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系统技术方案

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系统技术方案

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 技术方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 目录 1、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 1 1.1 国内外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 1 1.2 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特点 ...................................................................... 2 2、本系统实现方案概述 .............................................................................................. 2 3、太阳跟踪数学模型的建立 ...................................................................................... 3 3.1、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 3 3.1.1 天球与天球坐标系 ................................................................................ 4 3.1.2 地平坐标系 ............................................................................................ 4 3.1.3 赤道坐标系 ............................................................................................ 6 3.1.4 时角坐标系 ............................................................................................ 7 3.2 太阳与地球的时间关系 .................................................................................. 7 3.3 太阳位置计算原理 .......................................................................................... 8 3.3.1、球面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 8 3.3.2、太阳位置计算原理 ............................................................................ 11 3.3.3、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 13 3.3.4、太阳方位角A的计算 ........................................................................ 14 3.3.5、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 14 3.3.6、日出、日落方位角的计算 ................................................................ 15 4、本系统方案实现步骤 ............................................................................................ 15 4.1基于位置的跟踪控制系统研制 ..................................................................... 15 4.2基于能量最优的跟踪控制系统研制 ............................................................. 16 4.3具有风力保护的跟踪控制系统研制 ............................................................. 18 5、数据采集模块及电机拖动模块实现 .................................................................... 18 5.1数据采集模块 ................................................................................................. 18 5.2电机拖动模块 ................................................................................................. 19 6、成本核算 ................................................................................................................ 20 1、太阳能发电自动跟踪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1.1 国内外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任何时期,能源以及资源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随之增大,节约能源和寻找新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各国政府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地势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区之一,尤其是西藏地区,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年日照时间长达1600-3400小时之间,每日光照时间6小时以上,年平均天数在275-330天之间,辐射强度大,平均辐射总量7000兆焦耳/平方米,地域呈东西向递增分布,年变化呈峰形,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太阳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利用天阳能又受着位置、地势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设计一种随着太阳运动的跟踪控制系统,使得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最大,资源的利用率最大。

图1 美国研制的大规模太阳能跟踪装置 图2 国内某企业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 现阶段国内外已有的跟踪装置可分为单轴跟踪和双轴跟踪两种,用以实现方位与俯仰角的2自由度的转向控制。近几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用于天文观测、气象台的太阳跟踪。1992年推出了太阳灶自动跟踪系统,国家气象局计量站在1990年研制了FST型全自动太阳跟踪器,成功的应用于太阳辐射观测。1994年《太阳能》杂志介绍的单轴液压自动跟踪器,完成了单轴跟踪。目前,着太阳能应用的普及,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针对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目前的太阳能自动跟踪控制系统中,不论是单轴跟踪或双轴跟踪,太阳跟踪装置可分为:时钟式、程序控制式、压差式、控放式、光电式等多种。其中,时钟式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每分钟的运动角度,计算出太阳光接收器每分钟应转动的角度,从而确定出电动机的转速,使得太阳光接收器根据太阳的位置而相应变动;程序控制式太阳跟踪装置,则是通过计算某一时间太阳的位置,再计算出跟踪装置的目标位置,最后通过电机传动装置达到要求的位置,实现对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跟踪。光电式太阳跟踪装置使用光敏传感器来测定入射太阳光线和跟踪装置主光轴间的偏差,当偏差超过一个阈值时,执行机构调整集热装置的位置,直到使太阳光线与集热装置光轴重新平行,实现对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跟踪。

1.2 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特点 当前市场上的太阳能发电多是固定式的,与之相比较,本项目研究实现的太阳能自动跟踪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参见表1所示。 表1、固定式与自动式参数比较

项目 电池板面积 日照 时间 日发电 功率 日输出功率 日储电量 成本 搜索 范围 固定式 2平方米 2~4h 1600瓦 800瓦 800瓦 大 0度 自动式 2平方米 6~12h 4000瓦 2000瓦 2000瓦 小 360度 由表1可见,自动跟踪发电控制系统,日照时间更长,输出功率更高,发电效率提高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八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本系统实现方案概述 上述各种方法,虽然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优点,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误差大,灵活性差、非全天候跟踪等缺点。综合以上几种方式的特点,本项目设计出一套具有控制精度高、灵活性强、易操作、全自动跟踪等优点的“傻瓜式”太阳能电池板跟踪系统。 本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计算机控制模块、以及电力拖动等模块组成。采用主控计算机和多个智能测控模块相互配合组成控制系统,主控模块与各子模块以及各子模块之间采用数字化传输,系统方案的整体框图参见图2所示。

相关主题