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t中 医大家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郭立中-陈四清2赵金荣1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脾肾亏虚 湿热瘀毒互结 清利湿热瘀毒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0)10—0012—03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之三已
分别-71J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和2010年第1期、
第5期)
慢性肾脏疾病是以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损伤为
特征的一类疾病 水肿和小便异常是其主症.病情反
复消长。缠绵难愈.多有免疫反应的参与。常见的疾
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问质性肾炎、IgA肾病、
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
等 慢性肾脏疾病属内科系统的难治性疾病范畴.其
病程冗长.病证复杂,治疗较为棘手。在此类疾病的
病理演变过程中.邪实方面早期往往以湿热为主要
病机.晚期则以瘀热浊毒为主要病理因素,而从早期
发病到晚期漫长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湿热瘀
毒互结这一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清利湿热瘀毒是
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兹择
要介绍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
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l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
病因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
养不当.肾元亏虚则气化无权,水液停聚,进而易
聚湿生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后天失养,
脾失健运则水湿留恋,进而积湿化热。由于湿性黏
滞.湿热最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加之脾肾两
虚.推血无力.也易滞而为瘀。湿热与瘀血相互搏
结.难解难分,蕴结日久则可酿生毒邪,从而形成
湿热瘀毒互结的局面 前贤叶桂即常将湿热蕴结
日久归属于“络脉中凝瘀蕴热”、“湿停阳瘀”、“瘀
热久聚”等
湿热瘀毒一旦形成并滞留于内,邪气嚣张,可产 生多种病理变化。(1)蛋白尿:湿热瘀毒留于体内,首
先影响脾肾的统摄、封藏功能,脾不升清,肾关不固,
精微下流则病人每有蛋白尿表现。(2)血尿:湿热瘀
毒伤及血络,迫血妄行,或湿热瘀毒困脾伤肾。脾肾
两虚,统摄无权,均可引起尿血 (3)水肿:湿热瘀毒
内停,三焦气机壅滞.肺失通调。脾不运化,肾失开
合.气化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水肿
(4)高血压:湿热瘀毒久羁.灼伤肝肾之阴,肝阳上
亢;加之湿热瘀毒停留。阻遏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或湿热瘀毒阻滞气机.血脉壅塞不畅.阻力加大
均可引起肾性高血压 (5)氮质潴留:湿热瘀毒留滞
机体.病至后期脏腑体用受损。脾胃升降失司,清浊
难分:肾不主水,膀胱气化失司,尿少尿闭,浊毒内
蕴.形成氮质潴留.甚至出现下关上格之“关格”危
候。
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疾病多属免疫介导类疾
病,由于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沉
积,导致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以及补体活化,
形成C b。补体膜攻击复合物,致使上皮细胞受损。增
生的系膜细胞和受损的上皮细胞释放出大量炎症介
质以及活性氧、蛋白酶、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
性分子、细胞外基质等.肾小球基膜因此受到破坏而
增厚.从而出现蛋白尿。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细胞
和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之病理变化可归于中医微
观辨证之“瘀血”证:而补体活化.膜攻击复合物以及
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形成则属微观辨证之“湿热”
或“热毒”之候。因此,可以说湿热瘀毒互结是慢性肾
脏疾病的基本病机,也是有着客观的生物学基础。
2湿热瘀毒互结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基本病理状态
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肾亏虚。水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2006CB504807);江苏省科技 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周仲瑛疑难病症诊疗经验传承、创新及应用示范研究(BE2009614)
圈冒 兰兰 竺兰墨
医茄 湿留滞.日久化热人络,络热血瘀,湿热瘀毒胶结,
“湿热瘀毒”是其病情反复难愈的主要病理因素,其
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而且顽
固难消:面色黧黑或晦暗,皮肤紫癜;腰痛部位固
定.时作时止;尿有泡沫,蛋白尿反复发作;溺血有
块.或镜下血尿持续:甚至也可出现烦躁不宁、神昏
谵语.甚至发狂等神志异常的表现(尿毒性脑病)。
舌质暗红或红紫.有瘀点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
脉络瘀阻;舌苔黄腻或干黄;脉细数、沉涩或沉实
等。
从现代医学有关检测指标来看.患者多有血压、
血脂、血糖、血尿酸升高;尿FDP阳性;血流变学指标
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增高:肾活检
病理可见肾小球节段/球性硬化、基质增宽、间质纤
维化、球囊粘连等“微观瘾积”表现。
3清利湿热瘀毒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尽管从西医学的观点来看.
