 CeO:助剂,使还原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促进了Ni的 还原。ZrO:、LazO,助剂的添加使还原峰向高温方向
移动,抑制了Ni的还原。可见,MnO 、CeO 助剂改善 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在350 ̄C、空速9000mL/(g・h)、
n(H2)/n(C02)为3.5的反应条件下,w(Ce)为2%的Ce— Ni/A1203催化剂上CO2的转化率达到80.3%,CH4选
择性为100%,并且在常压下连续反应600min,催化
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仍保持很好。 Liu等【“1通过浸渍法制备了w(Ni)为15%的Ni— CeOJAl 0,催化剂,CeO:含量对催化剂的性能有较
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300 ̄C、空速15000mL/(g・h)、
n(Hg/n(CO9为4的条件下,没有CeO2存在的Ni/ A1 O,催化剂上CO:的转化率为45.0%;然而,在
w(CeO2)为2%的Ni—CeOJAl203催化剂上CO2的转 化率迅速增大到71.0%;当w(CeO ̄为4%时COz的
转化率几乎保持不变;继续增加到w(Ce09为6% 时,COz的转化率略有降低,为68.O%。催化剂上大
量的CeOz促进剂会逐渐降低催化剂的活性,这是 由于其覆盖了Ni活性位而引起的。因此,w(CeO ̄)为
2%-4%时,Ni—CeOJAl2O3催化剂的性能最好。 Abello 采用传统的金属硝酸盐共沉淀法制
备较高Ni含量的Ni-Al混合氧化物Ni(A1)O 催化 剂(n(Ni)/n(A1)=5),获得较高的Ni含量和较大的催化 剂比表面积。从理论上说,尽管较高的Ni含量(w(Ni)
=7O%)对于镍基催化剂的性能可能是不利的,但此 研究的活化Ni.A1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CO 转化率
和CH 选择性,这主要是由于小的金属镍晶粒分散 在Ni—Al混合氧化物上。在400℃、1MPa、n(HE)/
凡(C02) (N2)为4/1/1的反应条件下,C0:转化率达到 92.4%,CH4选择性接近于100%。
1.2 SiO 为载体的催化剂 Aziz等[13]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 硅纳米粒子(MSN),然后以MSN为载体,采用浸渍 法制备了Ni/MSN催化剂,并与Ni负载于其它载体
如MCM一41、HY、SiO2及y-Al203的催化剂进行了性
能比较。结果表明,CO:甲烷化的反应活性从高到低 的顺序为:Ni/MSN>Ni/MCM一41>Ni/HY>Ni/
Si02>Ni 一AlzO3,这说明MSN作为甲烷化反应Ni 基催化剂的载体具有较大的潜力,在甲烷化反应达
到200h时,Ni/MSN催化剂仍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 催化活性,可显著抑制积炭的发生。XRD、N:吸附.脱 附、吡咯吸附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口41,随着镍含量的增 加,Ni/MSN催化剂的结晶度降低、表面积变小、碱性
位减少。镍含量和碱性位浓度对催化剂保持高活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623K、空速50000mL/(g・h)、
n(H2)/n(C02)为4的反应条件下,w(Ni)为1%和3%的 Ni/MSN催化剂上CO:的转化率分别为l1%和
29%,在1mol Ni催化剂上甲烷的生成速率分别为 3.45mol/s和9.00mol/s; i)为5%和10%的Ni/MSN
催化剂上C0:的转化率显著增大,分别达到82%和
85%,甲烷的生成速率迅速加快,在1mol Ni催化剂上 甲烷的生成速率分别达到25.38mol/s和27.02moYs。
可见,随着镍含量增加,C0:的转化率和甲烷的生成 速率都增大,但w(Ni)由5%增加至10%时,CO 的转
化率和甲烷的生成速率增加较缓慢。催化剂上CO: 甲烷化的反应活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0Ni/MSN
一5Ni/MSN>3Ni/MSN>1 Ni/MSN。 1.3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
Westermann等【 51以US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
渍法制备了w(Ni)分别为5%、10%和14%的Ni/USY 催化剂,在250 ̄450 ̄(2、空速43000 h一、n(HE)/n(C02)/
(N2)为36/9/10且总流量250mL/min的反应条件 下,w(Ni)从5%增加至14%,相应的CO2转化率从
44.9%增大到72.6%,甲烷选择性从60%提高到 95%。纯的USY分子筛载体并不具有CO 加氢反应
活性。CO 转化率和甲烷选择性的提高主要是取决
于催化剂外表面上负载的NiO数量,且在甲烷化反 应之前,催化剂经过H:在470 ̄(2预处理,大部分的
NiO先还原为金属Ni。。 Graca等口61研究了以HNaUSY分子筛为载体负
载Ni和Ce化合物的催化剂,Ni/USY催化剂上w(Ni)
从2%增加至l4%,CO 的转化率也随之增大,这是 由于催化剂经过还原后,零价的Ni。物种数量较多
的原因。在Ni/USY催化剂中添加Ce质量分数在 3%-15%时,进一步改善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这是因为催化剂上的CeO:促进了CO:转化为CO,
所以Ni—Ce/USY催化剂的性能是金属Ni活性位与 CeOz促进剂之间协同催化作用的结果。
1.4其它载体的催化剂
Tada等 刀采用浸渍法制备w(Ni)为10%的Ni/ CeO2和Ni/ct—A1z03催化剂,比表面积分别为46m2/g 和7m2/g,H2-rrPR表明在600 ̄C不仅Ni被还原而且
