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 班级:化学1101班 姓名:彭常活 学号:111030006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答:第一、如何自我地位,以便融入社会;第二、就业难问题下的“先择业后就业”与“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第三、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心理准备。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融入 就业 心理准备
一、 如何自我地位,以便融入社会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从去年拖到今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不同于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邓志,在2008年6月就已经从武汉某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了,实际上,他找工作的经历从2007年就开始了。按理说,邓志的条件并不算差:男生,名校毕业,英语、计算机证书齐全,学生会干部。他之所以拖到现在还没有就业,用他的室友李信的话说,就是“他太懒了,而且,眼高手低”。 从2007年9月开始,大型国企、知名外企、各大银行都来到邓志所在的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只要碰上有合适职位的宣讲会,我们都会去,但是邓志一直心不在焉。后来,我们去宣讲会的时候都不叫他了。”李信说。 “其实,我也去参加了一些校园宣讲会。碧桂园公司也给我打了 2
电话,通知我面试,但是我不喜欢房地产公司。”邓志说。邓志心仪的职业是国家公务员,所以,对这些企业的招聘,没有放在心上。“我还是觉得公务员最好,体面、稳定,薪水又有保证。” 就这样,拖拖拉拉中,时间就到了2007年12月,很多知名企业的校园招聘已接近尾声。李信签约到某网络游戏公司做策划,已经开始实习了。邓志说是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实际上他每天无所事事。 2007年12月底,武汉开始下暴雪,很多招聘会取消了。邓志每天足不出户,在宿舍里守着电热器。2008年1月中旬,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邓志没有过面试分数线。“当时我有点慌。但马上要过年了,我就想先回家再说。” 春节后回到学校,已经是2008年2月底。邓志开始着急了。然而,这个时候,知名企业校园招聘的“黄金时间”早已过去,来中文系要人的变成一些学校、出版社等专业对口单位。但是,邓志没有出版社的实习经历,对编辑工作一窍不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他,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去中学试讲过几次,也没了下文。看着周围大部分同学的职业都已经尘埃落定,邓志每天在宿舍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也开始跑招聘会,在网上“海投”简历。结果,大一点的企业,邓志往往是几次面试之后就被婉拒;小企业,邓志又看不上。 就这样,时间到了2008年4月,各省开始招录公务员。邓志报了好几个省的公务员考试,开始了坐着火车去考试的历程。笔试,邓志考得都不错,可面试时他总是发挥不好。“我觉得,面试的时候我总是说不到点子上。”邓志说。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5月,邓 3
志的时间都用在了毕业论文上。6月,论文答辩结束,大学“散伙”聚会高潮来了,邓志是学生会干部,几乎天天有“饭局”,每一次都少不了“一醉方休”,根本顾不上找工作的事。这个时候,中文系正好有一个教学秘书的位置,系里问邓志愿不愿意留校,邓志拒绝了。理由是自己还年轻,想出去闯闯。 2008年7月,邓志从学校毕业,决心南下深圳。然而,深圳的工作机会并没有想象中的多,针对应届生的岗位很少。“投几百份简历,也不一定有一个笔试机会。企业都要求工作经验。”邓志这才体会到找工作之难。“以前,看到同学去校园招聘会,投简历、笔试、面试、签约,觉得挺容易的,没想到社会上都要求工作经验。” 在深圳磕磕绊绊两个月,邓志没找到工作。从深圳回到武汉,邓志每天都在网上投出数百份简历,一些北京、上海的企业也曾对他有意向。“他们给的薪水太低了。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一个月两千多元,根本没法生活。”而武汉的工作机会又很少。邓志没有办法,决心再战国家公务员考试。 2008年10月,又一轮应届生校园招聘开始了,邓志这个往届生也参加进来。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缩减了应届生的招聘名额。而且,“我这个拖了一年的往届生的简历,更不受欢迎了。”2008年12月,邓志又一次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1月中旬,成绩公布了,他还是没有进面试线。 像邓志这样,大学毕业之后无法及时转换身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位置的社会“多余人”,不在少数。这类人有大学文凭,书本知识 4
学得也不错,为什么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呢?这就是自我定位不足而导致的社会融入问题。 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职业;2、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而盲目从众;3、一心想要高薪且体面的工作;4、不懂得早规划;5、不是眼高手低就是好高骜远,等到。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大学生都应当进行自我定位: 1) 我想从事什么职业? 2) 我学习的专业知识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3) 以我现在的能力能胜任什么职业? 4) 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相应的职业有哪些? 5) 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6) 我有哪些特长,适合哪些公司的需求? 7) 相对而言,我有哪些优势来应聘这份职业? 8) 这份职业是否有利于我的未来规划? 在回答完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每个大学生应当及早地进行规划,不能等到毕业了要就业的时候才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 “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们的热门话题和现实选择,就业难也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近十年来,大学院校一再扩招,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从2001年的104万人,到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人,再到2010年人数继续攀升至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引发了这样 5
