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A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题分 20 20 30 30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4.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6.“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9. 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
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0.“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2.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14.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个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15.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6.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 17.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民主制 B集中制 C民主集中制 E高度统一原则 20、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全体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2×10=20分)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3.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6.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7.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下列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道德 B.逻辑学 C语言学 D.哲学 10.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 A圣西门 B黑格尔 C欧文 D傅立叶 三、简答题(5×6’=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4.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居于核心地位?
四、论述题(2×15=30分) 1.试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1×20=20分) 1.D 2.B 3.B 4.A 5.C 6.D 7.B 8.B 9.C 10.D 11.C 12.D 13.C 14.A 15.D 16.B 17.B 18.D 19.C 20.A 二、多项选择题(2×10=20) 1.BCD 2.AD 3.ABD 4.ABCD 5.AB 6.ABCD 7.CD 8.ABCD 9.BC 10.ACD 三、简答题(5×3=15分) 1.(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 2.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1’ 3.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2’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 4.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 5.(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3' 四、论述题(15分)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3’ (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6’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6’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