CeO2也得到了还原,CO2-TPD表明吸附在Ni/CeO2
100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6年第41卷
催化剂上的COz数量更多,有利于CO 甲烷化反 应。与Ni/a-A120 催化剂相比较,特别是在低温下
Ni/CeOz催化剂上表现出较高的CO:转化率,CH 选 择性接近100%。 Song等 8]采用浸渍法制备了w(Ni)为10%的高
分散Ni/La203催化剂,在1.5MPa、空速3250}r 、n(H2)/ 凡(C02)为4的反应条件下,稳定反应2h后,反应温
度从208℃升高至320%,CO2转化率从4.5%提高到
97.1%,甲烷的选择性都达到100%。在380%、空速 11000 h 的条件下,C02转化率为100%,甲烷的选
择性为100%,甲烷的时空收率为1180g/(kg.h)。可 见,Ni/La20s催化剂对C0z甲烷化具有很好的催化
作用。 Ocampo等[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镍含
量的Ni—Cen72Zro. ̄O2催化剂,5Ni-CZ (Ni)=5%)的比 表面积最小为70m2/g,NiO粒径最大为26.3nm;
10Ni-CZ w(Ni)=10%)和15Ni-CZ w(Ni)=l5%)的比表 面积较大分别为96m2/g和81m2/g,NiO粒径较小分 别为11.5rim和13.8nm,说明10Ni—CZ和15Ni—CZ
催化剂中NiO在Cen72Zro ̄sO2载体上的分散性较好。 实验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催化剂上CO:的
转化率和CH 的选择性均降低,在反应150h时,
10Ni—CZ催化剂上CO2的转化率为75.9%,CH4的选 择性为99.1%,此催化剂的稳定性最好。
2 Ru基催化剂
Ru基催化剂对CO 甲烷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性
能,常用的助剂或载体有AlzO,、CeO 、ZrO:等。 Janke等 以Ruly.A1203为催化剂,在0.1MPa、
空速4720h。。、n(H2)/n(C02)为4的反应条件下,280℃ 基本达到了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状态,CO 的转化率
和甲烷的选择性最好;随着反应空速增加,COz的转 化率降低并伴有CO的生成,甲烷的选择性下降;在
高空速和高温时,CO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多,这表明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速率比CO加氢的反应 速率快。在反应温度217 ̄2、压力105Pa、空速4720 ̄ 、 n(HE)/n(CO2)为4/1的条件下,Ru -A1203催化剂经过
8次循环使用(总反应时间72h),没有CO生成,其仍 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甲烷的选择性,无失活的现
象发生。 Sharma等 91研究了氧化铈掺杂Ru的催化剂上
进行CO:甲烷化的反应。在气体组成为Ar 5mL/min、 CO2 2mlJmin、H2 8mI/min,450℃的条件下,Cen96Run0402
和Ce啷Ru吣Oz的催化性能最好,CO 转化率为 55%,甲烷选择性为99%。随着Ce Ru 02催化剂中
Ru掺杂量的增加,COz转化率和甲烷选择性升高, 当 >0.03时,CO:转化率增加缓慢,甲烷选择性没 有变化。
Tada等 研究了Ru/CeOJAl203催化剂上CeO2
质量分数对COz甲烷化反应的活性和CH 选择性 的影响。Ru/A1203催化剂中添加CeO2,CO2的反应速
率增大。在250 ̄C时,CO 的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
序为:Ru/30%CeO2/Al203(6.2mL/(min・g))>Ru/60% CeOJA1203(4.9mL/(min・g))>Ru/CeO2(4.6mL/(min・曲)>
Ru/A1203(1.2mL/(min・ )。可见,Ru/CeO2/Al203催化 剂上具有较好的COz甲烷化反应活性,而且甲烷的 选择性高于Ru/CeO:催化剂上甲烷的选择性。研究
表明Ru/CeO lz0s催化剂上的CeO 高度分散在
Al2os上,部分CeO 被还原,促进了CO 的甲烷化。 Li等[21]采用均相沉淀法在不同的焙烧温度下制
备了Cen ̄Zro.z0 载体,然后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u为 活性组分的Ru/Cen8Zro.20 催化剂。研究表明在
500 ̄C下进行焙烧的Cen8Z 202载体上形成了Ce.zr 固溶体,具有适宜的表面积和孔结构,并且与活性
组分Ru之间具有较弱的相互作用,催化剂的活性 得到显著提高。以500 ̄C下焙烧的Ce  ̄Zro. 0 为载
体,制备的Ru/Ce 8Zro.20 催化剂在400 ̄C下焙烧,并
连续经过H2N・NHz・H20和Hz还原,其具有较高的 COz甲烷化反应催化活性。在290℃、0.1MPa、空速 lO000h~、n(H2)/n(C02)为3.5的反应条件下,原料气 H2的转化率达到93.57%。
3 Rh基催化剂
Rh基催化剂是CO 甲烷化最有效的催化剂之
一,目前采用的催化剂载体主要是Al Os。同时,报
道了添加Ba和K对Rh,Al20,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Beuls等[221研究了Rh/y.A1203催化剂上CO2甲
烷化的过程,COz加氢生成甲烷的选择性为100%,
生成的甲烷数量不仅取决于温度、压力,还与原料 气中加入CO或0 气体促进剂有关,实验表明在低
温低压下可以生成甲烷产物,原料气中CO的加入
抑制了CO:甲烷化,原料气中加入少量的O 能够促 进CO 的甲烷化,而加入过多的Oz不利于COz的
甲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