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doc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doc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作者:陈宗贵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高校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为把高校建设成和谐校园和精神家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强化四种意识,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建设进程。

[关键词]和谐校园强化意识内涵建设[作者简介]陈宗贵(1962- ),男,湖南常德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副教授。

(江西抚州 344000)[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52-0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重任的高校,更应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坚决贯彻落实。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形态和运行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变化,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必随之更为艰巨。

为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深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

从高校的特殊地位和工作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应强化四种意识,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建设进程。

一、强化学术意识,在求高的学术氛围中实现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首先要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

就高校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教师和学生看做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通过教与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

高校是名师汇聚、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学内在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才根基,这种文化通过其教师的教学及其学术成果的辐射功能对学生和社会产生影响。

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一种精神活动,无论是大学师生之间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活动,还是师生之间的思想、意识、信念、品德的感染、同化、模仿、熏陶活动,都是一种学术活动。

师生在学术活动中实现知识传递、智力开启,在学术氛围中实现道德感染、思想同化,在学术环境中实现精神融通、品德模仿。

因此,和谐校园建设理应成为学术活动与大学生思想品格发育的结合平台,从而激活教育功能,把学术成果转化为学生思想品格养成的重要资源,将和谐校园建设渗透到求高的学术氛围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切精神活动的实践都证明,偶像的作用是巨大的。

许多成功人士都在青少年时代受到过偶像的激励,许多优秀思想品格的养成都离不开偶像的召唤。

高校作为知识与精神的圣殿,许多学术大师都成为学生的偶像。

这些学者对于高校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传播前沿科学知识、引导尖端学术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特别在当前,在东西方各种思潮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师们那种不为环境所扰、不为物欲所累,淡泊、宁静、求真、奉献的精神境界,对于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引导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着力点应强调教师必须具备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学风正派的品质,必须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学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二、强化责任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先进理念和育人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建设。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高校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也是育人的主体力量。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

同时,教师还主要从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学科教学活动直接渗透着德育,在学生的培养和人格发展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学生、教育影响等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总是以育人为指向。

因此,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成为必然。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鲜明辨别能力。

”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专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当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要把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老师,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

具体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科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科本身隐含的科学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与学的交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全面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思想的渗透、职业道德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渗透及道德因子的随机渗透等。

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

当每位教师都对自己充满了责任感时,他们就可以把这种责任感提升到国家责任感的高度;如果每位教师的道德责任感都上升到了这个高度,那么他的感召力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当中去;当每位学生也建立起自身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时,我们的校园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强化沟通意识,在师生双向互动中化解各种矛盾及不和谐因素高校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知识和人才的高地,理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高校面临着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撞击,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任务更为艰巨。

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难度无疑会不断加大。

然而,只要我们把握这一新的形势和特点,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强化沟通意识,利用高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独具优势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的特点,就能将建设活动融入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互动中,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通过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爱岗敬业、精心施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中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以服务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教师要破除不必要的师道尊严,加强与学生在思想、情感、知识、人生体验、兴趣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对学生要做到以诚相待、平易近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以极大的耐心给予关心和帮助,切忌挖苦、讽刺、训斥。

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展现个人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信其人、服其理”。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消除不和谐因素,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稳定。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手段有很多种,因人而异。

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手段有三种:首先,是在沟通中给学生以微笑。

“微笑是和谐最好的表现形式”,只要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就可以在不经意间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不信任感,化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其次,是在沟通中时刻保持倾听的状态。

倾听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倾听是促进和谐的有效融合剂”,倾听对方诉求要耐心,在倾听中了解对方,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最后,是在沟通中适当地给予学生赞美。

“赞美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硕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工作学习成就能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的每一句赞美之词,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加倍的努力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四、强化管理意识,在加大管理力度中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不是在无序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各级管理者加强协同管理才能达到的。

因此,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强化管理职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师生权益保障机制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在校党委领导下进行,党委要把和谐校园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强化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党委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成为促进和谐的表率。

强化管理与校园和谐并不矛盾,有人认为严格管理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反,放松管理,必然会乱象环生,工作失序,各自为是,产生诸多矛盾,影响校园和谐。

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各方协调、全员参与的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形成目标明确、行为规范、动作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时,必须注意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学校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增强师生的安全感,确保学校稳定。

和谐校园的外部形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优美、整洁、舒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学校应加强美化环境建设,制定校园建设与绿化、美化规划,达到建筑物格调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同时,还应维护好公共环境卫生,对于那些损坏树木花草、乱扔果皮纸屑、乱吐痰、乱刻乱画等影响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除了教育外,还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争取把学校建设成校风端正、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