各个具体病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等有所不
同.但从中医学理论分析.各个病种的病变过程中都
存在湿热瘀毒的共性病理环节.根据“异病同证同
治”的原则.均可采用清利湿热瘀毒法进行治疗
周仲瑛教授常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医学
心悟》萆藓分清饮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常用药
物有黄柏、大黄炭、萆薜、土茯苓、六月雪、丹参、鬼箭
羽、泽兰、益母草、马鞭草、怀牛膝。方中黄柏苦寒沉
降,偏人下焦,清热燥湿之中,兼有泻相火、解热毒之
长:大黄泻火解毒,凉血化瘀,炒炭入药不但可制其
攻下伤正之弊.且兼有止血之长。尤宜于肾炎血尿的
患者。二者合用,均有清热解毒之长,且同人下焦.一
气一血,清化湿热瘀毒。用为君药。马鞭草味苦泄降。
性凉清热,善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兼能清利湿热,
活血通经,散瘀利水:鬼箭羽苦辛行散人血.既能破
瘀散结,又善活血消肿,凉血祛瘀;萆薜、土茯苓、六
月雪均有清利湿热浊毒之长,兼能通利血脉.且萆薜
偏于泌清浊、土茯苓偏于解湿毒、六月雪偏于凉血
热.各有专长。故一并用为臣药。佐以丹参专人血分。
凉血化瘀;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怀牛膝补益肝肾,
利尿通淋,标本兼治的同时,又有引药下行之长.故
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而不凝涩.利湿而不
伤阴。化瘀而不动血,解毒而不伤正的特点.可广泛
用于慢性肾脏疾病以湿热瘀毒内结为主要证候表现
的患者。
4清利湿热瘀毒与其他治疗方药的配合运用
清利湿热瘀毒虽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
但慢性肾脏病涉及病种范围多.证候多变.病程中尚
可出现风毒上受、火热炽盛、气血失调、浊瘀阻闭、脾
肾两虚等多种病理变化.临证需审其主次偏重.合理 中医大家
配合运用祛风解毒、清热凉血、调气和血、化瘀泄浊、
补益脾肾等方药.方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4.1 与祛风解毒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
疾病因风邪热毒从口鼻而人,壅结咽喉,内犯于肺;
或肌肤患有疮痈.风湿热毒从皮毛外侵。壅遏肺卫。
内及三焦.导致慢性肾脏疾病急性发作的情况,临
床上常继发于感冒、喉蛾、丹痧或皮肤湿疹之后。若
风热毒邪上受.咽喉肿痛.周仲瑛教授常在基础方
的基础上加银花、连翘、一枝黄花、荔枝草、土牛膝、
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若风遏水阻,颜面肢体浮肿
明显,常酌配麻黄、苏叶、浮萍、桑白皮、车前草、白
茅根利尿消肿:若湿热毒邪浸淫,身发疮痍,常配紫
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河白草、地肤子、苦参利湿
解毒。
4.2 与清热凉血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
疾病因火热内炽。湿热下注.灼伤阴络:或气火及
血.迫血妄行.而致的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肌肤散发 紫癜为主的病症.临床上常见于lgA肾病、过敏性
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若血热炽盛,紫斑红赤
明显,周仲瑛教授常加水牛角片、丹皮、赤芍、黑山
栀、紫草凉血化瘀解毒;若下焦湿热明显,小便短
赤,余沥不尽,可加滑石、篇蓄、瞿麦、荔枝草、石韦、
冬葵子清利湿热:若血热阴伤,血尿顽固难消,酌加
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地锦草、苎麻根、白茅根凉血
养阴止血。
4-3 与调气和血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疾
病肾性高血压“气血失调”证的头晕头胀、肢体窜痛
或顽麻等症的治疗。若风阳上扰。血瘀络痹,症见头
目眩晕.或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周仲瑛教授常加天
麻、川芎、白蒺藜、僵蚕、地龙、红花平肝熄风,活血通
络;若肝肾阴伤,水不涵木,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酌加枸杞子、制首乌、桑寄生、菊花、白蒺藜、磁石
滋补肝肾,养阴熄风;若气滞络瘀水停,症见肢体拘
胀或麻木明显,可加天仙藤、路路通、鸡血藤、地龙、
全蝎调和气血.通络利水
4.4 与化瘀泄浊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功能
衰竭“湿浊瘀阻”证的治疗 病由肾病久延.脾失转
输。肾失司化,湿浊内聚,或水毒潴留,瘀阻肾络.浊
阴上逆,侮脾犯胃。若湿浊困脾,症见纳差食少为主.
周仲瑛教授常加藿香、苍术、白蔻仁、砂仁、苏梗芳化
湿浊,醒脾和胃;若湿浊化热,壅滞中焦,胃气上逆,
症见恶心呕吐为主,可加黄连、苏叶、竹茹、陈皮、旋 覆花、代赭石、法半夏、茯苓.另饲玉枢丹和胃降逆:
若湿浊聚集成痰,痰瘀蒙神,症见神昏,反应迟钝.可
加郁金、石菖蒲、远志、天南星、猪牙皂.另饲苏合香
丸化痰开窍:若浊瘀阻闭,膀胱气化失司.症见尿少
尿闭为主,可加制附子、沉香、台乌药、炮山甲、泽泻、
.f,医 竺
塑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