一个问题:找工作是根据你的职业生涯来选择(先择业),还是就目前的一个就业形势来选择(先就业)?这就是“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 。下面让我们看看双方的典型观点: 择业一派:将择业进行到底 找工作很重要,赚钱养自己很重要,可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职业更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自己有份工作,可以拿薪资对自己好,也对父母好,还关系到自己能否每天都精力旺盛地热爱自己的工作。 小白兔:先就业再择业的方法只是解决短期就业压力问题,从长远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只是更多的悲剧——为了工作而工作,对工作没有喜爱之情,长久发展只会觉得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让自己对于工作再有新鲜感或是说为了能拿份高薪,大多数的人选择跳槽,重新找工作,如此循环反复,凡事都会做一点点,但凡事也都只是懂点皮毛,永远无法学到精华。如果是以后我作了家长,只要我孩子不是不学无术故意赖在家里不愿意工作让人养,我是不会让我家的孩子为了钱子去工作养家。我想找工作无非是找自己喜欢的,或者就是找学校里所学的专业,前者是因为喜欢所以能花大力气下去学,后者则是因为学过,今后工作起来不至于什么都不懂,要从头学。 阿斯兰: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是非凡的!就如同初恋,如果你爱错了对象,你再努力也是枉然。因此,慎重起见,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应该先择业,而不是急于就业混口饭吃而草草上班。“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聪明人觉得是择业在先,就业在后。择业先是保证你的行进方向,你记住你“择”的是目标,而 6
不是脚印。择业之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一条通向你目标的道路,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塌实的解决就业问题。 凡高:一个毕业生,毕业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第一份正规的工作,在他日后的发展方向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迫于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这种情况下就的“业”会是怎么样的呢?这就像为了工作随便找了家小公司,期望日后能够进行选择。但在小公司工作之后,你如何进行选择?你的选择余地会高于小公司成为大中型企业吗?你凭什么进行选择?在那个环境工作久了,你的眼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局限在那个层面,不会有更高的提升,那时想进行择业,又等于从头开始,类似于一个荒废了几年的毕业生,人家会要你吗?还不如直接要个应届毕业生。到时为了更换环境,所付出的将是刚毕业时N倍的代价,不如毕业时就进行选择。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在自我分析、定位,规划之后进行有选择性的就业,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如果自己只适合在小公司就在小公司里认真工作,行行出状元;如果自己想在中型企业有所发展,那么至少要先进入大型企业。当然这些的前提是毕业生有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选择的进行就业。 就业一帮:因为环境我选择就业 不是我不想择业,只是你走在路上一个招牌砸到十个人,有四个本科生、三个专科生、一个研究生外加一个中专生,同样一个公司招聘,高端的招研究生,一般人人能做的招中专生,稍稍有点要求的招本科生和专科生,可别人公司只要招一个人呀,结果就是八个人抢一 7
个职位(甚至更多),谁会有业不择?我们只是环境所迫选择了就业。 Xuegang216:你应该知道大学要毕业的时候,大家在招聘会的情景吧,能就业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更不要说是择业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有朋友的学校大四毕业基本上都没有签到工作,而且他们学校还是211工程里的。我是觉得应该先就业,就业后只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被淘汰的位置。 淘米: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严峻。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就如失业一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谁也没有保证过大学生毕业一定要有工作,之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就业困难,这都是我们原先计划经济落下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大家认为政府、社会应该把我们喂好、养好,其实不然。说到择业和就业的问题,其实就像是个先有“鸡”先有“蛋”的话题。择业为的是兴趣,就业为的是工作经验和求眼前安稳。都是各有利弊的,无所谓好与坏。但就目前这样的就业形势而言,先就业是合理的。因为工作首先满足的是生存条件,其次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 B„ABY:我觉得其实“先择业还是先就业”并不是大学生自己选择的,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客观环境逼的。如果肚子没有填饱,你会有心力去考虑自己的精神需求吗?所以我觉得“先择业后就业”在如今的形势下说不通。 说实话,如果可以先择业,又有谁会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就职?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现在的毕业生不得不先就业。为什么不得不先就业?因为形势严峻,我们不可能为寻找自己心仪的工作花费太多时间,本来现在毕业生就不值钱,如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