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 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3)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 1、夏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附录: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2、商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墟博物苑 郑州商城遗址 武汉盘龙城遗址 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 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料。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使用。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中已发现用作排水的陶管,殷墟宫殿的青铜擎檐柱既起取平、防护作用,又具装饰效果。 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中去,它不仅在功能上解决了地面防潮问题,而且在形式上使宫室显得高大威严。 4、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时期,曾掀起城市建设高潮,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来建造,王城位于城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上已形成了理论和制度,规划井井有条。 工记·匠人营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遗址已无存,代表性建筑遗址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如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岐山宫殿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5、春秋时期的建筑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頻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逐渐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 武进淹城遗址 6、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 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到西周中期,瓦的使用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半瓦当。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夯土墙或坯墙上用的三合土(石灰+ 细砂+黄土)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考古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春秋时期筑城活动十分频繁,技术已十分完善,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方法。在建筑色彩上,西周十分丰富,但却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如木构设色: “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 春秋时,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木构架建筑施彩画。还发现春秋时期的金釭,釭在西周时曾是加固木构节点的构件,发展至春秋时期巳蜕变为壁柱、门窗上的装饰品。 三、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 自战国时代开始,至南北朝时期结束,即公元前475-589年,约经1000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时期。 1、战国时期的建筑 战国时,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制时代的结束,国家由春秋时的140多个诸侯国,变成了战国时的7个大国。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大城市,兴建了大规模的宫室和高台建筑。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砖、瓦以及装饰图案。同时,斧、锯、凿、锥在建筑上应用提高了木构筑的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程。 (1)城市建设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叶,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如齐临淄、赵邯郸和燕下都。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这种土木结合的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髙敞,非常适合宫殿的要求。 留存至今的台榭夯土基址有:战国秦咸阳宫殿、邯郸赵王城的丛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楚国的章华台等 。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成祭殿。至今发现的战国墓遗址有: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王墓遗址、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墓群以及自成系统的战国楚墓。 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陵园规划图。中轴线对称布局,庄严肃穆;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的高台建筑。 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陵利用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 的高度,享堂如金字塔一般高居于上,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战国时这种把高台与享堂相结合的方法,对秦、汉两朝的陵墓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秦朝的建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始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1)阿房宫: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史大的一组宫殿——朝宫。其前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古代陵墓中的宏伟作品,是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史称“骊山”的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现存陂体为三层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3)秦长城: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把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体,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筑城工程采用因地制宜、就材建造的方法。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无土处则垒筑石墙,山岩溪谷处则用木石建筑。 3、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建筑的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构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幻灯片74 长安是西汉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 西汉陵墓宏伟壮观,坟的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裁去上部称为“方上”,高约20m左右,其上部多建有建筑。陵内置寝殿与苑囿,围以域垣,陵旁有责族陪葬的墓,坟前置石造享堂,其上立碑,再前于神道两侧排列石羊、石虎和石獅。最外,模仿木建筑形式建两座石阙。 四川雅安高颐阙最为华美,是汉墓中的经典作品。 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 有了巨大进步/出现大块空心砖,精美的成套画像砖,还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砖表面压印各种花纹 。 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建筑体系到汉朝已日趋 完善,两种主要结构方法——叠梁式和穿斗式都巳发展成 熟。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东汉 已普遍使用。汉朝的木构架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 4、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两晋和南北朝300年里,南、北方在生产的发展上比较 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革新,主要是沿袭和继承了汉代的成就。但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开始兴起,如佛塔和石窟等。 最早的中国寺庙——洛阳白马寺 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鸿胪寺、光禄寺等。白马寺在兴建后也成为此类机构,有如特设的外宾招待所。于是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中国人建寺,走的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我国的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塔的主要形式有木构的楼阁式塔和砖造的密檐式塔。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南北朝时期,凿崖造 寺之风遍及全国。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鸣沙山、天水麦积山等。从建筑功能布局看,石窟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A、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B、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 C、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开凿于北魏中期,现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四、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 1、大兴城: 隋朝在汉长安东南龙首山南面建造都城——大兴城,把宫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域建设的革新之处。城内道路是严格均齐方整的方格网式道路,且宽而直,在皇城前轴线两侧相对建有规模巨大的寺庙。 隋大兴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根据所在地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